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六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中国的政府机构与编制设置状况以及政府过程本身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伴随着挑战而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国政府在30多年中进行了6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大致每隔5年进行一次.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早在1951年,政务院就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国家机关的精兵简政工作。从1954年年底开始,又在全国开展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改革开放后更持续不断地进行了40余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回顾新中国70年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总结经验,深刻认识当前面临未竟的政府机构改革任务,探索在新起点上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设好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七轮机构改革,期间经历了从内部整合到系统整合、从机构整合到制度整合、从政府上网到网络治理、从单项改革到综合改革的演进路径,并在组织、功能、制度和技术层面推动政府机构以及这些机构组合方式由低级向高级的治理转型与创新,实现了从渐进改革到整合治理的逻辑演进。本文回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轨迹和主要成就,深入挖掘加快推进政府治理转型的理论精髓与思想内涵,旨在为新时代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从去年开始,以“大部制”为核心的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拉开帷幕,目前国务院机构改革工作初步完成,各地政府机构改革正在启动。围绕着本轮政府机构改革、公务员队伍建设等问题,本刊总编专门采访了公共政策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  相似文献   

5.
聂鑫  陈雪峰 《人民论坛》2010,(12):26-27
中国政府目前进行的大部制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契合点。在大部制改革背景下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联系,完善大部制改革中相关的民主机制;促进大部制改革中政府机构决策、执行、监督的适度分离,构建有效的协调与监督机制;同时还要积极规范与发展行政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府目前进行的大部制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契合点。在大部制改革背景下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联系,完善大部制改革中相关的民主机制;促进大部制改革中政府机构决策、执行、监督的适度分离,构建有效的协调与监督机制;同时还要积极规范与发展行政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又开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次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新一届政府改革的目标。其中,中央和地方公共事权、财权的科学合理划分将是政府改革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现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涉及面宽,范围广,力度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组织对其结构体系、职位、人员等进行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在量上通常表现为机构和人员的精简,但在质上实际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政府机构改革作为政府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的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政府的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9.
孙奎贞 《新东方》2004,(1):43-45
中国政府正在进行全面的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说它是核心和重点,是说只有政府的职能转变了,才能推动适应这种职能转变的管理方式、机构、体制、机制的改革,政府的管理方式、机构、体制、机制的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同样,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国外CIO制度的来源和研究成果;论述了中国政府CIO制度的现状以及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的实际背景,指出完善的政府CIO制度应该基于有利于"信息资源集成和共享"的原则,从IT治理的角度来设计,包括IT组织结构、决策机制和沟通机制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大部制改革对政府CIO制度的影响,指出主要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政府CIO职能和职责的影响,二是对政府IT组织架构的影响;提出了政府CIO制度建设需要完善法律保障和调整目前组织架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行政编制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政府职能转变状况、地方政府管理幅度以及组织架构变化、民间非政府组织发育状况、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素质状况,是影响地方政府行政编制动态调整的主要因素。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政府整体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在部门间层级间的转移、行政管理方式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政府组织架构的角度,淡化组织界限的跨部门整合、大部制改革、部门内部扁平化管理;从政府人力资源的角度,公务员整体素质、学历年龄结构、"通才"与"专才"的关系;从民间非政府组织的角度,社会团体的培育、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等等,都是影响地方政府行政编制动态调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何华玲  张晨 《桂海论丛》2013,(2):96-10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再造改革浪潮在世界各国相继开展。进入新世纪,我国也确立了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基本导向的政府改革思路。在此背景下,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测评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文章总结梳理了国外政府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的脉络,分析当前我国对这一领域研究的轨迹与趋势,并对推动政府公众满意度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日本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管理框架的初步建立,财政改革的焦点开始集中于全面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政府会计和政府财务报告建设方面。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在反映政府资产与负债信息,评价政府活动的成本绩效,防范潜在财政风险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日本为解决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事件,推动了一系列政府会计领域的改革,有选择、有步骤地改革政府会计主体、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等,完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本文在介绍日本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改革历程的基础上,就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与路径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政府监管改革应防止形成新的腐败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世民 《桂海论丛》2005,21(1):23-25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政府机构改革重在加强监管,使政府从市场的具体管理中退出,更多的是实现其在经济领域中的监管作用。但政府监管易导致政府俘虏,成为腐败产生的新土壤。必须充分认识到政府监管的两面性,防微杜渐,及时纠正在政府监管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减少寻租和腐败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先后进行了六次政府机构改革,经历了由单纯的精简机构到综合配套改革的发展过程。以政府机构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其实质是改变高度集权的政府管理模式.建立统一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政府机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一个努力的目标,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当前.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已全面展开.标志着我国政府管理体制向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迈进。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化改革的冷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目前理论界,有关学者将非营利组织作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首选目标模式。但是,从对改革的理论准备、宏观环境、事业单位的复杂性、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失灵”以及事业单位与非营利组织性质的不对称等方面的分析来看,我国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化这一目标模式并不是当前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最佳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对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方向重新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在经历了十年的快速发展以后,最近有陷入评估困境的趋势。同体评估是困局之源,其解决需要在理论层面有所突破。从评估对象界定切入,对政府绩效评估的性质进行分析,提出及解释了"管理评估"和"治理评估"两个范式,并尝试提出了"异体评估"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以人大为主导的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结构的理论框架。基于人大的异体评估路径切合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及其肇兴的体制改革诉求,有望建立起适合中国实际的政府绩效评估动力机制,进一步释放评估活力。  相似文献   

18.
The incremental decentralization of economic and fiscal authority within the Chinese state has led to a debate over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retains authoritative control over the provinces. Using detailed budgetary dat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even though fiscal reforms may have given provincial governments independent sources of income, they remain dependent upon the center for budgetary subsidies and that without central subsidies provincial government would face serious budgetary shortfalls. This is true not only for provinces that receive more in central subsidies than they transfer to the center, but also for provinces that were net exporters of funds to the center prior to the 1994 fiscal reforms. Fiscal dependence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gives the center a source of leverage that supplements the political leverage it gains from the nomenklatura system, allowing it to not only punish insubordinate provincial leaders as individuals, but to also punish recalcitrant provincial governments as institutions by either cutting or withholding budgetary subsidies.  相似文献   

19.
Yi Zhou 《当代中国》2013,22(81):476-498
Based on first-hand field research dat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Farmers’ City’ in Wenzhou in the early 1980s. It studies the actors,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the institutions, and proposes a ‘state–society interdependence model’. It concludes that the spontaneous, bottom-up urbanization process initiated by farmers as described in the texts was actually the win–win result of an interactive and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rmers and local government. The reasons are: (1) the actors, includ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specialized farmers (zhuanye hu), and the other farmers, collectively owned, controlled, and obtained the resources; (2) in terms of the mobilization-response process, the close patron–client ties between the farmers and local government formed a strong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and (3) in terms of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s, the folk interests and demands were always a reference point for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farmers and their government were partners, participants, and practitioners in grassroots institutional reform.  相似文献   

20.
To meet the continuing growth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latest focus on China's banking reforms is to transform the 100%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into independent, market-oriented commercial banks. This paper will show that listed enterprises in China have generally perceived that institutional changes leading to improvement over the legal and business environment are important for the success of the bank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 (BCP). The effects of BCP on them are positive. Recognizing how poorly managed banking systems in East Asia have suffered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quickened the pace of the banking reform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