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宁士敏  徐蔚冰 《奋斗》2006,(2):22-23
冰雪活动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的崇拜与认同、利用与征服、统一与和谐的活动,其本质上是生态美学与冰雪文化的融合。冰雪文化的鲜明之点是生态审美,而生态审美又是冰雪文化的升华。  相似文献   

2.
感动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活动,它是个人的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产生感受、理解和共鸣的一种心灵机能。它是情感交流的调节剂,能够唤醒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震撼人的道德情感,更能促使人的道德升华,它是一种有形的而又无形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创造感动,就是要用感动来征服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在培育人类保护环境的伦理精神、促进公民德性和人格养成、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对目前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实践的运作方式进行探析,提出高校要将生态道德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将道德的自律与外在强制的他律相结合,重塑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性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必然,构成唯物史观的重大主题。为适应绿色生产力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关系绿色变革,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批判和历史动力,则是唯物辩证法革命性的本质呈现。马恩生态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对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道德观照,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最公平最普惠的生态产品、努力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价值追求和道德承诺,是作为文化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的价值指归。作为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发展的观照,马恩生态哲学的现实生命力和当代意义,在于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了应对资源环境生态危机、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对此作出了回应和承当。  相似文献   

5.
岳振 《当代贵州》2014,(21):1-1
正生态环境有边界,人类活动也有边界,如果人类克制不住冲动,肆意扩展活动范围,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当人类向着它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它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们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的其他生命。"52年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她那本影响深远的《寂静的春天》中,描述了人类活动严重破坏环境的悲剧景象。  相似文献   

6.
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道德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的道德素质和水平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而逐渐提高。生态道德作为一种道德,既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又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它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因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人与  相似文献   

7.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如何统筹兼顾?怎样才能实现“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生态道德”如何才不会沦为空谈?在贵州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战略导向中,可以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人类即将奏响第三个千年的钟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地球村一隅的居民,不能不考虑,不能不思索,我们应当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过去:100年前,我们的先人是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了20世纪?当我们把深邃的目光投向未来的时候,不能不首先回眸相顾,100年前,我们的先人是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本世纪即20世纪的。打开尘封的史册,好一幅血迹斑斑、令人窒息的画面:当中国进入20世纪时.国家“瓜分豆剖”,民族备受凌辱.人民愚昧无知,内政和混乱不已.外敌长驱直入……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这幅悲惨的画面?历史已…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世界生态警告频发,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大自然不再沉默忍受,并且加快了对人类报复的步伐.学者们为了唤醒人们的良知,纷纷从马恩等大师那里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持,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地区还可以在儒道两家的生态道德伦理文化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0.
生态道德是人类衡量和处理自身与生态关系的行为规范,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道德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时代生态道德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主体构成、主体认知与环境分析三个层面进行认识。加强新时代生态道德建设,既有助于提高生态意识,又有助于推动生态实践,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论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而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人们自觉维系自然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道德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德育工作者应从面向未来的高度来探索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之路,创造一种生态意义上的精神文明,这也是新世纪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过去,多数人只重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第一种调节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第二种调节。殊不知,在经济生活中还有第三种调节:道德调节。在漫长的没有市场、没有政府的人类社会中,人类靠什么去调节经济行为?靠的是道德力量的调节。即或在现在,当市场力量鞭长莫及、政府力量有限时,当地人类(人群)也进行经济活动,生存下来,这也是靠道德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中的自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阶段是人的个性品质、道德素养自我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一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产物。人类在共同的生活中由契约生发了诚信、善良等日常生活要求,这种要求不断沉淀,发展成为风俗、习惯、舆论、社会意识等,并进一步由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协调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故礼者,养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德是人类基于发展需要的一种自觉,没有这种自觉,人与人之间不可能达到契约,形成规范…  相似文献   

15.
一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产物。人类在共同的生活中由契约生发了诚信、善良等日常生活要求,这种要求不断沉淀,发展成为风俗、习惯、舆论、社会意识等,并进一步由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协调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故礼者,养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德是人类基于发展需要的一种自觉,没有这种自觉,人与人之间不可能达到契约,形成规范…  相似文献   

16.
骆鹿  骆建国 《世纪桥》2012,(15):77-78
工业时代的到来增强了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极大地发挥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科技发展扩大了人开发自然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造成了无法逆转的破坏。人类反思其发展过程的种种,认识到工业革命后的人类的发展是建立在资源与能源的过渡消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现状上的。此类问题的日益凸现,成为威胁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迫使人类重新审视发展历程,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发展生态经济的这个理念一时间红遍学术界。本文立足生态经济的概念,以浙江省安吉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为例,着重探讨了生态经济的哲学依据,力图为生态经济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道德环境及其优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德环境及其基本特征从一般意义上讲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 ,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从哲学角度来说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它是相对于人类主体而言的 ,离开了人 ,就无所谓环境。而道德活动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活动是离不开人 ,也离不开人类社会的 ,道德环境也就是相对于人及其所进行的道德活动而言的。道德作为一种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的形成、发展离不开环境 ,随着道德活动的不断发展 ,道德评价标准以及维持道德的行为规范如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在生态与生产的关系上,习近平生态生产力论述摒弃了征服论与倒退论这两种非发展论,以两山论集中诠释生态良好与生产发展互促溶融的新发展论;在最高价值追求上,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观通过追溯生态问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祸根,审视生态文明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前提,进而指向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大同;在历史趋势上,新时代生态文明激活制度创新与引领人类发展,造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成为人类从资本主义时代转向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入口。  相似文献   

19.
今天,当我们强烈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时候,不能不对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传承的濒危状况作出分析,特别是对它们濒临失传的原因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20.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不断兴起,使得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索取自然的能力不断拓展和深化。然而,当人类利用科学技术的先进手段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的时候,大自然却以种种方式“报复”和“惩罚”我们人类,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增大,冲突逐渐加剧。首先是由于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消费水平迅速提高,资源消耗量日益扩大.人均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使得人口与资源矛盾越来越尖锐。目前,全世界人口已经超过58亿。世界人口的过快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资源利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是土地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