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微时代"这一特定社会背景下,探寻如何抓住"微时代"这一契机,如何在大学生群体中创造性地开展思政教育,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更具时代性、创造性。"微时代"的出现对思政教育内容、方法、队伍建设及校园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等提出挑战;在"微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利用新兴网络媒体的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建立校园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加强舆论监管。  相似文献   

2.
略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技术、数字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支撑下,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微媒体"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深刻影响,社会由此进入"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顺应"微时代"要求,深刻分析"微时代"的特点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立足现实,着力创新,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以"青春榜样"命名的朋辈榜样相较其他榜样在大学生中具有更好的熟知度、真实度、认可度、激励性和示范性,从而具有更好的被效仿性。文章构建的"青春榜样"文化,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学校历史积淀和学生现状为背景,以"榜样形塑、榜样宣传、榜样带动、感悟践行、行为固化、全面发展"为施行主线,打造了系列文化产品,并与其他校园文化互联互通,发挥榜样育人所具有的"示范、激励、践行和发展"四大功能,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榜样育人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4.
《世纪桥》2016,(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几年出现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冠名以"微"的新兴产物,使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而大学生作为这一时代的主流,其生活、行为方式以及道德观念深受其影响。通过对"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道德现状的介绍和对"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得到其具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微时代背景下,"移动式""碎片式"的虚拟生活环境正在深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多元文化冲击着高校的文化生态,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和复杂,这对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也带来极大挑战。针对微时代的特点,高校应当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式和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微生活",要依靠微力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活动,并通过建立多方联动的工作微路径,有效衔接微时代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6.
微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时代是以各种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进行信息快速传播的一个时代,在微时代背景下,微媒体也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近年来,高校教育教学不断创新改革,加强对微媒体的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在素质教育时代,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知识教育,还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文章对微媒体的特点以及微媒体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从而将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品德人才。  相似文献   

7.
随着以微信息、微社区、微媒体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方式的不断发展,我们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在主体、客体和媒介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体路径、客体路径和媒介路径出发,才能在"微时代"背景下全面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8.
正面典型的榜样示范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价值多元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榜样教育面临着教育方法单一、宣传过度夸大、对榜样正能量发掘不足、选树典型不接地气等诸多问题,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创新榜样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实践和教育载体,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9.
"微时代"的来临为大学生提供了更方便、更即时的信息获取和交流平台,同时也对诚信教育的内容、教育方式、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把握"微时代"的特点,更新诚信教育理念,梳理诚信教育内容,创新诚信教育方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微时代"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微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命。文章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内涵,从微教育、微文化、微传播的角度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表现,在细微化、生活化、网络化三大理念的基础上,探究巧用微媒体的新平台,探究微学习的新模式,营造微环境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1.
在高等教育不断国际化、信息化的当下,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一主多元"的发展态势,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校园主文化的同时,存在着很多其它的文化范型。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作为当前高校文化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文化意涵和文化效应,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文章从此背景出发,旨在分析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高校引导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以"青春榜样"命名的朋辈榜样相较其他榜样在大学生中具有更好的熟知度、真实度、认可度、激励性和示范性,从而具有更好的被效仿性。文章构建的"青春榜样"文化,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学校历史积淀和学生现状为背景,以"榜样形塑、榜样宣传、榜样带动、感悟践行、行为固化、全面发展"为施行主线,打造了系列文化产品,并与其他校园文化互联互通,发挥榜样育人所具有的"示范、激励、践行和发展"四大功能,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榜样育人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微博、微信、慕课的兴起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微"媒体平台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微媒体"时代。"微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认知观念、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也给高校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新形势下"微媒体"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新情况,充分分析"微媒体"时代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微媒体"平台育人阵地,创建网上网下育人新合力的新方法,探索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新途径,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微传播正以强劲势头吸引着广大网络用户的注意,并对当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高校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顺应"微传播"时代的要求,深刻分析微传播特点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立足现实,着力创新,正视"微传播"宣传的影响,抓住"微传播"特征的优势,利用"微传播"提供的新平台,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风靡大学校园。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赋予了更为宽泛的教育内涵与认知渠道。因此"微时代"背景下既给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机遇,但同时也将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推向新的挑战前沿。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当前社会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经济"新常态"、政治"多元化"、意识形态"复杂化"、网络微时代"失语化"、"95后"新生代和高校自身等新形势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产生了重要影响。按照模块化原理,构建社会要素模块顶层机制,依托网络模块进驻大学生网络生态,整合高校模块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是探索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7.
"微时代"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由传统传播转向微传播。本文从微传播的六大主要路径阐述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立足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结合团中央、团省委及有关高校和地方的做法,提出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微传播的策略,为凝聚青春力量,奋力实现中国梦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8.
郑华章 《世纪桥》2024,(2):69-71
“微时代”背景下,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逐渐被应用到思政教育之中,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相比,以微传播和微载体为媒介的思政教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增强育人的实效性,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因此,高校应厘清“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特点及新机遇,通过丰富教育内容,不断优化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载体,对思政教育的创新进行探索,抢占网络思政阵地,以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构建思政教育工作新生态。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微时代的界定及特征入手,分析了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契机,提出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即深入认识掌握"微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积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活动"。  相似文献   

20.
"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一是政府要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强后盾;二是社会要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高校要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四是大学生要进行自我教育,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