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建设要围绕“特色”作文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人类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建设特色城市,发展特色经济,是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总结几年来城市建设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要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有这些,都表达了我们的祖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朴素思想。从最终意义上讲,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既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也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①并且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②。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且也促进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邓小平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理解和学习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将使我们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一、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依法治国”的伟大法宝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述了人类文明的三大规律:一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际讲要达到物质文明。人类物质文明关键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认识和改造的能力,显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物质基础。二是中国  相似文献   

4.
生态问题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技术之思”的生态意蕴内涵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技术始终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关系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从多个方面揭示了技术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技术与生态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技术实践造成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在生态危机的形成问题上,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技术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生态—社会”视角的技术批判敲响了环境危机的警钟。在生态危机的解决上,马克思认为危机的产生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社会关系,技术进步仍然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然出路。科学理解马克思“技术之思”的生态意蕴,对科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发展,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王英 《理论导报》2015,(5):63-63
建设美丽中国、克服全球生态危机,应着力反思和校正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1.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人类以自己为中心,一味强调人类利益至上,而自然成为人类无限索取的对象。这就必然导致全球生态危机。2.唯科技论。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推动了西方工业文明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在这个过程中,主张“科技万能”的唯科技论也在西方世界流行开来。然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带来正能量、正效应;运用不好,也可能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带来负能量、负效应。3.唯增长论。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一些西方国家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物质条件迅速改善,却忽视了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性与生态系统的可承受性。4.主客二元对立。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过度强调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区别与对立,而忽略了二者之间有殊有同、共生共荣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6.
朱登潮 《理论学刊》2007,20(1):47-4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不断增强,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人类改造自然的负面效应直接的表现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改造与利用又造成了人性的异化。为了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提升经济发展的人文境界,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必须把生态文明纳入人类文明体系,重视发展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发展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世界观这个最根本的理论视点展开对人类历史及发展模式深邃解读的全新发展观。它强调首先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通过控制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在使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过程中实现主体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当下我们倡导、践行“低碳”理念,既是对生存发展困境反思批判后的现实抉择,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更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三个维度推进社会全面性、协调性、有机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和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入探讨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努力改变和完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远大目标,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形态来看,人类经历了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原始社会阶段、以人的劳动力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资本主义阶段。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给中国带来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伴随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实现了从“征服自然”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性转变。回顾和总结这个历史转折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10.
何瑾  丰鹏  柏汇崧 《世纪桥》2010,(23):42-43
纵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发展的理解,人类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从崇拜自然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到现在大力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发展观之演变的论述,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初步探讨我国实现和谐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技术起源于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需要,它真正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力量来推动社会发展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科学技术从两个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它使人们从祈祷上天,依靠巫术、凭借生产经验来影响自然,转变为崇尚科学、依靠技术、凭借科技的巨大渗透力来改造和利用自然。这种变化带来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质量的空前进步。其次,近代科学技术所具有的革命的、批判的伟大力量,使人们的宇宙观、世界观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之后,冲破了宗教教条和传统文化的束缚,得到升华,带给人类重新认识宇宙、重新认识自身,…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四化,科学技术是关键”等重要观点,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层次,把科学技术提高到了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这是对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进行深刻反思的科学结论,是新世纪科技发展对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决定作用的科学把握。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其核心是科技创新优势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类历史的进程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领域的每一次革命性变革,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新科学、新方法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人才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推动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生产  相似文献   

14.
发展观念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发展观念的演变沿着两条不同的线路进行:一条线路是抛开社会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从社会本身来研究发展问题,表现为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论”开始,经过“基本需求战略”,走向可持续发展论。另一条线路是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出发,走向可持续发展论。第一条线路不关心人类生存危机,其发展理论的演化不可能得出可持续发展结论;而第二条线路从一开始关注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这两条线路在时间上并行,但跨越的理论障碍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5.
当前,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是当务之急,但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难以走出旧的发展困境,而自然中心主义面临“反客为主”的非合理性。因此,要想解决人类的“生存困境”,使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就必须确立一种科学合理的主体性原则,即建立“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6.
和谐,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其实,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而言,无一不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因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和谐勃发生机力量,人类社会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时下一些人把人与人和谐相处曲解为不讲党性原则,不分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团和气,甚至容忍腐败,任其发展。其表现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产物。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危机、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批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和追求。建设生态文明,破解发展难题,离不开发展理念的更新、发展模式的变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道德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8.
孙小礼撰文认为,“科教兴国”中的“科”,不仅是指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还包括社会科学。 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8月的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说:“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 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5月26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所作《关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的讲话中也说:“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 在西方SCIENCE一字是指有系统的知识,含意是很广的。在我国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等辞书中,对科学都有明确的解释: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运  相似文献   

19.
董彪  张茂钰 《求实》2017,(4):4-12
生态危机直接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其实质是人的生存与发展危机。从人学的视阈来看,生态危机源自现代性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一是近代以来的认识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人对自然的客观主义、物质主义和工具主义态度;二是工业革命以来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资本主义利用,导致了资本对人和生态的双重掠夺。要化解生态危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绿色发展"融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之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谋求人类发展的共同福祉。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蒙培元 《新视野》2002,(6):42-46
“生态”与“生态学”的概念是20世纪西方人提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问题是一个现代的问题。但是,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看,生态问题又不是一个现代的问题,而是从人类出现以来特别是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早就存在的问题。道理很简单,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不能离开自然界的“环境”与“条件”的,人类随时随地都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究竟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就有生态问题,或者说得更明白一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本身就是生态问题。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解决生态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