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与受害客体双向互动的结果。在传统犯罪学理论中,以犯罪人为中心的研究对于犯罪预防的实践效果有限;而从被害人的视角研究影响犯罪发生的条件性因素,不失为降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生率的另一条出路。从动态角度看,电信网络诈骗过程中被害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有受骗前的情境诱因、受骗中的心理因素和受骗后的心理反应;从静态角度看,电信网络诈骗过程中被害人的心理状态、个性倾向也各不相同。基于被害人心理行为的动态和静态分析,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受骗前要筑起心理防线,打好预防针,形成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免疫力;受骗时要保持理性,机智应对;受骗后要勇于维权,积极做好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受到严厉打击,但依然猖獗,犯罪活动不断演化、升级,网络化、虚拟化、牟利大等特点更加突出,严重污染网络空间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亟需加强治理。目前新型网络诈骗犯罪治理面临机制建设有待健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宣传防范缺乏针对、行业监管积弊较多和打击难度不断增加等问题。对此,应着重从以下方面提高治理水平和能力,一是党政主导、共治共管,探索新型网络诈骗犯罪切实有效的基层治理办法,二是动态治理、因势利导,探索新型网络诈骗犯罪切实有效的社会综治效果,三是创新宣教,打防并举,探索新型网络诈骗犯罪切实有效的打击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网络金融、现代通信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通信、网络和金融等行业存在的漏洞和缺陷,疯狂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给人民财产造成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特别是不法分子紧跟社会热点,精心设计骗术,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做、步步设套,导致广大人民群众不经意掉入陷阱当中,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为此,加大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治理,加强法律法规的制约和建设,彻底杜绝此类案件的发生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讯问工作现状及其改善策略,对94名侦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反讯问表现多样,而证据充足、讯问准备充分、认罪认罚政策等因素有助于突破口供,讯问人才不足、犯罪嫌疑人反讯问能力强、证据缺失、案件复杂、网络媒体泄露信息等因素不利于讯问工作。侦查讯问中,使用证据的方法为最主要,且效果评价较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讯问工作对侦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要进一步加强电信网络诈骗侦查专业队伍建设,调动各方侦查资源,全面收集证据,科学分析犯罪嫌疑人心理特点,制定有效讯问对策,构建各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讯问指引,加强侦查协作,注意侦查信息保密工作,全面提高讯问成效。  相似文献   

5.
犯罪的现实状况是犯罪现象的基本构成要素和重要表现形式。准确把握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现实状况,既要着眼于全国的总体形势,也要分析全国的整体性特点。从全国的总体情况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快速增长的势头虽得到初步抑制,但它的立案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数量依然十分庞大,它已成为当前危及我国民众财产安全最为活跃的犯罪手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地域性职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其侦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域性职业犯罪,具体原因包括"互联网+"经济形态的发展,犯罪实施成本和犯罪机会成本低,传统侵财犯罪发生空间转移,犯罪亚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地域性职业犯罪特征包括:诈骗县、镇、村区域集中现象突出;作案手段呈现明显区域特色且相对稳定;犯罪过程分工精细,呈产业链形态分布。为有效侦查打击治理地域性职业电信网络诈骗,侦查部门要建立高危人群数据库,加强高危人口管控;推进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的"三流侦查法",建立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机制;加大互联网刑事法制宣传;依法从严、全面和准确惩处地域性职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消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土壤;铲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黑色产业链;加大针对地域性职业犯罪群体开展相应预防措施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8.
抑制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发态势,必然要加强电信网络诈骗涉“两卡”犯罪的打击力度。通过梳理分析2020年1月—2023年3月31046份判决书,发现电信网络诈骗涉“两卡”犯罪存在发案数量大、涉案人员文化程度低以及线上线下交易并存等特征。结合侦查实践,分析侦查此类案件存在的困境,从加强阵地控制、强化大数据应用、全链条打击、全面收集证据四个方面提出侦查机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涉“两卡”犯罪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波及范围广、手段新、蔓延速度快,是公安机关当前要依法严厉打击的犯罪之一.但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规律、特点、作案手段和方法不断演变,我国现有的司法制度尚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需要.选取2020年4月至5月甘肃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10.
在犯罪经济学中,需求弹性理论是一种运用需求弹性衡量犯罪对惩罚价格反应程度的理论。当前我国主要采取"从严从快"的刑事政策应对多发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惩罚价格处于较高水平,犯罪数量的增长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在需求弹性理论的分析下,我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对惩罚价格的反应由"缺乏弹性"逐步向"富有弹性"转变,彰显了"从严从快"刑事政策的威慑效用,但惩罚概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若未能进一步提高惩罚概率,将难以应对日趋复杂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或将重陷"缺乏弹性"的困境。为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应坚持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采取"从严从快"的刑事政策,常态化推行专项打击行动,加强反诈宣传教育,以提升惩罚概率和减少犯罪供给。  相似文献   

11.
12.
对近年来Y省33个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例的分析显示,Y省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团化、隐蔽性特征显著。这是共同犯罪与犯罪明知认定困难的重要原因。对共同犯罪进行认定,涉及诈骗犯罪关联犯罪行为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行为的定性问题,情形较为复杂,视具体情形具体裁判。犯罪明知的认定应明确的是,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具体犯罪类型,只要其认识到自己在为犯罪提供帮助、支持,即可以认定行为人具有明知进而认定其应负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的成本收益模型分析,并结合当前电信诈骗的刑事判决进行量化分析得到当前电信诈骗犯罪的惩罚——收益模型曲线,且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刑罚在应对此类犯罪时的现实困境主要有大小配置、监禁刑和罚金刑适用不均衡等,因此在刑罚应对上应当通过降低入罪门槛、调整量刑幅度以及注重罚金刑的运用等,以应对严峻的电信诈骗犯罪现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以公安机关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宣传“直播”、“短视频”为代表的警务自媒体、新平台反诈宣传模式成功“出圈”,掀起了公安机关反诈宣传的新“浪潮”。聚焦传播动员中受众心理认知偏差问题,结合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实际,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反诈宣传中,受众主要存在“年龄结构、被骗动机及主体责任”三方面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公安机关“反诈宣传”“年龄分层传播动员、潜在对象集体共识的传播认同、去中心化传播治理”三种模式进一步调适反诈宣传传递路径,消解受众心理认知偏差,推动边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389份生效刑事判决书为切入,对我国网络诈骗犯罪的刑法规制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文章在确定网络诈骗犯罪行为边界的基础上,以判决书中具有刑法意义的要素的分析为路径,析出了目前网络诈骗犯罪的基本刑事司法样态,并对其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网络诈骗行为侵害的是以财产法益为主的复杂法益,在对其进行刑事司法裁量过程中,需对不同类型的法益进行识别与度量;在网络诈骗犯罪的刑法规制中,应以个案公正为价值指引,加强对网络诈骗行为中财产法益、秩序法益等的衡量,以精细化司法提升刑事司法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17.
18.
冻结措施的运用有利于阻止涉案资产的转移、固定案件证据。在侦查实践中,多数侦查人员能够按照法律的要求开展冻结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侦查人员在运用冻结措施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一是不当扩大冻结的范围,二是没有严格控制冻结的期限,三是实施冻结与解除冻结程序不规范。其原因主要有冻结范围和期限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冻结程序和职权行为的法律规制存在不足等。因此,应当完善冻结措施运用的规范体系,通过比例原则来约束冻结范围的扩张,引入诉权机制,保障当事人知情权,以实现冻结程序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