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一辑非鲁迅时代的杂文。 《中国当代杂文二百家》,选的是从1949至2009年60年间的杂文,起始年份已距鲁迅先生逝世13年了。编选者匠心独运,在所选400余篇上乘之作中,以胡风的杂文《鲁迅还活着》开篇,接上了鲁迅的“地气”。  相似文献   

2.
1 胡风与鲁迅,曾经有过非同一 般的来往关系。翻开《鲁迅日 记》,我们即可发现,胡风与鲁迅自从1934年2月13日第一次在上海见面后(胡风《回忆参加“左联”前后》谓第一次见面为1933年7月,但《迅日记》没有记载),关系一直十分密切。 他们之间的书信来往十分频繁:从1934年1月起到1936年10月鲁迅病逝止,胡风曾给鲁迅书信五十二封,鲁迅亦曾给胡风书信二十三封(《鲁迅书信集》现存六封)。有时鲁迅几天内能连续收到胡风的书信,而鲁迅也几乎重要书信必复。这个  相似文献   

3.
<正>如果李霁野先生还健在,他今年就115岁了。很多人听闻过李霁野先生的名字,对他的生平事迹却知之不详。李霁野先生1904年生于安徽省霍邱县,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教育家。1924年李霁野先生的第一部翻译作品、俄国著名作家安德列夫的《往星中》,由鲁迅创办的未名社出版,由此结识了鲁迅先生,成为未名社成员,一直追随鲁迅从事进步文学的翻译、创作和出版。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杂文言简意赅、深沉隽永,富于哲理,每读一遍,总使人有所得益。近日再读《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似觉又上一层搂。其中一段话咀嚼几回,越觉有味,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60多年前,有一位日本科学家来华访问,会见了鲁迅先生.他问鲁迅:"陈建功博士现在在什么地方?"鲁迅回答:"不知道."客人感到非常奇怪地说:"陈先生在日本是大家都知道的著名数学博士,为什么在中国却没人知道呢?"鲁迅说:"蒋介石政府不重视科学,也不关心科学家."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是有诺贝尔奖情结的。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对于这个奖及本国文学却有着清醒、理智的认识。早在1927年,瑞典考古探险家斯文·赫定来中国考察研究时,就和鲁迅的北大老同事刘半农商量,想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通过鲁迅的老朋友台静农写信征询鲁迅本人的意见。鲁迅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在今  相似文献   

7.
杨晨 《传承》2009,(22):156-157
鲁迅一生从世翻译事业不断,其中对俄苏文化的翻译更是占其重中之重。通过对鲁迅先生所选择、翻译的俄苏文化,不仅可以为视角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一窥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境况之下,对俄苏文化的认识,其后面所隐含的社会背景及视角。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与新月派的论战,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论战的是非,已有定论。关于新月社的性质、地位和历史功过,本文不打算涉及,仅就闻一多先生对鲁迅的“忏悔”谈点看法。闻一多说:“我与鲁迅先生从未会见过”。是的,他们两人没有会见过,连文字上的交往也未曾有过。那么,闻一多先生为什么要向鲁迅“忏悔”呢?  相似文献   

9.
知道谢韬先生的大名并见到他,是在20多年前,当时我正开始采访一系列与1955年胡风集团冤案有关的人士。作为一位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成员,谢韬先生当然是我必不可少的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10.
杨晨 《传承》2009,(11)
鲁迅一生从世翻译事业不断,其中对俄苏文化的翻译更是占其重中之重.通过对鲁迅先生所选择、翻译的俄苏文化,不仅可以为视角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一窥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境况之下,对俄苏文化的认识,其后面所隐含的社会背景及视角.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火     
老诚 《中国减灾》2005,(11):53-53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嗜好吸烟。他每天要吸50支左右,并且工作越忙,越是烟不离手。尽管鲁迅先生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医生也曾多次对他进行劝说,但收效欠佳。然而,他深知吸烟不慎会引起火灾,故而在他的写字台上除了文房四宝之外,烟缸是必不可少的。他用的烟缸很大,还在里面放了水。吸烟的烟蒂总  相似文献   

12.
60多年前,有一位日本科学家来华访问,会见了鲁迅先生。他问鲁迅:“陈建功博士现在在什么地方?”鲁迅回答:“不知道。”客人感到非常奇怪地说:“陈先生在日本是大家都知道的著名数学博士,为什么在中国却没人知道呢?”鲁迅说:“蒋介石政府不重视科学,也不关心科学家。”  相似文献   

13.
鲁迅文论的认识限度——与刘再复、李泽厚二位先生商榷[澳大利亚」陆葆泰鲁迅文论在中国现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鲁迅文论的地位可以无限地推崇.为什么要谈论此问题呢?因为在我接触到刘再复、李泽原先生的论述时,感到实在难以苟同。鲁迅文论之历史...  相似文献   

14.
胡风的文学实践活动从整体看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点:“为人生”的价值追求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个基本方面。除此之外,胡风还具有非常突出的启蒙主义的文学精神,受鲁迅影响极大。同时,胡风作为杰出的文艺家,与其他的不少著名文化人比较,具有相当开阔的世界文学视野。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胡风文学(以及文艺)实践活动的整体倾向。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三年四月,周木斋在《涛声》第二卷第十四期上,发表《第四种人》一文,对鲁迅先生以“何家干”笔名发表的《文人无文》提出自己的看法,鲁迅先生予以答复,还就木斋说的“听说‘何家干’就是鲁迅先生的笔名”,指出“这回是王平陵先生告发于前,周木斋先生揭露于后”①,以说明当时文坛的风气。显然,这里不是将人——王平陵和周木斋并论,而是将事——两个人都说“何家干”就是鲁迅的化名这件事并论。在我看来,这一点很有区别,不应该随随便便地拉扯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正>陈映真与鲁迅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但以往的论述比较偏重于从精神气质、政治立场和艺术风格的角度来讨论鲁迅对陈映真的影响,《陈映真早期小说对鲁迅的国民性思考的接受与衍义》一文独辟蹊径,在更具体的"国民性"思考与批判层面,指出陈映真早期小说对鲁迅富有创造性的接受和转化,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和台湾视野,不能简单地将两者进行比附,需要注意陈映真所发挥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陈映真与鲁迅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山石 《天津人大》2006,(4):44-44
近日,有机会瞻仰鲁迅先生的故居,实现了积久的夙愿.站在先生的故居前,自然想到先生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之贡献.在大学念书时,就酷爱先生的作品,特别是鲁迅杂文.我的毕业论文也与鲁迅杂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孙舒凡 《前沿》2022,(5):88-96
唐代是中外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产生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胡风”盛行,体现在唐代不仅自上而下普尚“胡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浸染“胡风”,而且“胡风”与“华风”已渐成融合之势。唐代诗人对“胡风”的歌咏主要体现在胡姬酒肆、胡舞胡乐和胡人习俗三种文学意象上,并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内涵。“胡风”对唐代诗歌的创作题材、审美风格以及诗歌形式等方面均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许寿裳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挚友,也是研究鲁迅思想、作品。生平的第一人O先生是一位集文学、历史、教育于一身的学者,又是早年参加中山先生同盟会的一位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当“七·七”事变发生后,先生在国难当头之际,与国家共患难,由西安、武汉而人I;D,在抗日战线  相似文献   

20.
谈到杂文的功能,人们会自然想起鲁迅先生的名言: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杂文在揭露旧社会的黑暗、鞭挞邪恶势力中的战斗作用。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鲁迅先生对杂文的另一方面功能的论述。他说:杂文“虽不同于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