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些学者担心,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会拉大贫富差距,无助于分配的公平。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贫富差距是否过大并不在于是否承认有财产性收入,而在于财产分布的差距和收入分配的差距是否过大本身。承认财产性收入是最近的事情,但改革开放近30年来,收入分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加大改革力度,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是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的紧迫要求。其主要措施是:加大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力度,为收入分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创造优化的社会政治环境;完善经济体制、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优化社会经济环境;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贫困治理转入解决相对贫困阶段。瞄准共同富裕,构建减贫长效机制的财政政策体系需要立足居民收入、财产收益与公共服务等三个基点,注重制度红利和能力提升对相对贫困群体收入增长的潜在贡献。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对既有财政扶贫政策进行"有进有退"式甄别,短期重点在"稳",稳定收入增长趋势;中期重点在"调",调整贫困群体收入重心,增加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长期重点在"增",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城乡二元结构对增收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积累能力。  相似文献   

4.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全新提法的基本前提是先有财产,然后才有财产性收入;条件是法律保护与完善市场环境.财产性收入增加的途径主要有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创业活动与政府职能转变等等,并且群众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有助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5.
蔡秀军 《民主》2013,(10):27-28
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失衡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尚不同步、居民收入分配“两个比重”相对偏低、城乡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难以缩小、行业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增大等四个方面。笔者认为,要实现收入分配均衡的目标,应该以“民富、民生”为导向,从托底、扩中、限高三大方面发挥好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历来是各国政府十分关注的重点问题.过大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且还严重影响着消费需求的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质量.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平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据此,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强化税收政策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促进劳动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是我国规制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7.
《求知》2005,(3):43-43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居民之间收入差异程度的重要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居民收入中不平均分配的部分占全部居民收入的比重,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居民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居民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相似文献   

8.
收入分配是学界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又是事关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同时“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9.
财产性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问题不是财产性收入增长过快,而是其拥有者分布结构不合理,差距过大。统计数据显示,2003—2006年四年间,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平均增长11.2%,而财产性收入平均增长高达24.5%,其中2005年增幅为19.7%,2006年增幅为26.5%。从今年前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关系深刻调整.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效地调整了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当前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因此,回顾我国收入分配体制三十年来的改革基本轨迹,对于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收入分配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维  王海  许振珉 《求知》2011,(12):35-36
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规划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并明确提出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要求。全国有29个省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强调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较快增加群众收入,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33)
社会保障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缓解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将公平作为其核心价值理念,但是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受现实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分析社会保障与收入再分配的关系后,进一步指出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马晓军 《党政论坛》2012,(18):13-13
今年以来,证监当局连续出台了多项股市新政,其目的引用温总理的话来阐述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但事与愿违,A股的表现还是让群众构想中的“财产性收入”变成了“财产性亏损”。  相似文献   

14.
包志勇 《学理论》2008,(10):68-6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现的要求,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从制度和体制上为维护和增加广大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提供保障,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为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董虹 《学理论》2012,(13):81-82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基于数据统计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变化趋势与原因,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需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增强农民理财观念。  相似文献   

16.
朱向东  沈成宇 《理论探索》2011,(5):71-73,102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解决好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当前分配不公体现为: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收入下降、企业利润上升;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增幅大大低于GDP和财政收入增幅;二次分配造成了新的不公。分配不公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导致居民消费水平降低,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导致老百姓缺乏幸福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要采取大幅提高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的比重,恢复财政资金的公益本质职能,推动以分配公平为目标的税制改革,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打破行业垄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刍论我国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的税收制度安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明 《理论导刊》2007,(2):21-23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呈现逐渐加大之势,加速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刻不容缓。引起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税收原因主要在于税制结构不合理和个人所得税存在缺陷。因此,应从这两方面入手,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遗产税及赠与税,完善支持第三次分配格局形成的税收政策,重新确定个人所得税模式和纳税单位,建立个人收入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税收在公平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社会经济稳定评估模型与评估指标进行设计与构建,并运用这一模型计算各影响社会经济稳定变量的权重,基于评估模型得出收入分配对经济稳定的权重,揭示出收入分配对经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原因及影响表现,即收入分配对经济稳定影响提升的根源是收入差距扩大及分配不均,其主要是通过需求来影响经济稳定的,因此,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势在必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改善税收调节手段,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及扩大公共服务均等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等内容作出了明确阐述。通过一系列收入分配改革举措的实施,能够长效地释放居民消费需求及能力,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明波 《党政论坛》2013,(10):17-17
1988年春,一直想搞清楚“搞原子弹为什么还不如卖茶叶蛋赚钱”的李实,参加了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成立的“居民收入分配研究课题组”,并开始了第一次全国性的民间收入调查,  相似文献   

20.
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的命题须纳入正义的视阈进行思考.马克思经济正义论的核心理论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归宿正义论指出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财富应归劳动者所有;马克思的交换正义论的实质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等价交换;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论即按劳分配论.劳动价值论是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正义论依据.但是纯粹以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与价值为依据的归宿正义与交换正义只是主要的而不是唯一的归宿正义、交换正义.按劳分配是商品经济主要的分配正义.但是该理论只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的设想,且没有认识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正义性.所以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命题又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发展的要求,提供了发展的理论契机与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