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智全 《前线》2009,(6):47-47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农学院等市属高校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2.
美国高等教育十分发达,现代化程度高,将生本理念落实到学生培养工作的实处,从环境建设、师资队伍、课堂教学、校园管理、功能设施、图书教学、网络服务等方面为学生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宽松的发展环境。笔者认为应学习借鉴美国高校学生培养工作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通过确立服务育人的价值导向、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完善发展学生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依法治校进程等路径,使高校各项工作充分体现"生本"理念,营造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环境,促进高校育人功能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3.
在以本为本的大背景下,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教育理念滞后、应用教学不扎实、实践环节弱化等弊端.各高校应以学生就业质量、人才质量为导向,建立实践教学、科技竞赛、创新项目的传导机制,坚持实践理论协同、科研教学协同、学校企业协同,有效融合学校实验室、各位竞赛平台以及企业合作等教学实践资源,创建一种可持续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中的体现与运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互动式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运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等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已普遍引入了多媒体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活跃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擘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多种因素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性地认识、科学地实施多媒体教学,总的来讲,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6.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就是人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已普遍引入了多媒体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活跃了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多种因素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性地认识、科学地实施多媒体教学,总的来讲,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8.
高校党建工作是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渠道,抓住高校党建工作的牛鼻子,就要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学生是高校的主体,高质量培养和发展学生党员,开展适应新时代学生并且具有成长意义的党建工作,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要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结合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的特点和需要,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出思路。  相似文献   

9.
周树智 《理论学刊》2008,4(2):39-43
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具有三方面的同一性:其一,在本体论上以物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础,以人为本是以物为本的升华;在人类社会历史里人是主体,物是客体,互为条件,互相转化.其二,在价值论上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相互比较,相互依存;人和物的具体价值由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具体环节的价值需要来确定;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互相促进.其三,在现实论上现实的个人是由个人的现实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的,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又造就了有社会性的现实的个人;而当今中国社会现实是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全面协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人的各方面关系,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公民为本":政府责任、治理理念与和谐社会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荃  鲁锦寰 《新视野》2005,(6):39-42
在当今中国,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建构和谐社会固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同时更是政府的"当然责任".为了这一宏大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对当下政府的治理能力予以考量并作出适当调整.如果说,政府治理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多方面做出努力,那么,观念的更新恐怕是其当务之急.政府治理应当率先从调整政府的治理理念入手,以"以公民为本"作为政府治理理念的价值基点,超越传统的"以民为本",校正"以人为本",并以此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最基础性价值支柱和认知资源.  相似文献   

11.
论坚持"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应运而生.坚持"以生为本",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关键是要做到以学生为先、以学生为重、以学生为主和以学生为荣,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和党的教育目标要求大学生习得做人做事的综合素质,高校在适应和引领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立德树人",应高度重视加强校内学生事务管理改革,充分利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给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改革带来的动力,引导辅导员事务重心回归思想性、个性化和全人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及改革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人性化和制度化、发展性和主体性、柔性化和隐性化、综合性和协同性等特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冀爱爱  陈心旗 《山西青年》2022,(15):187-189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覆盖面广、效率高,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问题预防方面效果明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多质性特点。不同学生群体具有不同的需求和特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学适应性强,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模式,适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正开始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这一新发展观实际上是对我们过去一度所奉行的或自发流行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纠偏,这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需要进一步明辨这两种对立着的发展规的是是非非。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来省悟一下“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对我国现实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略指导下,经济得到翻两番的增长,近年内可望全国普遍“小康”,即进入以物质生活资料为本的“吃饱穿暖”社会。某种程度上讲,这些成就主要是在“物质经济增长为本”的“物的…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呼唤政治课堂“以生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以生为本”,简单地说,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是“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  相似文献   

16.
张燕  马兴波 《世纪桥》2008,(6):17-18
市场经济下,人作为社会的主体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物化。针对社会中某些“以物为本”的现象,从哲学角度探讨以物为本的表现、原因和危害,提出以人为本的对策,旨在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下,人作为社会的主体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物化。针对社会中某些"以物为本"的现象,从哲学角度探讨以物为本的表现、原因和危害,提出以人为本的对策,旨在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们总是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以人民为本",实际上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以人为本"是"以每个人为本"和"以一切人为本"的辩证统一,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同等重要.而"以人民为本"则是以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或根本利益为本,侧重于人民这一整体."以人为本"取代"以人民为本"不仅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新发展现的基本要求,而且顺应了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是时代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和改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增强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刘轩  张娜 《山西青年》2023,(5):100-102
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高校展开了高等教育改革——以学生为中心(SC,studentcenteredness)。中国高校也一直尝试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教育之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本文参考了赵炬明教授“以学生为中心”的系列学术研究,并结合西安欧亚学院通识课程《思考与创新》的教学实践,试图展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成果和不足,希望可以为中国高校SC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