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声音     
《侨园》2014,(2):6-6
“你别管我!”——过年是团聚的时刻,你可知道父母最想要什么?近日,有媒体对5家大规模养老院进行调查发现,92%的老人喜欢儿女团聚。而最让父母伤心的话,则是“你别管我”!“我很忙,没有时间”排在次席,“你老了”和“别说了,没用”分列三、四位。  相似文献   

2.
丈夫,妻子,孩子。这是多少年来被人们公认的最标准的家庭结构。然而,随着社会大变革的激流,原有的家庭结构竟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近年来,一种崭新的家庭模式——“丁克夫妇”在我国各大城市中悄然兴起。“丁克夫妇”是英文DINK(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的缩写)的译音,特指双收入、无小孩的夫妻,这种家庭模式,几十年来在西方国家十分盛行。当它开始于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现,其发展是令人瞩目的。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1986年,在广州有生育能力  相似文献   

3.
《瞭望》2006,(47)
还在讨论我国人口过剩的时候,我们已跨入老龄化社会的门槛,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平均每年将增加596万,年均增长速度为3.28%,大大超过总人口0.66%的增长速度。在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和转型中,妥善解决城乡养老扶老问题,不仅考验着执政党和每一个家庭细胞,而且考验着政府的智慧和能力。中华民族历来奉行尊老、养老的美德。1982年联合国大会批准《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时,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就提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方式,是全世界解决老年问题的榜样。”同时,家庭养老也是国家一向积极鼓励和倡导的养老制度。但是在今天,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方式遭到新的冲击。其一,目前,在我国城市中“421”和“422”式家庭结构占很大的比例,要求家庭中两个或一个年轻的劳动人口在家照顾双亲及祖父母辈老人几乎是不现实的。高龄老人除了日常生活和身体需要照顾外,他们在精神生活方面也需要得到不断的填充,需要得到感情交流。而在不断加大的生存竞争压力下,中青年群体已经难以在时间、精力上更多的顾及父母。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对老伴,他们的“儿女”多得数以千计,这些“儿女”又个个尊敬“父母”,用自己的孝心慰贴着两位老人的晚年。可以说,这对老伴是世界上儿女最多的人,也是极为幸福的人。 这件新闻发生在八十年代中国的西安市。他们就是王曾吾和他的妻子。 王曾吾原籍山东,小时候随父兄逃荒到西安。虽然背井离乡,想求个温饱,但仍然衣不蔽体,食难裹腹。解放后,王曾吾一家分了地,盖了房。他还当上了商店的职员。所以尽管膝下没有子女,他和老伴  相似文献   

5.
按照一些西方学者的说法,70年代初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形态已经由传统的核心家庭(指由一对夫妻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向多样化的家庭结构发展,比如“混合家庭”、“独户家庭”、“合伙家庭”、“同性恋家庭”等等。这一情况似乎表明西方年轻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淡化了,传统的家庭结构正趋解体。但是,最近西方一些人口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却表明,这种情况已发生变化,现在西方青年在成年后离开家庭的年龄越来越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杨葳 《民主》2004,(6):27-29
又是一季春来早。四月的一天,民进中央来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脸上满是喜悦,他说:“我是来感谢会中央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六年前,我的努力看不到希望;四年前,我通过信息得到会中央的支持,我的努力变得更坚定。现在是我收获的季节,我和我的股东们要感谢的人是民进中央。”  相似文献   

7.
最近,记者到天津市妇联采访,只见楼厅内坐着十几位“告状人”,大部分是妇女。其中一位60多岁的老年妇女,衣服陈旧,面容憔悴。市妇联信访组的接待人员说,这位大娘是受了儿女的气,来这里告状的。现在有些青年人不尊重老人,不孝敬父母,致使老人晚景凄凉。  相似文献   

8.
圣诞节是美国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每年12月25日,全美便沉浸在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之中。从12月中旬开始,在“圣诞大酬宾”的招牌下,店主向人们展示各种节日商品,大到为阔佬们准备的金银珠宝,小到为儿童们制做的动物巧克力,节日所需,.应有尽有。商店里熙熙攘攘,挤满了采购年货的顾客,除食品外,各种纪念品最为畅销。丈夫给妻子,妻子给丈夫,父母给孩子和老人,孩子给父母,孩子之间都要互赠圣诞礼物,有的送手表,有的送领带,也有的送服装、玩具。美国经济在90年代已扩张了94个月,超过80年代92个月的扩张期。1998年,美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叶雷 《瞭望》2007,(32)
近日,有发达城市策划组织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百位父母免费一日游”活动。笔者认为此举好处多,值得提倡,也希望由此进一步唤起社会对老人的关爱之心。关爱老人,让其畅游风景名胜,可以说提升了老人生命的价值,还可以促发老人“老当所为”之心。老人在免费游城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与时代的差距,会激  相似文献   

10.
“我是晚辈,他是我最亲爱的伯父;我是老百姓,他是我最崇敬的人民好总理。”周秉德,1937年生人,是周总理二三弟周恩寿的长女,12岁随父母迁入北京,随后住进中南海西花厅,在周总理夫妇身边度过了自己的少年和青年岁月。  相似文献   

11.
瞭望哨     
《瞭望》1997,(3)
近闻一老者自缢,盖因其家人听信算命先生胡诌,说老人克亲,克了崽,还要克女婿,且“黄叶”不掉,“青叶”必落。于是,儿子诚惶诚恐,欲将老父送敬老院。老人知道后痛不欲生,终于横下心了结余生。无独有偶,包头市东河区居民田某夫妇因长期受封建迷信毒害,供奉“狐仙爷”,日复一日,越陷越深,结果走火入魔酿成一家四口裸体跳楼自杀的悲剧。如此惨状,发生在90年代的现代都市,令人惊愕、悲叹!果真是自尽么?非也,应该说是“他杀”!凶手是谁?是迷信思想!  相似文献   

12.
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离开户籍所在地,流动到其他城市的未成年儿童。流动儿童的学习困境主要来自流动儿童自身,家庭及父母,学校、老师及同伴。因此,要解决好流动儿童的学习问题,必须从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四个层面来进行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3.
缓解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的实际困难,引导农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全面推行奖励扶助制度时机已经成熟在国家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的云南农村,得到奖励的家庭每人每年有600元的奖励扶助金,对他们来说这是雪中送炭。云南省计生委的有关调查显示,云南省农村子女一年给父母的钱平均是630元,大约相当于一位老人一年的扶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住宅制度的改革是最引人感兴趣的问题之一。近几年来由于城乡经济改革卓有成效,人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住房问题,就上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了。青年夫妇不安于三代同堂,希望有自己的“小屋”享受独立自主的快乐;辛苦一辈子的老人,希望晚年有个享清福的安乐窝;科学家、艺术家普遍希望住宅中有自己独有的工作室、画室、或琴房……人们的这种愿望,引起政府的重视。于是,如何加快住宅建设的问题,就成了人人关心,人人议论的话题。最近,记者就这个问题访问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住宅局局长刘挥,他向记者介绍了全国住宅建设情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十年砍柴 《各界》2014,(12):14-16
1911年12月22日(农历辛亥年十一月初三)清晨,宣布脱离满清而自治不到一月的的四川省省会——现在应该称“大汉四川军政府”首府成都,已是寒意袭人。平时此刻街市行人稀少,今天却大不一样,城中心皇城明远楼前,一队军人抓住一个只穿着内衣、还留着辫子、须发斑白的老人,一个高大魁梧的军官在宣布他的罪状。而老人破口大骂这个军官“忘恩负义”、“背信弃义”,但于事无补。很快,几个汉子上前将这老人砍头,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相似文献   

16.
杨得文  周春丽 《学理论》2008,(3):I0004-I0004
哈尔滨市第一社会福利辽是隶属于市民政局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主要收养哈尔滨市区“三无”老人及部分自费生活、处理和欠自理老人,负责为老人医疗、康复等服务的专门养老机构。全院占地面积3.9万平方米,共收养500余位老人,其中“三老”老人86人。  相似文献   

17.
在香港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一位大学教师问巴金:“您说自己从事写作不是为了名利,但是您现在既名扬海内外,又有丰厚稿费收入。这是不是矛盾的呢?” 老人作了恳切的解释。但是,我却仍然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还有点话想说。 巴金老人的随想录最近已出版了第四集《病中集》。这集开始,他就叙说自己在病中写作,“都  相似文献   

18.
《民主》2021,(7)
正【提案背景】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成为社会主力家庭时代的到来,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独生子女因工作在外地、国外或生活方式及消费价值观与老人存在较大差异等原因,与老人不一同居住,不方便或无能力照顾父母,空巢老人年龄趋于低龄化,这类群体日益庞大,他们的失落感、无助感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引致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现行的集中居住政策有利于改善空巢老人的养老环境,据此可尝试“居住家庭+家庭供养+养老保险+社区照顾+支持系统+社会化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具体方略是:合理规划,设计人性化的老人居住环境;利用土地收益,完善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动员邻里,开展社区照顾;强化政府责任,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20.
<正>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给一个家庭留下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生活方式,往往比留下金钱权力更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家风与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