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建立和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学者们的呼吁。建立和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是解决社会性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开展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今,各国的公益诉讼立法趋势是不断扩大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范围,而此次《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仍然将公民个人排除在公益诉讼原告之外,使得许多公益诉讼因资格不合而无法正常启动。个人提起公益诉讼虽然会有滥诉、浪费司法资源等弊端,但从我国公益诉讼的实践来看,赋予公民个人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是大势所趋。本文将从公民作为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当事人适格、法理学依据、社会客观需求和司法实践等几个方面作简要浅析。  相似文献   

2.
黄桐川 《法制博览》2024,(6):115-117
股东代表诉讼是一种关键的法律机制,根据2018年第四次修正的《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允许公司股东通过代表诉讼来保护其权益。然而,在特定情况下,即“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法律允许对这一程序进行豁免。但司法实践当中除了前述情况,还包括了“没有监事会”和“当公司监事以及除原告以外的其他董事会成员皆为被告的特殊情况下”等特殊情况。所以在中国,股东代表诉讼豁免制度一直备受争议而且没有明确的规定,因为它牵涉到复杂的法律和实际问题。本文将探讨股东代表诉讼豁免的司法实践,并对于公司如何合规管理股东代表诉讼等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十八条(以下简称《民诉法解释》)规定了合同履行地确认规则.其中的"争议标的"不是依据原告的诉讼请求来确定,而是以合同订立时当事人各自的义务来确定.本文通过探讨一则关于布偶猫收购、繁殖、售卖的合作事宜的《合作协议》的案例,在该案例中法院认为,案涉《合作协议》中对...  相似文献   

4.
美国少年法院已经建立了一个多世纪,其在这一百余年中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第一个少年法院建立后的50年中,少年法院迅猛发展,全美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相继通过了《少年法院法》,将少年司法从传统的刑事司法中脱离开来。步入密切关注"人权"的60、70年代,少年诉讼权利的宪法性保护开始演进,少年拥有了与成人相等的辩护律师请求权、被告知权、辩护律师请求权、质证权和交叉询问权、不受强迫自证其罪权等。然而,步入犯罪高涨的80、90年代,控制少年犯罪、保护社会利益成为了少年司法的主导。在这一时期,少年法院放弃对少年案件的管辖权,大量少年案件向成人刑事司法系统移送。加之,少年法院与成人刑事法院之间差异性的缩小及司法资源的有效利用,美国的少年司法中掀起了一股废除少年法院的风潮。可幸的是,经过近百年发展的美国少年法院并未终结。绝处逢生的少年司法在新的21世纪里,废除了对少年犯的死刑适用,对少年的保护再次上演。  相似文献   

5.
郝士漫 《法制博览》2015,(4):183-185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我国公司法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制度,其是出于对公司和债权人的保护而对公司的独立人格做出的一种否定性评价,以揭开公司的神秘面纱。该制度的主要支撑和司法体现是公司人格否认之诉,公司债权人等以公司股东或是公司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迫使股东离开公司这把保护伞而承担责任。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对该诉讼的运用还有待通过明确适用原则和诉讼主体等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被执行人进入破产程序后,执行异议之诉是否应当继续审理的问题,由于现行法律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甚至同一法院的不同法官,也存在不同的理解与处理模式.法律规定的空白、司法实践的不一致,造成了诉讼参与者某种程度上"无所适从",也导致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没有通过法律途径救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汪宇翔 《法制博览》2014,(2):301-302
小额诉讼程序是以在最大限度地保障司法公正的前提下提高司法效率为目的,以保障当事人的权利为中心,大量吸收和处理日常性小额纠纷的制度设计,核心在于保障"公正",提高"效率"。小额诉讼是一种功能和实效有限的程序机制,但是新的《民事诉讼法》生效后,在司法实践中其制度功能却被过分夸大和扭曲,具体体现为"法院本位主义",这一问题的产生的根源又在于制度设计的缺失。立法者应当建立独立完整的小额诉讼程序,我国目前只是简单的引入了小额诉讼的某些特征,离"独立完整"这一标准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小额诉讼制度在我国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黎波 《法制博览》2015,(6):261+260
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涉及专门性问题的民事案件日益增多,所以法院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越来越依赖鉴定人出具的鉴定意见,诉讼双方对鉴定意见的争议往往成为案件审理的关键。2012年修改后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8条规定明确了鉴定人出庭制度及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法律后果,但这条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部分当事人随意启动鉴定人出庭程序,人为制造诉讼障碍,浪费司法资源,损害司法效率,或者当事人对权利行使不规范,如拒付、少付鉴定人出庭费用等。  相似文献   

9.
秦志律 《法制博览》2015,(6):156+155
环境公益诉讼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作为环境权利救济途径之一的公益诉讼制度还不够完善,其关于原告资格的认定仍存在争议。本文从泰州"天价判决"出发,探析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相关问题,对检察院能否享有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进行分析,借以推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8月6日,曾被冠以"全国最大"的信函被毁案作出一审判决:驳回原告星河公司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等项合计224010元由原告承担。期望本案的审理能够推动垄断之下积弊丛生的中国邮政体制改革的人们,希望再次落空。  相似文献   

11.
司法程序中,业主委员会在诉讼期间遭遇任期届满换届,对于业主委员会能否继续诉讼,审判实务中见解不一。有些法院采用“主体资格丧失说”,认为业主委员会任期届满即为主体资格终止或丧失,不宜再作为诉讼主体资格继续代表全体业主进行诉讼;也有一些法院认为业主委员会在诉讼期间任期届满,应视为诉讼行为能力丧失,案件应当中止审理,待新一届业主委员会成立后再继承诉讼。上述司法实务的分歧和争议,导致小区业主的利益面临损害时不能及时得到司法的救济。本文作者试图将任期届满的业主委员会,视为其主体资格的继续,而委员的换届选举仅为内部成员的变更,从而解决业主委员会诉讼主体资格存续障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婕 《法制博览》2015,(4):94-95
社会组织作为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具有节约司法资源、降低司法成本、提高诉讼效率等价值。我国在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7条首次确立了社会组织的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本文结合民事诉讼、反垄断及社会组织的相关立法规定,通过对该法律条文的适用条件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社会组织原告资格制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完善的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诉讼欺诈的现象时有发生,诉讼欺诈的存在会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司法的公信力造成损害,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发展,而关于诉讼欺诈是否可以定性为诈骗罪仍然没有统一定论。鉴于诉讼欺诈行为对社会的严重危害,且我国现行刑法无法实现对这种特殊性质诈骗罪的规制,笔者认为我国刑法有必要将"诉讼欺诈罪"增设在妨害司法罪这一章节中。  相似文献   

14.
正要讨论司法改革,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设置专门的法院。立法行政之外设置专门法院的目的既非专业水准之展现,亦非群众路线之张扬;它就是为了比起古典衙门更公正而有效地处理诉讼而设,为通过司法而更好地保障人权、维护自由而设。为什么司法必须独立,是由于只有独立,它才能够按照同样的准则、一贯的逻辑处  相似文献   

15.
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在2005年新《公司法》中初步确立的。这一制度旨在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防止公司重大利益受到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非法侵害。然而,由于我国《公司法》对股东派生诉讼的原告资格持股比例和持股时间的规定较为笼统,在司法实践中可操作性并不强,使得这一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本文着重分析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中的缺陷,提出合理完善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罗忻昕  郭祺 《法制博览》2024,(4):138-140
未成年人行政公益诉讼作为一项新的研究领域,相关受案范围、审理程序规定均不明确,以至于未成年人保护行政公益诉讼相关的诉讼和审理均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引,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开展不利。本文拟从建立未成年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出发,结合该制度目前面临的困扰,探索该项制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探索从加强立法、受案范围、原告主体资格、前置程序等方面对该制度进行构建,最终实现司法与执法之间的监督和配合,合力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努力实现各方权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17.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第46条规定:对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消费者协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条规定初步确立了消费者协会的消费者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论述确立以消费者协会为原告的消费公益诉讼模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许君鞅 《法制博览》2022,(15):86-88
我国现行保全法律未对保全申请人在执行阶段财产分配当中的法律地位做出明确规定,申请人的权利缺乏保障;被保全财产只能由首先做出查封决定的法院处置,违反司法效率原则的要求;在未赋予申请人优先受偿权的情况下,将申请财产保全的金额限定在诉讼请求以内不合理.本文对如何完善立法解决这些问题做了初步探索,认为应给与申请人在参与分配时一...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超出现行法规范范畴的新型利益层出不穷。2013年新生效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了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依然对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规定的不够明确,公民个人依然没有被纳入合法的启动公益诉讼的主体中来。本文通过对公民个人作为民事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研究,希望对现有的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弥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根据本项目的调研数据,涉及"职业打假人"的司法诉讼案件从2015年开始活跃,2015—2019年呈现爆发态势.虽然在社会生活领域涉及"职业打假"的法律诉讼案例与日俱增,但是在法律上没有"职业打假"这一法律概念.基于近十年的"职业打假"判例调研数据,本文探寻"职业打假"的司法判例的特点,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