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法治秩序重要支撑的私法精神,根植于现代性的历史运动之中,也即现代性生成、反思和重建境遇下的国家一社会关系变化,导致了私法精神的当代发展和嬗变。中国是在现代性反思和重建背景下走向现代化的,因此,就应以反思现代性"信念来培育和重塑私法精神,推进中国法治秩序的早日建立。  相似文献   

2.
重大灾害事件能否得到妥善治理,直接决定着其是否会导致连锁效应,诱发社会领域内的"后发危机",如果治理者仅仅关注爆炸事件本身,而不考虑"后发危机"在整个突发事件演化中的作用,很可能导致衍生事件的危害超过原有事件,本文通过梳理"后发危机"生成的逻辑框架和路径走向,在选取吉林"11·13"爆炸事件和天津"8·12"爆炸事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的前提下,提出政府需要从合理开展预期管理,培养公众理性认知能力、跳出"塔西佗陷阱",增强防控供给能力以及注意心理疏导和负面情绪消解,防止出现价值逆转等方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作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路径选择,是数代中国人不断努力的结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自觉认识,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当代中国国情的正确把握。不但实现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基本稳定,也为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或后发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参考的发展范式,为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如何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无法回避的重大历史课题。在分析此问题之前,对诸如"民族"、"认同"这样使用普及、歧义丛生的词汇进行概念辨析,可以更加精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避免不必要的纷争。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目前主要存在"冲突论"、"和谐共生论"等观点。其中,和谐共生理念更加符合多民族国家的长远目标,而构建现代公民身份就成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生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国家只有与社会实现有效衔接和有机互动,才能实现良好的治理。具体到我国村落与国家的衔接问题上,综合现有学术界的问题挖掘和前景展望,可以发现有如下几种路径:一是依靠国家进一步介入,改造并整合村落;二是依靠社会自然生长,特别是村落的民间组织成长实现与外部世界包括国家的衔接;三是激活现有的体制内资源,主要是激活乡村党组织和乡村行政体系的能力,使他们成为衔接村落与国家的桥梁;四是通过部分志愿性知识分子的乡村建设和文化建设整合乡村本土资源实现乡土社会的重建;五是通过市场机制整合各方面力量,从而实现"市场统一中国"。对这些路径的逻辑前提和实践状况进行适当的反思,将有助于我们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由于后发国家现代化所面临的条件和环境不同于西方社会,因此,在现代化已经成为现实的情况下,跨越式发展自然成了后发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而生产力移植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在看到生产力移植的巨大价值的同时,后发国家必须注意生产力移植可能带来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以及生态代价,应该建立起全方位的国家安全体系;同时,后发国家的生产力移植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将生产力移植与对外开放、变革国内社会结构、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统一起来;只有这样,后发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才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必然导致社会失序,因此必须重建社会秩序。而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的建立是秩序重建之基础路径。社会治安秩序构建的最佳模式是国家控制和社会治理的有机统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打轻防使其治理效果欠佳,因此,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必须重防轻打。为达此目标,必须从国家控制与社会治理的新视角来审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德国学者历来有重视理性思辨和历史反思的特点,即使很普通的话题,也能引出发人深思的理论探讨。这次对德国二战后政治教育的介绍,就是以反思德国近现代民主政治体制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开始的。希特勒政权在本世纪的出现,给西方现代民主国家带来的深刻教训,就是民主...  相似文献   

9.
生存论美学替代本质论美学,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阶段的历史必然.要完成这样的转换,思维方式必须从二元对立的近代哲学思维转向主体与其生存环境和睦相处的"交互主体"的现代哲学思维其间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反思和发掘中国古代美学传统中的相关资源,如禅宗美学中的生存论资源.批判并转换传统美学资源用以建构中国特色的生存论美学.是跳出当代美学在模仿西方中试图超越西方理论怪圈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理解现代中国国家建构的关键,在于厘清政党国家的兴起、兴盛与走势。从历史的角度看,政党国家的兴起,是由于帝制中国内部很难生长出民族国家,需要先知先觉的建国者促成中国的现代国家转型。从理论的角度讲,后发外生的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必须借助于一种后发先至的国家建构方式,才足以解除国家建构的窘迫状态。在足以实现后发先至的国家建构方式上,只有政党国家具有优长之处。政党国家借助于高度组织化的力量,将分散的国家建构力量迅速聚集起来,以政党强大的政治意志形成国家的建构意志。在国家建设过程中,这样的国家形态也有促成国家发展奇迹的效用。但政党国家借助政治意志而非法律程序治理国家的定势,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有序。因此,它总是处在迅猛崛起和疾速衰颓的非正常状态,因此需要因势利导,进行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11.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有四个分支学科,首先是经济哲学学科。这一学科是在科学维度和人学维度相统一的实践论硬核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发端于旧中国、探索于建国后、形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及其反思中。它的学术成就是:阐明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运动的根本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辩证法的规律论,建立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论,论证了规律论和价值论相统一的经济决策论。  相似文献   

12.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性基础源于生产力的交互发展.生产力交互发展→→全球化→→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过程.生产力在全球范围的交互发展必然形成全球化的趋势.对后发国家而言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也充满着挑战.后发国家要实现民族振兴,就必须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而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后发国家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期是所有后发现代化国家必须经历的一个紊乱期。称之为紊乱期,主要是就其巨大的社会成本和负面影响而言的。转型期最明显的社会特征之一就是治安失序,由此,秩序重建尤其是治安秩序的重新构建成为解决问题的出路。新的治安秩序的重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其在政治稳定、经济建设及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巨大促进作用。治安秩序本...  相似文献   

14.
马戈利斯1的"坚实的相对主义"立场是反思当代相对主义的成果之一。他声称要承担起第二序列合法化质询的责任,在坚决反对不变性的同时,也肯定了某种"假定"基础的可能。马戈利斯将该基础假定为一种"主客体共生关系"立场及其文化实体论。但恰似其他当代反思相对主义者那样,他理论中激进的相对主义倾向与试图反思并纠正相对主义之弊端的理论目标是共存的,"主客体共生关系"的弱逻辑性也进一步说明了重建某种有效性的后现代抉择之困难。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的国家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对现代市民社会的思辨考察。但由于过分强调国家意识对市民社会的支配和提升作用,黑格尔的国家学说最终陷入了"精神与现实"分裂的"唯灵论"困境。此后,费尔巴哈虽然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虚幻性,但是黑格尔关心的市民社会问题却被遮蔽了。现代政治哲学只有经过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才能重新将对市民社会的反思、重建与提升作为自身的主题。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构成了《资本论》的伟大序曲。  相似文献   

16.
严复的西学译介透露出治体论语言和思维的系统性影响,以"治制"对接西学中的政体,同时显示出政制化、法治化作为主导逻辑成为现代政治思维的重心。这导致了治体论的概念重塑和理论重组,治道与治人的比重大为降低,制度和组织维度得以强化。礼作为治理模式被吸纳到君主政体之中且居于次要地位。政体论经由严复和梁启超的启蒙学术奠定了现代地位,而治体论则在他们的晚期立国思维中生机再现,《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礼法重估蕴涵了共和谏言的丰富启示。钱穆顺其遗绪将礼法新说和治体论推至新境,始于以法治为中心的政体论阐发,归于推重礼治而反思法治,并确立了以礼治涵括法治的立国主导取向。治体论传统在现代转型以来为先贤阐发礼法新说提供了思想脉络和资源,有助于再思国家治理传统及其秩序机理,从而形成兼具传统智慧和现代活力的中国政治学话语。  相似文献   

17.
国内刑法学界当前存在着不正确的"犯罪有益论"、"相对主义犯罪观"思潮,并且有日益漫延的趋势,而其支撑性观点之一,是认为犯罪具有"唤起审判感"的正面功能,即犯罪可以唤起公众的审美感,从而也是为社会提供一种"服务"。对于这一学说的批判,应当逐一进行,而关于犯罪具有唤起审美感观点的批判,是反思和批判此类观点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对现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加以反思性分析,以此为切入点,对于"犯罪有益论"、"相对主义犯罪观"学说加以反思和批判,以期确立正确的犯罪观,正确认识和把握某些特定犯罪的瞬间形式"美"与其实质危害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8.
现代政党构建是后发国家政党建设的目标。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党建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总目标拉开了新时代现代政党建设的序幕。中国共产党现代政党构建的关键是形成有序制度环境,增强政党治理的规范性、有效性,打造良好政治生态、保持政党的先进性。现代政党构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将会面临来自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现行的政党制度和传统党建理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冲击-反应"论是近现代西方学者包括马克思以中国国情为依据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观点。中国革命的导师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就明显受到马克思中国观的影响,其观点与"冲击-反应"论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但在近现代中国革命任务的问题上,毛泽东却在当时苏联的影响下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使他的革命论与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与东方社会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并影响了建国后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在实事求是分析当代贵州省情的基础上,指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路径在于后发赶超。要实现后发赶超,必须保持党的纯洁性。在思想上保持纯洁性,才能把全省党员干部的思想凝聚到后发赶超的实践中来;在作风上保持纯洁性,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为后发赶超提供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