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赵宝新  肖立新 《前沿》2012,(21):136-137
孔子的和谐社会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儒家思想中集中体现的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理想蓝图,以“礼用和贵”为格局构建,以“仁爱孝悌”为人性基础,以“德政教化”为治国方略,以“修己忠恕”为人格根本,以“中庸致和”为方法原则的思想,共同构成了孔子完整的和谐社会思想体系.在这一思想体系中“中庸”思想堪称实现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庸是我国传统儒学的重要思想,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儒家中庸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执两用中”、“和而不同”、“权变时中”、“中和”等四个方面.在现代社会,大力弘扬儒家中庸思想精华,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和睦共处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孔子思想的四个来源和四个组成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思想学说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在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文明史上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提出孔子思想的四个来源与四个组成部分。即孔子继承了中国奴隶社会以及初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宗法思想、中庸思想、大同思想,并以此形成了一个以“仁”为中心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以“大同”为远大理想的思想体系。以求教于学术界,使得能在对孔子思想再研究再评价方面尽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张大丽 《传承》2009,(22):150-151
古代希腊人崇奉中庸精神。中庸思想在希腊神话中已有体现。希腊城邦政治的发展过程也渗透了中庸精神。亚里士多德集古希腊中庸思想之大成,形成了自己较完整的中庸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宣言:“人类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过上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时代,去向这位东方智者寻找智慧。他的适度中庸平和的思想是人类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他们发现、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的中庸平和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古代希腊人崇奉中庸精神.中庸思想在希腊神话中已有体现.希腊城邦政治的发展过程也渗透了中庸精神.亚里士多德集古希腊中庸思想之大成,形成了自己较完整的中庸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一 中庸之道是孔子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和原则。中庸,从思维方法论的角度说,即是在诸种矛盾中,研究什么是事物所处的最好状态,以及如何达到这种最好状态的方法。中庸的最基本核心,就是主张"执两用中",反对"过"与"不及"。"过犹不及",过和不及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过是超过了正确,不及是达不到正确。中庸对两者都加以排斥,主张不偏不倚,既无过又无不及,执两用中。《论语》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避免陷入思想认识的困境与误区中。孔子提出执两用中的中庸思维方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  相似文献   

8.
中庸解读     
郑孟煊 《岭南学刊》2008,(3):125-127
中庸是指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性不偏不倚地认知,使人的认识达到与客观事物实际相符。认识和处理问题,凡是过之和不及都非中庸。中庸要求道德建设要处理好先进性与群众性的关系;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中庸思想的体现。从解决矛盾的角度看,中庸就是把握住矛盾的双方,进行协调、引导,使不及与过之的状态逐步走向适中,以求矛盾的解决,而进入新的发展的矛盾解决方式。中庸思想作为我国的优秀文化思想,长期以来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必须要澄清一些人为的误解。  相似文献   

9.
中庸的理想表达了孔子对现实的政治伦理诉求,而从孔子到子思的《中庸》,因为吸收了道家思想,实现了形而上的本体论开拓,这使中庸立意高远,历久弥新,成为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灵魂。中庸所具有的主体性和宇宙论的全体视野,使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知耻近乎勇     
童铁江 《浙江人事》2006,(11):44-44
孔子在《礼记?中庸》中说,“知耻近乎勇”。大意是说有羞耻之心就接近勇敢了。  相似文献   

11.
冯德光  赵晓燕 《前沿》2007,(5):215-217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而儒家的和谐思想,则以“仁爱”为核心,以礼乐教化为手段,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最高社会理想,同时,以中庸思想为方法论,阐释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理念,也阐释了“天人合一”物我同化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孔子所言"中庸",是一种实用理论,更是一种实用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之"道",即"常道"。它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包括为政、治学、交友、处事等中庸之道。其"中庸"思想传递给我们历久弥新的真理指南,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中庸之道",仍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于孔子其人其学,有一种观点几成共识:在春秋末年的多事之秋,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无为而无不为”主张不同,也与以管仲为代表的法家之强权理论有异,儒家创始人孔子则选择了“允厥执中”的“中庸”之道,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都要求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然而,只要我们翻开《论语》,却随处可见这位稳重平和的老夫子讲了不少走向极端的偏激言论。可见,道中庸与走极端的矛盾是我们研读孔子思想时不可回避的事实。众所周知,孔子学说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复杂体系,涉及哲学、经济、道德、伦理、教育、文艺、美学等领域。如此庞杂的思…  相似文献   

14.
儒学是东亚文明的内核。它在很大程度和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规约着东亚世界的心理建构和情感宣泄方式,表现出与西方文明迥然异趣的鲜明特色。和谐是儒家全部学说的真髓,也是古代中国和整个东亚文明创造所崇慕追踪的走向。这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继承、弘扬历史上的中和思想,并与自身的政治学说相结合,将前人的中和观念发展成为中庸思想,以中庸作为儒家最高道德哲学范畴和致思范式密切相关。因此,探讨、评析儒家中庸的历史价值和缺陷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荀子"隆礼重法"的中道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庸作为方法论及道德论的角度对荀子“隆礼重法”的法律思想作了阐释,并结合荀子对中庸的追求简评了中道对现代法治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孔子的天道思想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把天理解成自然的天,另一方面又把天看成具有人格意识的天;一方面并不肯定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祭祀。事实上,孔子这种矛盾的天道思想并不奇怪,这一思想实际上统一在孔子的"神道设教"和"中庸"这两个思想下。"神道设教"思想使孔子立足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人生,因而回避鬼神之有无问题。"中庸"思想使孔子对祭祀、鬼神、天命等都持一种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态度,因而导致对孔子天道观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17.
中庸作为儒家的一种重要核心思想,是道德的最高层次,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庸的本来意义就是道德实践的最高指导原则或最高尚的道德品格。这从两个层面揭示了中庸的思想义涵: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道德人格;一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处世原则,使得二者成为中庸论域下重要的逻辑起点。中庸作为一种思想理念或哲学范畴,长期以来因缺乏对其进行整体性的话语逻辑阐释、缺乏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对其普世价值的挖掘,造成不公正的误读甚至诋毁。本文立足于中庸的话语逻辑视角,从中庸的高度之维、难度之维、向度之维三方面论证中庸在这一特定话语逻辑系统中的思想义涵,进而揭示出中庸在思维方式与文化认同方面的价值诉求及其现实转化。  相似文献   

18.
中和概念最早见于《中庸》,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中是适中、中正、中道之意;和是和谐、协调之意,具有多样性的统一和创新性功能,其最高境界是太和。儒家和谐思想包含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身心的和谐。儒家中和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其合理内核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提供了方法论借鉴、伦理智慧和可资利用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儒家君子之学的主要开创者。其中,《论语》学而篇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理解孔子论学的主要文献依据。然而,由于语录体的言简意赅,缺失语境,很不容易确切解释。学界对“学而时习之”的不同解读,造成对儒家君子之学的具体工夫进路产生分歧。近年来,潘德荣教授基于其对中国哲学传统中孔子诠释思想的理解所提出的“德行诠释学”,为理解孔子本人的思想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工具。根据德行诠释学中立德弘道的价值导向与以“行”成“德”的实践路径,《论语》“学而时习之”章不仅具有学以成人(君子)的中心思想,也契合从德到行再由行到德的德行诠释学理念。而分析“学而时习之”章的句际逻辑关系,可以为从德行诠释学视角理解“学而时习之”章提供合理性证成。  相似文献   

20.
汪荣 《求索》2007,(11):144-146
儒家所倡导的中庸思想,作为一种世界观和伦理道德标准,不仅指导人们为人处世不偏激,不保守、持中而立、中道而行。坚持“中”的价值取向,而且它还成为我国传统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一种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它为我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无讼思想、礼法结合、刑罚用中、抑强扶弱、追求和谐的精神贯注了新的活力和方法论视阈,使传统法文化充满了浓厚的伦理色彩与和谐精神,在古代的立法、司法中形成了仁道与中道的和合,促进了儒家法思想与我国传统法文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