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支持是指国家、社会对弱势群体在接受教育上提供的帮助和扶持.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制度安排,教育支持一直是社会(政府)救助与保护弱势群体的重要选项.转型社会以来,我国进城农民工弱势群体的教育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得到有效保障.为此,在和谐社会建构的整体框架下,政府应加强立法,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权;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健全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制度;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教育,强化弱势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把“输血”式救助变为“造血”式救助,提高农民工弱势群体改变弱势地位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美国弱势群体教育计划以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实际运行的结果表明,它在对保障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教育权益、减少群体间教育的差距以及实现教育的优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实行"两为主"政策以后,内隐于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开始显现,目前,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在教育中还无法和城市学生一样享受平等的教育.美国弱势群体学生教育计划在充实学校教育、完善家庭教育、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有着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农民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缺失,合法权益受损,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以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认真研究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曹茸  刘家益 《前沿》2013,(15):152-155
利益表达是社会成员向社会管理者表达自身合理利益要求的行为.在我国,大众媒介作为舆论喉舌,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对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表达具有当仁不让的社会责任.因此,大众媒介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弱势群体通过大众媒介对自身利益诉求的表达——即媒介表达,对于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典型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媒介表达调查显示,这一群体的媒介表达状况不容乐观,因此需要政府、大众传播媒介、新生代农民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立有效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以便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5.
试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系统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农民工是城市社会的弱势群体 ,建立对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系统已成为当务之急。结合我国国情和现实情况 ,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 ,以企事业单位为基础 ,以街道、社区为纽带 ,以血缘、地缘等初级关系为依托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弱势群体”这个词。朱总理强调,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我国的弱势群体包括下岗职工及较早退体人员、体制外的自谋生计者、农民工以及农村的8000多万贫困人口等等,形成弱势群体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城市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底层,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或勉强解决温饱但居于不利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人的集合,主要由进入城市的上亿农民工和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三部分构成。当前,我国城市弱势群体由于受生理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种种负面的心理。对城市弱势群体的扶持与帮助,虽然政府在制定政策方面处于主导地位,但需要  相似文献   

8.
张在范  闫飞飞 《前沿》2011,(7):107-109
农民工是目前总体规模庞大且人数仍在急速增长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在劳动就业、劳动报酬等方面受侵害相当严重,因此在农民工群体中开展工资集体谈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农民工集体谈判必要性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民工工资集体谈判的实现路径和法律救济,期望能够以此次工资集体谈判为契机,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状况,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12,(6):96-96
钱正武、孔祥振在《理论导刊》2011年第10期撰文认为,社会政策的目标、理念和功能表明,社会政策对于改变弱势群体面临的困境、提升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直至融入主流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的根源在于社会排斥,观念上的反映是社会公正的缺失。应以社会公正为理念支撑,以消除农民工遭遇的社会排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构建和完善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社会政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0.
以农民工、失地农民、蚁族等为主力人群的弱势群体是当前和谐与公正社会语境下备受关注的一个社会群体。近十年来学术界围绕弱势群体的伦理内涵及其制度伦理成因、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关怀弱势群体的伦理依据、历史渊源及道德原则、伦理关怀弱势群体的道德实践等问题展开了研究,这对于我国当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10,(11):28-28
黄进才在《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农民工是城市中被社会利益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农民工权利边缘化问题也就是备受社会关注的农民工权利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汪昊 《中国民政》2007,(2):37-38
作为城市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工的权益很容易遭受侵害,相当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民工群体缺乏稳定的利益表达渠道和途径,而根本原因则在于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失衡。如何让孤立无助的农民工群体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社会阶层分化加剧,涌现出大量的诸如贫困农民、城市失业和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中群体性事件就是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其对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构成十分严重的威胁。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高度关注弱势群体问题,积极探讨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见证人和建设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基本权益的实现程度上看,农民工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没有得到充分落实。保障农民工权益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标志。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反映,是劳动异化的表现,违背"以人为本"的要求。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焦点问题之一。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我国需要以维护全体公民的权益为根本原则,逐步建立严密的法律体系,将社会保障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从而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小娥  陈垚 《理论月刊》2008,(1):174-177
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产生的新兴社会群体,也是中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权益经常受到侵害,导致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产生.因此,如何依法保障农民工权益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信任视角出发,探讨农民工熟人社会网络延续的生成逻辑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工在城市中陷入了一种发展困境,这种困境源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熟人社会网络延续,这主要源于初级群体的特性;弱势群体地位的影响;一种社会距离的自觉生成;农民工的社会污名化;农民工对城市社会风险的自觉规避:信任机制的缺失.  相似文献   

17.
城市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与政府责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桂兰 《前沿》2004,(3):42-45
农民工是城市社会的弱势群体 ,他们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保障农民工权益 ,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 ,其责任主要在于 :创造平等的环境 ;开展劳动监察 ;帮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 ;强化政府部门对农民工的援助职能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实现与市民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志刚 《湖湘论坛》2010,23(2):9-10
<正>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在现阶段,我国农民工队伍具有规模庞大、身份特殊、地位尴尬、流动性强等特点,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风暴,造成了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农民工的出路何在?2009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城市农民工是城市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受制度歧视,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导致出现农民工犯罪问题。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思考农民工犯罪问题,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农民工生存状态的关注,剖析引发农民工犯罪的主要原因,从社会、政府等角度来思考预防农民工犯罪的对策,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社会弱势群体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鄢波 《学习与实践》2006,(2):105-109
文章以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定义和划分,阐述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了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熏提出了初步构想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