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经营理念引进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有助于理顺政府、社会与大学的关系,提高大学经营的自觉性以及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有利于探索适应中国大学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突破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体制性障碍,需要内调结构,外顺关系,内外兼治,走整体治理和共同治理之路.从我国高校实际情况出发,创设高校治理结构改革特区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对高校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特区"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可取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大学文化的回归,高等教育界普遍意识到大学文化将为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中国的近现代大学作为西方大学制度的舶来品,一直都是东西方文化交锋、碰撞最为激烈的领域。长期以来,中国大学文化发展进程中一直无法回避"西方困惑"。基于化学学科的"同分异构体"概念,经过分析比对,认为东西方大学文化可被视为同分异构体,二者间的差异和冲突正是同分异构现象造成的。通过对东西方大学文化同分异构现象的分析,提出并构建了大学文化"同分异构体模型",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大学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导向之一即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在全球范围内高校法人化运动的推动下,我们应当审时度势地从法律的角度来研究现代大学制度。所谓法律视野下的现代大学制度指的是在落实大学法人地位的基础上,以法人治理结构为运行机制,建立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科学治理、公益为本为根本特性的一系列规则体系。大学自治是保障大学与外部多元利益主体和谐相处的制度措施,学术自由是维持大学与教师、学生等利益主体共生共荣的制度保障,科学治理是确保大学内部治理机制利益表达的制度安排,公益为本是保持大学组织公共属性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5.
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历史回顾及相关大学理念、大学制度概念辨晰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了现代大学制度建立过程中政府、市场、大学管理者、大学教师群体以及学生群体等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 ,从而将大学理念与现实社会的结合以及建立起能实现大学精神和效能并行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作为当前我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准则 ,并认为普通高校可以以独立学院民营化改造为契机 ,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6.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大学内部决策权配置、制衡的组织机构格局,及其权力运行的规则.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大学治理发展的历史经验、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呼唤、突破高职院校发展瓶颈的现实诉求.为此,需要厘清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参与治理的基本准则;完善"三重一大"、行政事务、学术工作决策的体制机制,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大学章程是规范大学办学行为的基本准则。大学要遵循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科学界定政府、社会、学校的关系,明晰学校内部治理的各种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完备的现代大学章程。当前,大学应以章程制定为契机,不断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加强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结合质量报告制度的产生过程和积极作用,指出有效落实质量报告制度能够从外部监督与内部治理角度共同发挥作用,推进高等院校尤其高职院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并提出了质量报告制度运用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大学内部制度是关于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行的规则体系,是以大学的学术性本质为依据、确定大学生存与发展的规则体系。现代大学内部制度建设的价值在于维护大学本质属性、彰显大学现代性和和构建和谐大学校园。其建设的路径在于激发学术活力,弘扬组织文化,协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自下而上的变革和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现代大学内部治理在二十世纪民主化浪潮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转变,以学生组织为代表的学生力量开始参与大学内部治理.高校学生的自治管理不仅成为新时期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深化的新趋势,也是彰显现代大学善治宏愿的内在要求.我国高校内部治理主要依托于传统的行政性权力,在制度理念和组织建设上长期忽视学生组织的功能与价值.要推进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应当转变治理观念、重构高校制度、强化组织建设,提升学生组织在高校治理层级中的地位,吸纳学生力量进入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现代欧洲暨法国美学情趣在音乐、诗、绘画、戏剧、小说、电影等方面的流变,即所谓唯美主义倾向,是启蒙时代微妙精神的延伸.现代欧洲艺术放弃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形式与内容关系的传统理论一方面放弃了作为理念的形式,而把艺术活动必需的物质材料本身当作艺术和艺术欣赏的对象;另一方面,也放弃了西方艺术传统根深蒂固的偏见,即所谓艺术的不同物质手段只是为了表达或表现感情、观念、外部世界的模特.现代西方不同艺术门类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古典艺术中的形而上学追求,从而把艺术活动中的所谓"内容"只作为一种"形式"化的活动,甚至取消了内容与形式的界限.  相似文献   

12.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罪状中的“帮助”应予去掉;变造证据不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隐匿证据属于毁灭证据行为;教唆、指使他人帮助自己毁灭、伪造证据的,不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共犯。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网络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方便远程通信。作者在文中就小型局域网的几种常见的组网方案做了简要的介绍,比较各自的优缺点,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采用应对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现代欧洲暨法国美学情趣在音乐、诗、绘画、戏剧、小说、电影等方面的流变,即所谓唯美主义倾向,是启蒙时代微妙精神的延伸.现代欧洲艺术放弃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形式与内容关系的传统理论一方面放弃了作为理念的形式,而把艺术活动必需的物质材料本身当作形式和艺术欣赏的对象;另一方面,也放弃了西方艺术传统根深蒂固的偏见,即所谓艺术的不同物质手段只是为了表达或表现感情、观念、外部世界的模特.现代西方不同艺术门类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古典艺术中的形而上学追求,从而把艺术活动中的所谓"内容"只作为一种"形式"化的活动,甚至取消了内容与形式的界限.  相似文献   

15.
侦查运动中的"己"与"彼"比较研究侦查与犯罪是一种联动行为,侦查是与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手段,是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与犯罪和犯罪分子的一种较量,其斗争的双方是侦查机关、侦查人员--"己",和犯罪、犯罪分子--"彼"."已"与"彼"是互为对立的双方,从侦查角度来讲,对"己"与"彼"双方情况把握程度是决定侦查工作成败的首要因素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儿童证人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心理认知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对儿童作证主体之适格性问题的争论已经转变为对儿童证言的可靠性的判断。儿童证人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了其记忆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方面存在着不足,但不能因此否认儿童作证的适格性。相反,应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制订出相应可行的实践操作原则以提高儿童证人证言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西方将哲学称作“形而上学 (metaphysics)”,“meta”和“physics”缺一不可。“形而上学”不能“形式化”,“时间”与“自由”进入“形而上学”,也不能“形式化”。“时间”不可分割,但“时间”与“自由”皆有“度”。“自由”有“你我他”,“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同时这也是“存在”的状态———“人自由者”的一种特殊“存在状态 (Dasein)”。“人”作为“Da sein”是“有死者会死者”,以“死”来划分“时间”的“维度”。“生死”这一过程,就是“自我”的“现时在世”。然而,“死”仍提示着“他者”。在“Dasein”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度”中,“未来”居于核心的地位。“人”作为“自由者”,是“创造者”。“自由”的“创造”,使“非存在”成为“存在”。“自由”之“创造”,使“未来”成为“希望”。“希望”又使传统哲学范畴的地位发生变化,“可能性现实性”如同“自由必然”一样在理解上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8.
日本侵华期间对中国教科书的篡改是其实行愚民政策、推行文化侵略的重要之举。日本侵略者铁蹄所到之处收缴焚毁一切具有爱国思想及有关中国历史、地理的教科书,同时处心积虑地在中国教科书上动脑筋,做手脚,先是对原先国民政府审定的官方教科书进行删节;其血腥统治稍稍稳固后,即有组织有计划地编写教科书,毒害中国青少年。从抗日战争时期对中国教科书的删节到日本右翼势力新编的教科书,其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9.
纪检监察证据转化为司法证据的基础是两者的共性。纪检监察证据向司法证据转化有利于固定证据、防止翻供和提高诉讼效率等。纪检监察证据向司法证据转化应遵循全面转化规则、最佳证据规则、非法纪检监察证据排除规则和自由裁量规则。  相似文献   

20.
犯罪与侦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者的发展是互动的结果。“行动导致反行动”。侦查活动是侦查主体与犯罪行为人之间试探与反试探 ,调查与反调查、查证与反查证、揭露与反揭露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