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07年11月8日,是杜心源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文革"前,心源同志一直担任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书记,分管宣传文教工作.他是北师大的高才生,1927年入党,长期从事革命工作.我曾于1960年至1966年底给他当秘书,其后长期在省委宣传部工作,与他接触较多.虽然他已离开我们22年了,但是他的高风亮节、坚定信念、务实求真、培养人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和品格,仍鲜活地铭刻在我的心里,时间愈久,愈觉弥新.  相似文献   

2.
郑锐 《党史纵览》2005,(7):51-55
新中国建立后,安徽在一片废墟上开始了新的建设.曾希圣同志是建国后第一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是他最先规划和绘制了新安徽建设的蓝图.从建国之初,到1962年2月他调离安徽前往上海,他为安徽建设倾注了12年心血.这段时间,我先后担任省委办公厅主任、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常委等职务,一直在他领导下工作.那是一段永生难忘的岁月.其间,虽有曲折、辛酸,但更多的是激情、奋进……  相似文献   

3.
近日,有学界朋友朱成甲来家闲谈,说起我的亲家许立群的《中国史话》.老朱说,上学时,没有钱,但还是买了本《中国史话》,看了以后得到很多知识.老朱走后,我拿起书架上的《许立群文集》,把《中国史话》重看了一遍.与它紧挨着的是《国事痛》的章回小说,由此我就想到老许在理论、历史大众化方面做得真不错.接着,又把《文集》中所收其它文章看过,证实了我的想法是对的.先介绍一下许立群的情况,因为现在的青年学者多不知道他.许立群生于1917年8月18日,南京人,原名杨承栋.中学时代,他就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后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2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在重庆、延安、延吉省委做青委工作,主编《中国青年》,担任《胜利日报》社社长.1949年至1950年,他任中共北京青委书记、青年团工委书记.1950年至1952年,他调到团中央任宣传部副部长,不久又转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历任理论宣传处副处长、处长、副部长.1965年3月,他主持部里常务工作,并兼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红旗》杂志副总编辑.他曾参加主编《学习》杂志,并参加过《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编辑工作,是彭真主持起草的《二月提纲》的主要执笔者."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严重迫害,被关押8年,落下了神经系统疾病."文化大革命"后,他任社科院顾问兼哲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95年离休.1990年,他和一些老同志创办了《真理的追求》.他当选过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相似文献   

4.
秦邦宪(即博古)是党的著名领导人之一,也是党的新闻事业的卓越奠基人.他创办<解放日报>并改进新华通讯社,使党的新闻事业在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和解放区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我1938年到延安,1942年进入解放日报社,在秦邦宪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了四年,直到1946年他不幸遇难.这四年,我受到的教益是终生的.在我的印象中,秦邦宪对党无限忠诚,工作刻苦勤奋,勇于承担责任,生活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62年后的今天,回想他一生的坎坷和他所表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我心中仍久久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久经考验,众望所归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这种历史地位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历史形成的,是由他政治生活沉浮的坎坷境遇铸就的,是由他对革命矢志不渝的坚定忠诚和勋劳卓著的突出贡献决定的.1920年10月,刚满16岁的邓小平远离家乡和祖国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在武汉参加了著名的“八·七”会议.1929年底到次年初,他与张云逸等在广西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1年秋到1932年,他到中央苏区先后担任瑞金、会昌  相似文献   

6.
廖承志1908年生于日本,父母是国民党著名左派廖仲恺和何香凝.他的祖辈、父母和他本人都是华侨.他曾两赴香港,并为党的革命事业在港工作四年.建国后,他主持侨务工作,多年来为香港回归祖国而孜孜不倦地工作.“文革”期间,他被诬为“海外间谍”而饱受摧残.“文革”后,他初衷不改,继续为解决香港同胞的困难,促进香港与大陆的交流合作,加强血肉联系以早日收回香港主权而抱病工作.1983年廖承志逝世.今天,他未竟的伟业  相似文献   

7.
1984年,我们两人曾经采访过马祖光教授.17年后,在马祖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不久,我们再一次采访了他.时光荏苒,马祖光教授年已七十有三,岁月染白了他的华发,皱纹也爬上了他的脸庞.然而,不变的是他的精神,他的坦率,他的谦虚,他的耿直.和上次采访一样,使我们心灵最受震撼的是他的人品和学品,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崇高.  相似文献   

8.
任弼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他的生命只有46年,却为党和人民尽心工作30年.他23岁时成为中央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39岁时成为中央最年轻的书记处书记.在3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不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形成了党和人民公认的骆驼精神.以坚韧不拔、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为内容的骆驼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党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的本质特征,是党和人民不朽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穆欣 《党史文汇》2002,(8):18-21
毕生献身情报保卫工作的陈养山,在党的隐蔽战线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从1924年至1940年转战武汉、上海、天津、重庆、成都、西安等地,在严酷的白色恐怖环境下,历经艰险;1940年以后他才被调回根据地工作,又长期参与领导情报保卫工作.在长达18年之久的地下斗争中,他从未被敌人逮捕过.老同志们称他是隐蔽战线上的一员福将.这并非他有什么诀窍,而是由于他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的斗争艺术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  相似文献   

10.
路过"厂务公示栏"时,孔令新下意识地加快了脚步.公示栏里张贴了"2010年首季全公司十大劳动模范"名单及其彩色照片.他老郁闷了.职工们都说,论技术、工效、表现、人缘儿,哪一样他都应该是"劳模"的不二人选.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可是,春风偏偏"不与周郎便",分厂党总支没向公司推荐他.现在,公司党委正在开展"将劳模培养为党员,将党员培养为劳模"工程.他已经当了两年入党积极分子,如果这次能当上劳模,今年七一……他的心里涌起丝丝的酸楚.  相似文献   

11.
高敬亭是鄂豫皖苏区三年游击战争中的红军主要领导人,也是一位党内很有争议的人物,他曾误杀过不少自己的同志,而他最终又被自己的同志误杀.直到1975年毛泽东亲自批示为他平反,对他的争议才有所平息.  相似文献   

12.
他,一生从未领兵打仗,64年的人生经历中从没有过纵横驰骋疆场的壮烈,然而,在1955年国庆前的授衔中,毛泽东亲自授予他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在共和国第一批52名上将中,他的面目异常神秘.毛泽东说:“他是中国的大特务,只不过是共产党的特务.”他,就是李克农将军.将军的一生,与中国的时代同步,三十年代后的历史大事件中,几乎都有他的身影.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就与他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黄豆情     
他不知现在在什么地方.我到现在也不知他的名字.因那时我还小.只是听母亲说,他是一位搞大豆种植的科学家.是1957年那个政治风暴,把他刮到了苏北,就住在我们家.他整天地劳动,很少言语,只是时常翻看他随身带来的那半小袋黄豆.1963年左右,我们家、我们村里所有人,日子过得很苦.冬日的一天,他拿出那半小袋黄豆,眼泪汪汪地对母亲说:“顾妈妈,我要走了.这黄豆是我多年培育的良种,现在用不上了.留给你们,在这饥荒的年头,兴许还用得着.”  相似文献   

14.
王炳南在中国政坛是个风云人物,在外交界更是大名鼎鼎.1960年我进入外交部以后,就听说了他种种不平凡的经历.但真正有幸结识这位被乔冠华尊称为“炳公”的领导,是1975年的时候.那年,王炳南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我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了将近12年.他热诚忘我的工作、运筹帷幄的智慧、对外交事业的奉献和高尚的品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刘延国,祖籍山东.1969年入伍,1970入党,1971年提干.戎装二十年造就了他强健的体魄、严格的作风和顽强的斗志.从这个岗位调到那个岗位,不管走到哪里,总是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警语带到哪里,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任南京军区司令部汽车队队长期间,他和他的集体多次荣立功勋,所带出来的兵复员转业到地方也都成为企业主管或技术业  相似文献   

16.
李秉璧是山西省长治县南呈村人,1938年14岁时他参加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山东临清县和日本鬼子遭遇时,日本人的子弹从他左眼内角穿进去,至今他的脑子里还残留着侵略者的弹片.在保卫陕甘宁边区的"爷台山"战役中,他是"奋勇班"班长,曾一下午打死过24个胡宗南兵.因功勋卓著,他出席了1944年陕甘宁边区的"群英会",被边区政府授予二等"杀敌模范"的称号.他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南泥湾大生产.1946年,李秉璧复员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在农村,他改革农机具,培育、推广优良品种,1954年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红色土专家"的称号.1959年李秉璧出访苏联,1960年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1975年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0多年间,他以一名农村党支书的身份,与许多知名人士接触交流,见证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场面,并七次见到毛主席.最近,这位83岁的老人平静地向我们谈起了过去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王大任生于1917年,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时光飞逝,王大任离开我们已经十几年了,但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却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相似文献   

18.
他叫范志明,今年42岁,是农二师二十二团五连一名普通职工,2005年3月,他带着妻子和儿子从河南濮阳来到了这里,成为兵团百万建设大军中的一员.在这7年里,使他深深感受到在团场这块热土上,兵团人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几代人的奋斗使得亘古不毛之地变成了万亩良田,并且执着追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神话.他为他是一名兵团人而感到骄傲,也促使他以信念为方向,化知识为动力,铸理想为钢犁,为团场的不断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9.
在飞机制造史上,国外有美国籍的莱特兄弟,中国也有广东人冯如先生.遗憾的是,冯如于1910年把他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送上天后,1912年便在广州燕塘的飞机表演中不幸遇难,未能实现他所梦寐以求的"空中发展"事业. 事隔六年后,在广东的土地上又出了一个杨仙逸.此人不仅是个科学家、飞行家,还是个军事家,政治家.是他缔造了中国的第一支空军部队,把中国的空中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故此,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把他誉为"中国空军之父",并亲手书赠他"志在冲天"的匾幅,以表彰他的卓越功勋.  相似文献   

20.
范志忠是宕昌县国税局的一名普通干部.他1981年入伍,1983年参加税务工作.在15年的税收工作中,他将使命感、责任感和献身精神都溶进了自己所热爱的税收事业中.15年来,他一直战斗在山大沟深、税源分散、条件艰苦的税收征管第一线,为国聚财,付出了十分艰辛的劳动.在反偷税抗税的活动中,他以实际行动与偷抗税分子顽强搏斗,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用鲜血维护了税法的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