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金福 《求索》2011,(7):132-134
语言哲学于哲学与语言的相互碰撞中形成,以弗雷格量词理论为代表的现代逻辑学的诞生使语言哲学成了具有本体地位的一门显学。而后,语言哲学发展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和"语用学转向"两次历史性转型。第二次转型期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成果构筑起了语言与哲学对话的新平台,促成了现代语用哲学的形成与日臻完善。"语用学转向"作为一场语言哲学思维发展的重大变革,促成了语形、语义、语用三个语言哲学维度的完全对接,为社会实在性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并为社会政治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人类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基昱  丁玉玲 《求索》2010,(11):147-148,100
"逻辑图像论"思维下的所有命题,其"可证实性"是值得商榷的。于是,在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论",扬弃了前期"符号—图像—语义"的研究路径,强调日常语言与真实世界间的交互关系。维特根斯坦提出,应该放弃以静态语言环境为参照的研究路径,引入动态的日常语言,关注特定语境下的语用变化而非单纯的语义生成问题。这是对"逻辑图像论"的彻底批判,这种批判最终促成了语言哲学由语形、语义学向语用学的研究转向。  相似文献   

3.
张明娜 《前沿》2012,(13):65-66
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罗素以他的摹状词理论分析了包含像"独角兽""金山"这类指称"虚构事物"的专名以及包含像"当今法国国王"这类不摹状任何东西的摹状词的句子的真值的情况。斯特劳森针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了批评,并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包含这类语词的语句做出了三值逻辑的分析,强调了语境对指称问题的影响,区分了语词或语句本身和语词或语句的使用,以及语词的指称性用法及描述性用法。从中我们也看到了语言哲学由语义学向语用学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语言意义的哲学追问:从意义的指称论到意向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称论认为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这个语词所指的事物。它的根本性缺陷,在于它孤立、片面、静止地分析语词的意义,没有注意考察人的因素对意义的主观建构作用。意向论认为意义与说话人的心理意图密切相关,将意向视为意义的载体,主张从意识的意向性出发考察语言的意义。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从意义的指称论到意义的意向论,体现了语言分析哲学对意义的探索经历了由语形到语义再到语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语言哲学内部的语用转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意义分析是元伦理学澄清伦理语言使用混乱的主要途径。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为伦理语言的意义分析指出了语用研究的方向,他后期哲学的意义理论则为伦理语言的意义分析从语形、语义向语用过渡提供了理论根据。情感主义伦理学主要代表斯蒂文森的二元意义理论最终确立了伦理语言的语用立场。他们二人的意义理论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伦理语言从语形、语义向语用过渡,并最终确立语用立场的过程。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杨春红  尚巾斌 《求索》2013,(12):91-94
西方哲学从认识论研究到语言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变革导致了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言语行为理论继而发展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本文着重考察了从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和塞尔的日常语言学派到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思想,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指出言语行为理论通过对语言使用的关注使其自身成为一种具有批判意向的社会理论,同时也导致语用分析不仅突破了对符号解释者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的拘囿.而且使其更加关注阐释生活世界中各种关系所指称的对象及其意义。这对从哲学渊源的角度认识现代语用学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慧 《理论月刊》2012,(9):58-62
现代西方哲学自觉到了语言符号对于意识在逻辑上的优先性,近代哲学对意识的反思转向了对语言符号的反思,扬弃了近代意识哲学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抽象对立.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体现了现代哲学中介化、历史性的思维方式变革,推进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反思.同时,面对“卡尔纳普问题”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诘难,卡西尔以对符号的新阐释,为现代哲学走出困境提供了新的可能进路.因而,我们试图在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意义上重新审视卡西尔,以期揭示其重大的哲学史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8.
夏丽莉 《前沿》2013,(21):54-55
人类语言观念大致经历了原始语言崇拜、语言工具论、语言本体论三个阶段。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展开,传统的语言工具论被语言本体论的观念所取代。语言本体论强调语言的二重性,强调语言对人的思维、认识的局限性;强调语言与人的本质和文化本质的特殊关联性;强调语言对人类生活的本体性意义,使西方现代哲学呈现“语言学转向”,更新了西方传统的理性观念。  相似文献   

9.
现代法学从应然与实然、语言与现实、规范与事实以及现代逻辑的发展和法学主张等几方面考察了建立在经典三段论基础上的法律推理的功能限度,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并不在于将确定的法律适用于相应确定的事实,而是作为法律推理前提的法律和事实本身的相对不确定,即法律规定与相对的事实之间完全可能不存在确定的对应关系。法律推理依赖于实践理性而非纯粹理性,以此来克服制定法逻辑体系的僵硬。法律推理已经超越形式逻辑领域的固有意义,进入实践推理和价值判断范围,推理在法律领域与逻辑视角间产生了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双重变化,必须在法律事实、法律规范、法律价值与逻辑赋值之间重新建构法律推理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文学革命作为一场语言运动 ,因其思想、思维、观念、精神的实质性变革而起到了巨大的社会历史作用。“文学”“革命”从词源学和语义学意义上而言 ,是假道日本 ,取法欧洲 ,又缘于中国。它们只有在现代汉语的语言体系中才能获得充分的现代意义。“文学革命”既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断裂 ,也不是对西方文化(学 )的移植 ,他是中西文化 (学 )结合而产生的独立的、自足的、崭新的个体 ,具有元文化性质。五四文学革命的革命性最深刻地是表现在它的语言上。文言与白话并非对立关系 ,它们应是同一母语下的互化、互补关系。重口语轻书面语 ,重白话轻文言 ,在今天应该得到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中的语际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冬梅 《求索》2010,(5):104-106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消解一元中心式主体,用交往理性、对话理性取代主体中心理性的基础性论题,是一个普遍的哲学问题。将语际阐释这一古老而又复杂的人类活动置于主体间性的哲学视域之下,我们不仅获得了关于意义与理解的新知,看到了语际阐释过程中意义的对话生成性,还获得了实践与伦理意义上的启示,看到了在语际阐释这一文化对话活动中建立彼此尊重之对话伦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一生创立了两种不同的哲学,但这两种哲学并非毫不相关的,都属于科学主义语言哲学的范围,而且集中反映了科学主义在20世纪由理性实证化向理性历史化转折的趋势。对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现代西方科学主义及其语言哲学的精神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许昕 《新东方》2006,(10):61-64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解决其与自然(这里是绝对意义上的自然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都属于自然)的关系,哲学的使命即是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反思、选择和改变。现代人类的环境问题是现代哲学转向通过关注现实来反思人类文化走向的直接原因。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创造物,人类只有通过对自身文化的反思才能不断地从自为走向自觉。这一过程反映了人类智慧的成长和审美、道德的进步,哲学作为文化之根的地位和价值也得以彰显。马克思的生态和谐价值观体现了他试图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和哲学反思来找回人类失落的生存家园和…  相似文献   

14.
意义问题纷繁复杂,其词义本身也歧义丛生。意义表达和理解何以可能这一语言追问转换了哲学研究的视角。哈贝马斯意义理论所实现的交往范式转换使语言哲学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在对以往意义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完成了其形式语用学的理论构建,进而提出了意义理论的生活世界转向,即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一如果说 ,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都曾经为哲学的发展指出全新的方向 ,那么 ,康德和维特根斯坦可当之无愧地承受这一称号。前者的批判哲学完成了西方哲学史上宇宙本体论向理性认识论的过渡 ,实现理性为自然立法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后者更是两次为现代西方哲学开辟道路 ,其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对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产生巨大的直接影响 ;后期又批判了前期哲学 ,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语言游戏”理论 ,成为英国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思想源泉。康德、维特根斯坦分别是十八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两位哲学巨人 ,他们的哲学理论在基本思路、观点…  相似文献   

16.
田润锋 《求索》2014,(1):46-50
为了克服意识哲学的工具理性表现,哈贝马斯注意到了日常语言中所蕴含的理性潜能,受其他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启发,哈贝马斯重建了普遍语用学。普遍语用学主要致力于重建人们相互理解的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则。对于任何一个话语来说,必须具有可领会性、正确性、真诚性和真实性等有效性要求,这样才能被听者所接受。对于能够胜任交往的人来讲,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交往资质。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建立起一种以语言为交往中介的交往模型。  相似文献   

17.
李小川 《求索》2014,(8):86-90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的语言哲学辩证地论述解释学,其辩证思想体现在关涉语言的本质、意义与指称、主体意向性等方面,他着重于对语言本身和社会历史文化的考察,注重对文本自身的理解,客观分析语言内在的和相关的实际矛盾,强调对语言及其理解活动与主体思维、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辩证分析,阐明了语言和理解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理解的宽容性,深刻启发了对语言本质及其社会历史文化关系的辩证认识。  相似文献   

18.
刘友红 《求索》2008,(7):111-113
卡西尔早期在柯亨的领导下沿着先验逻辑路线发展和完善康德所开创的科学认识理论,晚期则致力于构建和完善自己的文化哲学体系。卡西尔文化哲学具有追求体系的完整性、追求逻辑的统一性、把对精神的自我认识作为哲学的主旨等整体特征。它兼具德国古典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性质,堪称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典范。这对我们今天从事哲学研究、思想创造以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发生学的观点分析,熟语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受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及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汉语熟语必然是跨学科研究,我们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和哲学等来探讨其产生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哲学的"原点",这是由哲学的本质所决定的。尽管不同的哲学家对于"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但我们可以从这些不同的诠释中寻觅出其所共同蕴含着的深层的哲学意味,那就是哲学的本质即"理性",这是一种反思的理性,理性的哲学充分地依赖于语言。所以,没有语言就没有哲学,在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理性的哲学的"原初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