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瘦竹 《小康》2012,(12)
正美学大师朱光潜与胡适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也许因为他只是个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一个本分的教书匠,很少陷入论战,所以与胡适、鲁迅、林语堂这些熠熠闪光的名字相比,他的名字要暗淡得多。但只要对他的身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其实他也像林语堂那样,学贯中西。  相似文献   

2.
《春秋》2017,(6)
正他是胡适的学生只有他敢"骂"胡适傅斯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傅斯年逝世后,胡适在《〈傅孟真先生遗著〉序》中说:"孟真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  相似文献   

3.
<正>胡适的乐观主义留学美国是胡适一生的转折点。留美期间,他由悲观转向乐观。显然,他后来对中国未来的充满信心与他信奉的乐观主义紧密相连。留学之前在上海时,胡适思想很悲观,偶见日出,霜犹未消。便写了句:"日淡霜浓可奈何!"后改  相似文献   

4.
人格教育论是胡适教育哲学思想的根本内容和核心。人格主义哲学认为“人格”是“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胡适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人格主义者,但是,在高扬人的主体性这方面,胡适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人格主义者,他在《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一文中特别强调中学生应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他将教育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看成是教育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可见他把人格提高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他总是鼓励人们要看重人格的尊严和自身的个性。他念念不忘挪成戏剧家HenrrkIbsen的一句话:“你想要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相似文献   

5.
获选"中国12个最伟大人物"的胡适,回国之始曾发誓"20年不谈政治",但他终究按捺不住,政治成了他的"不归路"。也恰恰是在政治上,胡适被年轻人所代表的那个时代潮流视为反动。1925年,时代落选了胡适,胡适输掉了青年。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7,(18)
正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大学生为抗议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偏差处理而示威游行,这场爱国运动让胡适成为"新文化与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胡适自小学习古文,阅读大量文言文著作,因此他虽提倡白话文,手稿的论述仍脱离不了古文,没有古文这个源头,哪来白话文?古文很重要,古文不一定是文言文,但文言文却是古文基础,白话文或章回小说的许多用语和典故都出自  相似文献   

7.
【胡适:"我没见过他"】1958年9月,钱锺书《宋诗选注》出版。书出版不到半年,遭到批判,被认为是一本用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观点来编选的书,书中贯穿着一条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路线,是打着反对形式主义的旗帜来贩卖形式主义的黑货,"这面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白旗"必须要坚决地拔掉。有境外媒体对此次批判进行了报道。胡适老友程靖宇看到报道后,在香港买了两本《宋诗选注》寄给胡适,其中一册托胡适转送另一友人。1959年4月29日,胡适收到寄来  相似文献   

8.
孙立极 《两岸关系》2010,(11):46-47
<正>作为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胡适一生颠沛起伏。台湾是他的初始,也是他的结束——1893年,两岁的胡适随母亲探望到台湾任职的父亲胡传,短暂两年的团聚日子,父亲教他识字、为他启蒙;1958年,胡适从美抵台,就任"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院长,4年后,心脏病猝发离世,安葬在"中研院"对面的山坡上。  相似文献   

9.
靳新来 《思想战线》2003,29(3):79-83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胡适文学理论的认识和评价存在某些误区。胡适的文学观,无论是其哲学思想基础,还是其方法论,都来源于他的实用主义哲学。胡适对文学内容并非没有足够的重视,但基于实用主义哲学效果至上的原则,他选择了语言形式作为文学革命的突破口。将胡适斥为形式主义、改良主义,实际上是把胡适文学理论的优长和特色当作缺点来认识。在某种意义上,胡适的文学理论与其说是建构一种文学体系,不如说是为文学革命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实用主义使胡适文学理论的缺陷与它的优长显得同样醒目和突出。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许多知名教授的讲课别具一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大致可归为两类:善讲者与口拙者。前者最突出的代表无疑是胡适。他在美留学期间就曾着意于演讲技巧的培养,甚至注意到演说前不要吃太饱,最好喝杯茶或小睡这样的细节。执教北大后,他更是声誉日隆,  相似文献   

11.
胡适对他那个时代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由赞赏到否定,是随着他对个人主义、自由、民主等现代价值的认识深化而引致的。由于学识广博和思想敏锐,胡适的经济思想或者比具有工具理性倾向的自由主义学者更具预见性,或者比崇尚技术分析的经济学者更早发现计划体制的弊端。胡适对自己早年主张的忏悔,是中国现代合理发展的理论现象。  相似文献   

12.
<正>在学界与坊间,一些人爱在鲁迅与胡适之间制造对立,或扬鲁抑胡,或扬胡抑鲁,好像要看到他们捉对儿厮杀,心里才乐。鲁迅与胡适之间是有过分歧,有过不快,但并没有引发尖锐的冲突。查阅两个人的文稿,胡适谈到鲁迅,基本是褒扬,偶有不满,也只是旁敲侧击。鲁迅说到胡适,虽有讥讽之语,但相关文字不多,点到为止,极有分  相似文献   

13.
李凤成 《求索》2013,(7):70-73
1917年胡适留学回国后看到的国内政界乱象,促使他立下了20年不谈政治的决心,表示要专门从事思想文艺工作,冀图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但是面对国民党当局执政伊始发出的参与政事邀请,胡适却又深感机会难得,想要有一番作为,救得一弊是一利。他在1929年"应请"代国民党当局"想想国家的重要问题",但是认真参与政事的胡适所言多与当局真实意图不符。国民党内部派系的博弈和国内外情势的发展,导致他"乘兴来败兴归",因为言论遭到打击和迫害。但结合胡适与国民党当局各方就国家建设问题引发的争议,以及事情演变的具体过程来看,国民党当局也难以逃脱"诱民入罪"的指责。  相似文献   

14.
胡适日记中有不少剪报是既无日期也无报名的,1928年的胡适日记中就附有一封张竞生的公开信。想必是已经发表过的,但是胡适在日记中并没有注明出处。长于"考据"的胡博士大概没有想到他这样做会给后世的治学者带  相似文献   

15.
胡适尽管在文化上持“全盘西化”和“充分世界化”的态度 ,但在学术研究方法上却走的是一条融合中西的路子。带有胡适特色的“方法论”实际上也是在融合中西学术研究方法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他的实用主义方法是西方实证方法与中国乾嘉考据方法的融合与创新 ;他的“明变”、“求因”的历史主义方法则是西方进化论思想方法与中国黄宗羲、章学诚等人倡导的“究源明迹”学术方法的融合与创新。胡适学术研究方法的这一特色充分凸现了人类文化(古今中西 )在接触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五四”人物在台足迹成为热门去处,包括胡适纪念馆、林语堂故居、钱穆故居等,充满历史味的观光景点,让人追思五四精神。胡适纪念馆“五四”人物在台湾,知名度最高的是前“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他也是在台湾留下最多景点的“五四”人物,全台各地有台北南港的胡适纪念馆、胡适公园、胡适小学及在台东的胡铁花路。  相似文献   

17.
羽戈 《同舟共进》2015,(4):16-19
关于胡适先生,我有一个偏见,今人读胡适的文章,首先需要注意的不是他说出了什么道理,而在于他如何"说理",换言之,其"说理"的逻辑、风度高于"说理"本身。那么,胡适如何说理呢?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什么是说理。说理是一种双向行为,"兼顾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双方的交流需要";说理必须遵守真实原则,平等相待;必须容许、鼓励对方发问,"释放一种理解、尊重、不轻慢对方的善意,让彼此变得温和而有理性"。(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  相似文献   

18.
闫红 《小康》2012,(2):112-115
正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胡适是响当当的人物。而其结发妻子江冬秀的"菜刀"亦非常有名。据说1923年胡适闹婚外恋,江冬秀抡起菜刀,声称要先杀掉两个儿子,再跟胡适拼命,胡适惊惧之下,从此定心。他们的婚姻得以善终,似乎是江冬秀暴力胁迫的结果。事实真的如此吗?  相似文献   

19.
30年代初,我有幸在长沙中山纪念堂,恭聆胡适、朱经农、何浩若等名人的讲演。胡适戴金丝边眼镜,笑容可掬,和蔼可亲,讲话口若悬河,谈笑风生,滔滔不绝,娓娓动人,给我印象最深,至今记忆犹新。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由沪北上,参加第二期“庚款”留美生考试,录取竺可桢、赵元任等一共70人,胡适是其中之一。他曾先后撷取英国牛津、美国  相似文献   

20.
我常把读书的乐趣融于人的历史。在所谓人的历史中,读传是条捷径——传记"浓缩人生精华"。你甚至只需几个小时,就能把一个人看进了坟墓。我对于胡适的追寻,大概是从唐德刚的《胡适杂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开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