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识论在现代已经走出了自身狭小的圈子,成为了现代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我们应该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总结认识论的发展。 现代认识论是现代化大实践的产物,是人类主体性高扬进一步要求认识主体性的产物,也是现代的“智力时代”、“信息时代”的产物。因此,现代认识论在格局上超越了以前认识论的框架,这也是时代格局、实践格局变化的产物。这是我们研究现代认识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从《实践论》到科学发展观:主体性原则的价值理性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健 《求索》2008,(1):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石上的。《实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的中国化诠释,正是这种对现实世界的主体性阐发,从理论和实践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实践主体性原财又超越了它,实现了实践主体性原则向价值理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中,法兰克福学派自居为坚持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一个学派。它根据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的以实践为中介的高度统一的理论,不仅主张建立一种非本体论的唯物主义,而且主张建立一种新的认识论,而这种认识论应是以实践为基础、恢复主体性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批判忽视认识的主体性的反映论,从而把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揉合起来的“现代认识论”。鉴于其论甚广,本文仅就几个根本性问题,考察其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联系和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对历史之迷和理论之迷作出科学解答的开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发源地.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了自己的哲学,通过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关于主体性思想的批判,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视角界定了主体和客体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基础,为创立新世界观的科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问题,说到底是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不能离开客体的制约和限制,怎样在客体制约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能动性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这就是能不能坚持主观符合客观的唯物主义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一、必须从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出发来理解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的关系。离开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是无法科学地理解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的关系问题的。坚持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原则,科学认识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的关系,具体来说,要从这几个层次上来理解: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唯物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体现;面向未来是实践唯物主义思维取向的基本体现;敢闯、敢试是实践唯物主义精神实质的基本体现;尊重人民的实践是实践唯物主义党性特征的基本体现。正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唯物主义内在本质使其成为革命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走向新的辉煌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7.
实践唯物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是实践唯物主义,现行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意的。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偏离,其首罪应归于恩格斯,是“恩格斯迈出了偏离实践唯物主义的关键一步,使马克思的主体唯物主义又回到客体的  相似文献   

8.
实践唯物主义思维的逻辑说服力、历史解释力和实践范导力,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此岸性".逻辑说服力--克服了"从前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抽象对立,实现了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历史解释力--揭示了社会历史规律是人的实践的规律,为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思想武器;实践范导力--既充分肯定人们创造历史的能动力量,又高度重视发挥这种能动力量的客观条件.深入探讨实际指导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哲学思想的理论本质,才能凸现出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实践论本质.  相似文献   

9.
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生活中体验是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开端 ,在交往中的理解是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基础 ,在活动中建构是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 ,在现实中超越使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得到升华 ,在协调中发展使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取得现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丁严 《青年论坛》2007,1(2):57-59
信息网络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它对主体性的影响是空前的。它在使主体性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却又使主体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在消除信息网络环境对主体性发展的障碍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丁严 《青年探索》2007,(1):42-43
信息网络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它对主体性的影响是空前的。它在使主体性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却又使主体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在消除信息网络环境对主体性发展的障碍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一、一个众所瞩目的主题 近年来,一个活跃于我国哲学界的主题,是认识的“主体性”。有些同志认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是我国哲学研究的重大进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和功能的深入发掘,是唯物主义原则的深化和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化”。(董德刚、张峰:《全国党校第七届哲学年会综述》,《光明日报》1989年12月15日)在历史学、伦理学、美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领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主体性与主体能力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和主体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相互作用的两个因素,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体能力使主体性的实现成为可能,主体性的发挥推动主体能力的发展,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辩证地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4.
詹艺虹  詹文军 《求索》2013,(4):135-137
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近现代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了其自身的缺陷,表现出种种无法克服的悖论;主体间性哲学则是对主体性哲学范式的反思与超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人类的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音乐创作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之一,在基本创作层面,创作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人类表征世界提供资源。在功能创作层面,功能性创作标记又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贝多芬创作思想中的自由性、人文关怀和自觉性凸显其独立和成熟的创作状态,使创作重新回到了人间,为人类生存提供意义与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异质于传统哲学,扬弃了实体主义的理论范式,建构了对作为内在性之主体性的实践根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才是可能的。康德先验哲学“哥白尼式革命”的主旨是反实体主义的思维方式,但为一次不成功的尝试。黑格尔哲学强调思想不仅是纯粹思维,而且是对象性事物的自身,向后倒退回至前康德的形而上学。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承续了康德的努力,初腾哲学运思之全新地平线。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是由一些基本前提、重要部分组成的。列宁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70年版。第72页,以下凡引此文只注该文页码)列宁所说的“基本前提”,是就“一般唯物主义”而言,其中包括旧唯物主义。它包含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成分,但又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因为,这个前提,“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而且是任何唯物主义、‘一切以往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第95页)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某些人借口认识的主体性来否定唯物主义反映论,似也成了一种“时髦”。王若水的《现实主义和反映论问题》一文(刊登于1988年7月12日《文汇报》 ,及同年9月《新华文摘》,以下简称“王文”),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该文认为:“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坚持的直观反映论观点,是我们无法为之辩护的”;“列宁的上述论点不仅不符合自然科学的结论,也和马克思的观点相左”;应当用“实践论”来代替“反映论”的观点,我不同意。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期与哲学界同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物质,是古今中外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客观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基础。什么是物质?列宁从哲学高度曾作出过精湛而科学的概括,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成灾的那个年月里,有的人(如金观涛者流)公开撰文攻击、贬斥列宁的唯物主义;无限吹胀所谓主体性,抹煞客体独立存在的物质性;露骨地宣扬贝克莱式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论,为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哲学理论根据。影响恶劣,后果极坏。本文从正面对什么是物质,作出了历史、具体、全面、深入地考察和阐述。它对于澄清理论是非、拨乱反正,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进而端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哲学追求的不仅是真理,而且是价值,因而是知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统一;哲学把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作为自己反思的对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体现了哲学思维的特殊逻辑,即反思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逻辑。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现代唯物主义"。无论在自然观上,还是在历史观上,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辩证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同时,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又为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改革的二重性、改革的破与立、改革的目的与手段、改革的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改革中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改革中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总结了我国改革的经验教训;阐述了坚持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反对主观主义、形而上学,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