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公众的"政府的话你也信?"是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陷入"塔西佗陷阱"的表现。在分析公众不信任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一种认知常态和普遍形成归责于政府的习惯的基础上,指出"官方舆论"与"草根舆论"的话语交锋中政府话语权危机、政府与公众之间互动沟通不足的原因,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在"塔西佗陷阱"中的自我救赎措施。  相似文献   

2.
传统"熟人社会"转变为现代"陌生人社会"带来的伦理困境是,原有社会伦理实体解体而现代伦理实体却尚未形成,而伦理实体的存在是伦理认同的前提,因此导致当今社会伦理关系不稳定和伦理认同危机。可能的出路是,根据现实的变化和要求提升"五伦"内涵,铸炼出现代伦理精神从而获得伦理认同,最后培育出现代伦理实体以进一步强化伦理精神、促进伦理认同。  相似文献   

3.
从"力"的视角考量司法公信力,其内涵包含司法能够赢得社会公众普遍信任和信赖应具备的能力,司法获得社会公众普遍信任和信赖后产生的影响力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三项内容。其中,第一项内容最为重要,应属于司法公信力的核心内容。司法裁判的本质必然要求司法公信系于裁判力,而司法公正的使命必然要求司法公信注重公正裁判,因此,公正裁判力应该成为司法核心公信力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基于司法公正包含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提升司法公信力则需要在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增强公正裁判的能力。司法公正在法治语境下对裁判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为两个统一,即司法职业化和司法民主化之间的辩证统一以及司法能动和司法自制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科技-伦理的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文明体系中,科技与伦理,是表征"物理"与"人理"的两种智慧形态。在智慧的层面,科技与伦理的关系,借用宋明理学的学术语言表述,就是:理一分殊。二者"理一"于人类的最高目的与终极价值,"分殊"于人类价值体系中的不同取向和对于世界的不同态度。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以及不同文明体系中,曾历时或共时地存在两种价值霸权,即伦理至上主义与唯科学主义。现代文明的危机,相当程度上是人类智慧的危机。超越危机的重要路径,是建立科技与伦理的生态智慧与价值生态。  相似文献   

5.
"行政人"如何忠于民主政治及其基本价值,而不以自己的职业资源破坏民主政治的运行,是现代行政伦理的核心价值及其所生发的全部规范的基础。长期以来反腐倡廉工作的内在逻辑是以思想教育方式构建官员的行政伦理基础,但反腐倡廉实际效果告诉我们,思想教育方式对于行政官员行政伦理修养的提升缺乏经验案例的证实,其实际效果非常有限。反腐倡廉工作要取得成效,关键是在注重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加强外部控制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新篇章,究其原因就在于统一战线思想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土壤,在思维逻辑、伦理精神和价值导向上都契合于中华文化的精髓。新时代在"大统战""大文化"双重视角下,以政治共识教育为核心、以文化认同教育为基础,以文化认同增进政治共识,已成为统一战线巩固发展壮大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7.
建立在自然经济、小生产和宗法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学术是伦理政治型的学术,教育是伦理政治型的教育。它们崇尚求善而忽视求真,专注于人事而漠视自然;重文轻理,重实用技术轻科学探索;醉心于政治哲学和社会理想的研究,而疏于国家体制、制度的构建和法理的调控;厚古而薄今;学术成为政治的工具和附庸。这就使得传统学术及其政治理论缺乏严格而深厚的科学底蕴,民主法治理念和自由平等意识难以生长,人治的思想、体制和政治运作方式便成为社会常态。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村伦理危机表现在伦理评价标准失范,道德调控力减弱,农村社区(村落)伦理、家庭伦理和个体道德出现危机.从社会转型理论出发,社会结构变迁的迅捷性与农村伦理重建滞后性的矛盾是其根本原因,市场机制的消极因素和农村法制的不健全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论司法公正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我们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又极其现实的理论问题。在本文中我们提出,审方必须给出优质司法论证,必须把公正审判与政治迫害区别开来,通过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实现作为所有正常法治共同目标之司法公正,最终达到提高司法公信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认识个人与共同体的矛盾?如何认识和解决共同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冲突?黑格尔提出了伦理实体理论,强调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反对将个体性和整体性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但是西方社会没有普遍认同"实体性"的意义,而面临着"共同体的失落"。因为限于当时研究的条件,黑格尔未能建构起个人伦理实体,随着系统论、人格结构理论的提出,个人伦理实体建构成为可能,为自由主义与共同体主义冲突至少在个人领域找到解决之道,个体自由和德性成为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农民生活逻辑背后的一套文化价值体系指导着农民的日常生活行为。贵州B村是一个深度贫困的村庄,农民的生活逻辑呈现为"生活本位"。"生活本位"逻辑的核心在于对当下生活过程的体验与满足。个体在当下的生活过程中不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并从中获得心理满足与价值需求。在农民日常生活中,"生活本位"逻辑下形成的低经济效率的劳动力利用机制、低度循环的家庭再生产机制和强生活幸福感的价值生产机制,指导和安排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生活本位"逻辑阻碍了农民家庭向上流动,但也缓和了乡村文化失范危机。  相似文献   

12.
"聚合性"是俄罗斯文化价值空间内的本质性内容,也是独属于俄罗斯的政治伦理原则。在认识论上,"聚合性"的理论发生沿着从历史到哲学的路径展开,并进入伦理学领域。从历史上,"聚合性"缘起"村社精神",承载"东正教精神",促成"集体主义精神",凝聚"俄罗斯精神"。在经验上,"聚合性"既是政治与道德、公民社会与"个体道德"、伦理传统与政治诉求、伦理原则与政治决策的同一性,又是沟通上述理论实践范畴的纽带,是含有具体内置物的伦理要素。在实践上,"聚合性"凝聚人心的情感纽带,是指引发展的价值原则,是平衡利益的实践手段。  相似文献   

13.
政治在本质上是人类实践活动本身的反映,作为人类最主要实践活动的政治,离不开价值追求。政治共同体的生活实践不仅决定了政治共同体必定会形成普遍性的政治价值,而且也会使人们用道德来审视、选择并确立最适用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政治有无价值、政治价值是否存在实际上表现为政治与道德或伦理的关系。对政治价值的研究应该寻求规范与实证之间的衡平。尽管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4.
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伦理与政治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建国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历了由"低水平的平均"到"非均等",再到"均等"的变迁过程,其所呈现出的倒U型变迁轨迹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逻辑。这一历史演进逻辑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导向,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转变传统的社会观念,以确保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5.
儒家"五常"是儒家学者所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道德范畴,贯穿于中华伦理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其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范畴具有长期的、普遍的价值和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优良品牌,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仍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法哲学体系里的一个重要概念 ,并与政治国家形成一对范畴 ,从市民社会到政治国家的提升体现了伦理实体自由的理念。法律也由此在这个脉络上得以界定。黑格尔一方面肯定了市民社会中的法律对个体权利的张扬 ,另一方面也发现了其工具性的狭隘。因此在市民社会之上建构了政治国家的领域 ,从而赋予法律本身实质性的价值。简而言之 ,他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法律圆满生命力的图景。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以来,强化规则意识成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从伦理学意义上讲,敬畏规则是道德敬畏的具体情感指向,是个体形成规则意识的伦理基础。新时代倡导敬畏规则具有深刻的伦理价值,道德层面上的敬畏规则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礼"的继承与发展,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基础性条件,也是法产生以及存在的基本伦理遵循。敬畏规则反映在现实实践中,一方面是由于现实的道德实践引发的社会道德需要,另一方面是实现个体道德发展和个体道德价值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统一战线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独特的整体性逻辑,奠定区别于古今中外其他统一战线的特殊性。当代中国统一战线已经超出传统的"联盟之术",发展成为"强国之道"。统一战线从"联盟之术"上升为"强国之道"的发展逻辑,确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推进国家建设、人民团结、民族复兴、人类大同的宏阔时空背景和实践进程中。统一战线发展的整体性逻辑包括:政治逻辑——服务党建国家;社会逻辑——增进人民团结;目标逻辑——致力民族复兴;价值逻辑——追求命运与共。统一战线发展逻辑体现出相应规律,不断嵌入国家、社会、民族、人类社会,不断增进与国家、社会、民族、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统一战线发展逻辑存在内在联系,以嵌入国家建设为基础,以构建人民团结为主体,以致力民族复兴为目标,以追求命运与共为价值。统一战线要坚持和完善符合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逻辑,加强研究和应对事关统一战线发展的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19.
人因自由而成为能够打开各种可能性的未完成者,即能相互敞开自身、呈现自身的存在者,因此,自由的人必定能相互理解、相互承认、相互尊重而存在于共在中。这意味着,自由的人一开始就存在于某种伦理共同体里,而不可能有非社会的自然状态。同时,虽然人类一开始就存在于社会之中,但是,人类社会之为一种"社会"而不只是一种蚁群,则是因为这种社会是能够自由的个体展开出来的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能自由的成员个体先于且高于共同体。因此,一方面,国家不可能是直接契约出来的,而必定以伦理社会为其基础,因而国家负有伦理使命;另一方面,国家没有理由凌驾于成员个体的自由之上,相反,国家的首要使命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维护与保障个体的普遍自由。  相似文献   

20.
在变革传统的"政治——社会"关系和新的政治生态主题中,作为公共行政重要的实践场所和理论反思的良好契机,公共文化服务以其公共性和所涵盖的现代民主价值决定了行政伦理将是揭示其本质特征、价值诉求及其与行政行为关联的必要框架。从行政伦理的视角出发,我们将有效探讨公共文化服务中应有的价值规范及其意义、原因和可行性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