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警察阻止公民自救其跳楼女儿一案,触及了警察救助与亲属救助的冲突及法律适用问题,引起了行政诉讼学界的关注。警察在救助现场排斥原告对其跳楼女儿的自救,其行为带有人身强制性,属于对被救助人采取的准行政约束。但大家对于警察救助是否能排除亲属自救以及警察阻止家属自救的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却存在着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
试析警察救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救助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警察行政行为,是随着现代警察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从法理角度厘清警察救助行为,正确认定警察救助特征、原则,对警察严格执法、执法为民影响重大。警察救助应否定非职权救助,以更好地体现警察职能,发挥警察组织这一公共资源的最大效用,实现公平、正义,推进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3.
自救行为是私力救济的重要表现形式,自救行为的本能性、现实性与补充性是其正当化根据。自救行为具有独立性,与正当防卫存在时间要件、行为性质、行为限度等多方面差异。自救行为必须保持必要限度,可以"强度的基本适应"作为是否过当的主要标准,同时辅之以"是否必需"等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对自救行为应当进行刑事立法,统一认定标准,通过对自救行为等私力救济形式的适当引导与约束,实现对公民权利的全面保障。  相似文献   

4.
扭送是指公民使用强制手段,将特定的犯罪嫌疑人、罪犯送交公安司法机关处理的行为;抓捕是指被害人或其他公民在不法侵害已经结束的情况下为了不让其逃跑,用强力制服不法侵害人的行为;自救是指权利受到侵害的人,在情况紧急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救助的条件下,依靠自身力量求得权利恢复,而对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正当行为。自救、抓捕与扭送三种行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三者在主体、对象、目的和手段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竞合关系。解决“驾车撞劫匪”类型化问题的路径主要有二:抓捕行为规范化和自救行为法定化。笔者赞同“自救行为法定化”的观点,理由是:自救是人的最自然的本能和权利,自救行为可成为公力救济的补充,自救行为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共同构成完整的私力救济体系,能更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议在《刑法》第21条紧急避险后增加关于“自救行为”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实践中频频发生的出租车司机“撞人自救”的案例引出了刑法理论中的自救行为问题。我国刑法对自救行为的现有定位是超法规的正当化行为。自救行为的特点决定了其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自救行为的负面效应决定其在司法中的适用应具备严格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现行司法解释对交通肇事中逃逸行为的规定渗透着相当多的主观色彩,其既缺乏刑法理论上的依据,又使司法实践中认定逃逸行为困难重重。对逃逸行为的认定应当结合交通肇事罪所保护的法益进行合目的性的解释,认定逃逸行为的认定应综合考虑救助可能性、履行救助的能力及救助有效性、是否离开了事故现场等因素,并注意区分行政法责任与刑法责任。  相似文献   

7.
“违法犯罪人员不在救助对象之列”的观点忽略了现代宪政与人道主义精神,忽略了人权保障原则普遍适用的相关要求,是曲解我国传统政治理论并直接将其拿来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结果。本案中,虽然小偷最终溺水身亡,但警察已尽其所能,积极履行了救助职责,因而不构成行政不作为;由警察悬赏行为引发纠纷虽应具有救济性,但陈姓青年利用民警急需救人的心理和时间上的紧迫性这一危难情形,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实施了胁迫行为,根据信赖保护例外原则,其要求派出所履行约定义务的主张不成立,派出所可根据陈姓青年救人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量,给予他合理补偿。  相似文献   

8.
程序正义理论促进了程序型警务的发展,强调警察行使自由裁量权时的公平性。本文研究了警察的程序公正行为是否影响警民接触时的两种行为:一是公民对警察的不尊重,二是公民对警察命令不服从。本文运用警民接触的数据研究程序正义的各种因素对公民行为的影响。由于警民接触的相互性,在分析数据时加入了工具变量,解决警察强制权和公民不尊重警察之间的因果关系。数据分析发现,程序正义的各因素解释力不足。警察的行为和听取公民意见并回应是两种重要的程序公正行为,可以减少公民对警察的不尊重和不服从。  相似文献   

9.
关于提高监狱人民警察角色意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监狱警察职业的重要性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不仅仅关心监狱警察是否“看住”了罪犯 ,更关心监狱警察是否改造了罪犯 ,以及监狱警察是用怎样的方式来改造和教育罪犯的。为此 ,社会对监狱警察职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许多旨在制约和规范监狱警察职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许多旨在制约和规范监狱警察行为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或不断得到完善。笔者认为 ,在规范监狱警察执法行为的同时 ,也应提高和增强监狱警察的主观角色意识。本文就监狱警察的角色意识的内容及其意义进行了探析 ,认为只有不断培养和完善监狱警察的角色意识 ,才能真正提高监狱警察的执法水平 ,实现监狱管理的高效能。  相似文献   

10.
袭警罪中的暴力袭击警察行为与妨害公务罪中的暴力阻碍警察执法行为在暴力范围、罪名适用、是否从重等方面有明显区分。暴力袭击在含义上仅指对人暴力,在类型上包括直接对人暴力和间接对人暴力,在暴力程度要求上应坚持“通常情况下会危及警察人身安全”这一标准,但并不需要实际造成警察人身伤害后果。暴力袭击正在配合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辅警,应构成袭警罪而非妨害公务罪。驾车逃逸拖拽民警行为属于暴力袭击手段,无论是否造成警察伤害后果,均应构成袭警罪而非妨害公务罪。  相似文献   

11.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人民警察如何担负起维护社会主义、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责任,要求人民警察必须要有一种警察精神。什么是警察精神,本文提出了精神的内涵、警察精神的作用,培育警察精神的重要性和基本思路,警察如何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引导警察对公安机关进一步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使整个队伍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警察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各项公安保卫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泰安市"1·4"袭警案存在的问题是信息匮乏,研判不足,警惕性不强,战术不当,缺乏合理的处置预案;实施车辆拦截的措施不当,缺乏必备的处置装备和专业处置警力反应迟缓。要培养民警执法行动的安全意识,应该强化安全来源于对执法行动的正确的思想认识,安全来自于携带装备的行动习惯,安全来源于警务实战行动的程序规范。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法治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公安机关践行法治精神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安队伍。当前形势下,公安机关应该公正执法,树立法律至上的精神;公开执法,树立公平正义的精神;严格执法,树立保障权利、限制权力的精神,从而践行法治精神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交通警察能否规范、文明执法,树立警察的良好形象,对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至关重要:针对目前交通警察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警民关系的影响,必须以近期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的修订与颁布为契机,促进交通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密切警民关系,促进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公安部部署推进的"三项建设"之一,也是全面提升公安工作水平的重要抓手。从政治合法性理论的演进分析,警察执法规范需要遵循"正当性"和"合理性"。当前警察执法的规范准则呈现多元化特征,警察执法规范的多元化标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冲突,为此,要从警察执法的价值导向、裁量基准的制定、警察内部执法监控的强化等路径进一步规范警察的执法行为。  相似文献   

16.
对警察战术行动指挥行为的属性和基本规律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改变当前警察战术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的现状,丰富我国警察战术的基本理论,提高警察战术行动指挥活动的正确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7.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之一,其法治现代化起步也较早。文章从建立行政区划为准的警务区制度、建立全新的警察领导体制、创设有组织犯罪重案局、完善警察逮捕制度、沉默权制度的改革等五个方面对英国法治现代化发展中警察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行论述,以期对今天正在进行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我国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8.
警察执法规范化是指警察机关依据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程办理各类案件,执行勤务所形成的基本体系,是警察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依法行政,依法治警在公安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警务机制和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将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公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中,强化警察执法监督,严惩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的腐败行为;严格纪律,加强内部控制,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同时要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规范选择性执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警察行政在国家体制中被 作为常设机构固定下来,成为国家行政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察法规的大量颁布, 各专业警种的相继建立,均为其警政建设的完善作出了贡献,成为该时期警政建设的 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的治警思想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向全面纵深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要求整个公安工作都要“讲政治、讲法制、讲服务”;要求队伍建设要“从严治警,依法治警”:要求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在执法活动中必须“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