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交往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交往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动态系统结构,它既包括人际、群际、区际乃至国际等多层次的交往,又包括社会沟通,社会互动,社会知觉、社会交换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交往的发生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从根本上讲,社会交往发展的规律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其一,社会交往的发展取决于或受制于社会的发展;其二,社会交往的发展时刻影响或促进社会的发展。 社会交往取决于或受制于社会的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篇著作中指出,小农生产方式不是使人们互  相似文献   

2.
研究发现,青年农民工的人际信任结构呈现出对城市居民的信任缺失与对来自老乡、亲戚等信任度高的特征,这影响了农民工城市社会交往的模式,使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在结构上呈现以强关系为主以及社会网络分割的趋势,而此种社会网络的社会支持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王玉香 《人民论坛》2022,(15):72-75
极简生活观念不是简单地排斥物质与消费,而是追求内在精神世界的自由与充盈,往往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其涵盖物品极简、人际极简、数字极简、表达极简、信息极简、欲望极简等内容,日益成为部分青年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准则。青年极简生活具有鲜明的青春情结,我们可以将极简生活看作青年对消费主义的反思与对抗,是一种关注、认知、接纳自我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同一事物的理解的不同和差异都是距离。社会生活中的距离比比皆是:心理距离、社交距离等等。在此,统称为“社会互动距离”,亦称“社会交往距离”或“人际距离”。  相似文献   

5.
青年职业农民形成是新农村建设的促进条件和成功标志。但是,目前我国农民科学素养水平较为低下,尤其是职业技能缺乏。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农民尤其是职业青年农民的培养。青年职业农民是青年做出的理性职业选择。将青年农民培育成青年职业农民是一种长久的战略举措,目前而言,充分利用好现有教育资源,吸引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地方高校毕业生成为职业农民是一种现实选择。地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多的就业压力,成为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选择。但要做一名合格的职业农民,需要一定的训练和技能,为此,地方高校必须实施针对性教育,使青年大学生在校期间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农民做好能力储备。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社会交往成为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异地恋情侣网络交往过程的质性研究呈现其交往的感性化特质,即网络交往语言亲密化,网络交往拉近心理距离,延续传统社会交往规范。网络是中国异地恋青年维系和发展亲密关系的新空间,青年通过网络空间产生比网下空间更为亲密的“文恋”的感性交往形态。网络也是青年延续传统社会交往规范进行感性交往的新空间,青年通过“交心”“心近”等交往模式维系和发展异地恋爱关系。分辨并适应网络空间中的感性交往和理性交往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青年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7.
信用:作为交易行为规范的概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信用与交易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从三种意义上来理解 ,即信用是人类经济史上的特定的交易方式 ,是一种受一定规范约束的特定的交易行为 ,尤其 ,它是人们利益置换性的社会交往中 ,以诚实守信为原则 ,配置获取收益的权利与支付成本的义务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从这样的概念界定出发 ,作者对信用规范概念所涉及的三个基本方面 ,即规范、权利与义务、利益展开进一步理解。提出信用作为交易行为规范 ,是建立公平正义、互信合作的利益置换关系的行为准则。它的实现有助于协调利益、促进合作、建立合理的人际、社会的信任关系和交往秩序 ;信用在市场社会的积极功能是通过对行为利益的调整控制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团队精神是高绩效团队中的灵魂,是成功团队身上最可贵的特质。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团队精神的动力是事业目标,它既是团队对每一个成员的一种利益吸引,也是对大家行为方向的一种界定;其最高境界就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青年人应从以下几点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培养做事主动的品格和敬业的品质,培养青年在竞争中合作的品质,培养青年的全局观念和树立集体主义人生观。在当今美国主流社会中,“团队协作”(teamwork)是现代管理运作中的中心之一。面对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市场竞争,个人即使有三头六臂,也难…  相似文献   

9.
我国“青少年与媒体”研究述评唐美玲、尉建文 ∥ 青年研究. 2002,(7)提要: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发表在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当代青年研究等主要研究刊物上的有关“青少年与媒体”的文章的分析,考察我国“青少年与媒体”研究的状况,并且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功恐惧研究张积家、陈俊 ∥ 应用心理学. 2002,(2)提要: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成功恐惧有四种,分别与人际、家庭、学业和事业有关。成功恐惧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专业差异。成就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与成功恐惧负相关显著,避免失败的动机与成功…  相似文献   

10.
观点     
▲青年迷恋网络为追求心理满足《中国青年报》2002年12月13日报道,四川省社科院完成的一项大型青年调查得出结论:青年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等问题,不是因为青年缺少自控能力而在于网络的虚拟特性。在接受调查的上网青年中,从不隐瞒身份的只有12.98%。网络青年隐瞒身份的目的就是期望在网络中重新塑造一个能够吸引他人的形象,显然这种虚拟的个人具有更多的成功机遇。匿名效应能在网络中创造自己的事业,即使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也不会有个人的责任,还可以重新开始,如果获得了成功却可以得到充分的心理满足。网络聊天情况也…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人际信任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以评价为目标进行相关研究及讨论,探讨了当代青年人际信任情况及人际信任建立机制,并建议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青年的人际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2.
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都必须与其他人进行交往。交往是否成功,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心理因素 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包括人际认知、情绪调控、态度把握、语言运用及个性特点等。掌握有效的策略是搞好人际 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参与有益于个人与社会融合,进而提升幸福感。论文运用CGSS2015年的数据,分析社会参与对青年幸福感的影响,并从社会融合论和社会资本论两种理论视角,探讨青年社会参与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社会参与对青年幸福感的影响是通过交往关系信任程度产生的。其中,社团参与型活动有助于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弱关系信任,而强关系信任对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这一研究表明,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社会交往范围扩大,青年以个体化方式构建"生活交往圈"时,应将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边界"考虑进来,以获得幸福感等社会情感支持,从而由个体化走向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4.
与儿童、少年时期相比,青年的社会交往具有其独特性。青年的社会交往虽然具有诸多的正功能,但其也必须承担包括经济成本、心理成本、机会成本和健康成本在内的诸多成本。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全国未成年犯调查为例,比较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特征的异同.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未成年犯在社会交往的诸多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趋同多于不同;在人际影响方面,独生子女父亲、母亲的影响力度与非独生子有所不同.研究表明,独生子女未成年犯在社会交往方面反映出的很多问题,并不是其所特有的,而是未成年犯的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青年“微博文化”现象的心理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需要层次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往及信息传递等相关理论,结合青年心理发展特征对当前青年群体中的"微博文化"盛行的原因以及"微博文化"对青年个性心理的发展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年"微博文化"健康发展的心理学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原子化社会到来以及网络时代产生的人际关系疏离,传统意义上的地缘等社会关系也在日渐弱化。当代青年的社会交往需求表现为:一是社交微需求与人际低欲望;二是喜欢边界感,拒绝社交黏稠。社交需求改变的动因既有网络社群对熟人社会的挤压与生活日常的重组,也有人际关系酬赏的替代性改变,还有个体社交微需求的现代性嬗变。互联网社会下网络社交发挥了替代性功能,然而网络社交的弱连结无法替代现实面对面的强连结。同时,清晰的边界是现代性人际交往的体面与礼貌。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交往的视角看青少年社会人格的塑造刘伟、张建平/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 提要:从青少年社会交往的特征和青少年社会化人格对社会交往的依赖性的分析中,探讨青少年社会化人格塑造的有效路径和对策选择。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对策魏续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相似文献   

19.
剧本杀游戏凭借其娱乐性、表演性、互动性以及社交属性,成为当下仅次于看电影、运动健身的最受青年群体喜爱的线下娱乐活动形式,并且形成一种新兴的文化消费业态。深入分析青年群体在剧本杀游戏中的狂欢表征及其形成机制,洞悉青年群体在社会结构变迁中与市场消费过程中的亚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行为特征与代际更替的群体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青年自组织的蓬勃兴起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其吸引了相当一部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青年参与其中,给新时期各级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挑战,这已成为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在自组织理论的视角下分析了青年自组织的内涵、特性,并探讨了共青团在青年自组织的创建、管理、评价三个方面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以期为新时期共青团有效吸引和引导青年自组织有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