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逻辑理路的视角看,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思想是通过三个层次的批判而建构起来的,其中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理念的批判是他们这一思想的逻辑展开,对现实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特别是对资产阶级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批判标志着他们这一思想理论化意义上的系统生成,而通过对未来的批判所宣示和展望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则是为了消除由于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和对立而造成的人的本质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考量为基点,对城市居住不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刻批判。在他们看来,空间资本化与城市居住问题有着密切的逻辑关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遵循的普遍物化逻辑和其所固有的剥削性是导致城市居住不正义的本质根源,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实现居住正义的根本途径。从对现实居住问题的深入批判到对理想制度形态的科学构想,马克思恩格斯建构出以居住权利的平等、居住关系的和谐与居住选择的自由为价值内涵的居住正义思想。这一思想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我国推进协调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作为抽象生产力、一般生产力,通过与社会技术结合成为具体生产力、现实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科学本质的基本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科学观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进过程。从建国初期对自然科学有无阶级属性的探讨到对自然科学客观性的逐步承认;从改革开放伊始提出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力倡科学技术,到2006年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深入开展科普工作,克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科学观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社会分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本。在这部著作中,他们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结合当时社会发展过程,从不同角度具体阐明分工思想的主要来源及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当中所体现的分工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丰富的分工思想,阐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分工思想的来源及内蕴,通过说明民族分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旧的分工必将消灭的历史必然性,以此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分工思想的理论价值即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解放,并且进一步有助于我们分析和把握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推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年至1846年耗费大量心血合作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形态》首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其中科学历史观的建立,既使得马克思恩格斯探究社会和经济规律有了哲学支撑,又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后世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研究《形态》,不仅可以认识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还可以加强新时代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并且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政权建设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对革命成功后的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和制度架构的科学构想,是在深刻批判西方现代国家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总结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按新的方式组织社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形成了一个从国体到政体、民主与专政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和根本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政权建设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7.
国家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先前哲学信仰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集中论述国家观。他们按照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现实的个人”为起点,科学阐释了国家的概念,提出国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其最终发展趋势为“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关于国家起源、国家本质、国家发展趋势等问题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科学地认识国家问题,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丙中为该书所撰的《序一》中说:本书既是切实关怀人类现实问题的应用人类学读物,实际上特别能够代表人类学的原初理想在今天找到了实现的途径。我们看到,人类学从单一文化的立场、单一国家的工具,经过社会批判和学术的自我批判,发展到人类多元文化的立场、全球未来的立场,从关于人的科学的玄想,发展到关于人的经验研究的学术。本书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人类学的局限,而且又回归到了人类学的原初理想一门有关研究人与人性的科学。先哲曾说,“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必须首先解放自己”。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先后是在规范与实证两种不同的意义上来使用“社会”概念的,其中规范性社会是指从未来出发的抽象个人的机械集合体,而实证性社会是指从具体历史阶段出发的现实个人的有机集合体。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受到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逻辑的影响,它是规范性社会观;从《费尔巴哈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进行了实证性社会观的一般建构;从《哲学的贫困》、《57、58手稿》到《资本论》,随着马克思对经济学研究的逐步深入。马克思实现了实证的,科学的社会观的深层建构。这些历时性的社会观的构建过程正是马克思从异化逻辑走向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再到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也是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逐步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卢梭的社会发展代价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科学与艺术的进步要以道德的败坏和社会风尚的颓废为代价 ;二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要以人的堕落为代价 ;三是人类文明的发展造成了社会不平等。这些思想是对私有制社会的鞭挞 ,也是对当时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的富有远见的揭示 ,对马克思恩格斯产生了较大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卢梭的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上 ,吸取了卢梭上述思想中的合理内涵 ,使之变为他们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从青年马克思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到他思想成熟时期的《资本论》,货币一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将货币视为人的本质的异化的人本主义异化逻辑,到从资本主义现实经济关系中分析货币的客观唯物主义逻辑,再到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研究货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视角,马克思的货币批判思想经历了一个螺旋型的上升过程。厘清马克思货币批判的理论逻辑,不仅对马克思思想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对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区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是描述的、肯定的还是贬抑的方法就是用文本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待意识形态的态度: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对所有意识形态都持否定性的批判,认为他们都是虚假的意识;其次,这种否定和贬低是辩证的扬弃,他们都统一在唯物史观的框架之中;再次,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强调意识形态的批判,但他们想构建的和以往没有什么区别,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最后,强化和泛化意识形态的做法是失败及不可取的,唯一合理的选项是淡化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中,共产主义思想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别以异化劳动理论和唯物史观为基础,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阐述和论证。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于共产主义的认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已有论及,之后又经历了从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到生产、交往的普遍发展这样一个动态转变的过程。这样的转变使二人确立了唯物史观,转为科学共产主义者,也深化了人们对于共产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前提与内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的革命性品格、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矛盾等角度,深入地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基于思想观念或概念范畴所建构起来的唯心史观。这不仅具有学术史的意义,而且还具有当代理论意义。当代西方学界的不少学者正在重新拾起基于思想观念的社会解释理论,然而,透过唯物史观的视角,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明显地缺乏对认识主体的社会历史基础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行动纲领,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化批判纲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唯物史观的文化批判立场阐述了关于以资产阶级文化霸权为抗争对象、以无产阶级文化革命为实践指向、以无产阶级文化解放为价值目标为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文化批判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文化批判思想在根本意义上是把文化批判置于总体性革命的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构架政治文明理论有其深厚根基,唯物史观的萌芽是其科学基础,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其历史根据,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革命批判是其现实保障。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文明理论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在深刻揭示社会文明实质的同时展开政治文明范畴,在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革命性批判基础上阐明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在准确把握社会文明发展趋势后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行科学预见。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文明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文化动力思想是通过一系列的批判过程实现的。他们通过批判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的理性决定论、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费尔巴哈的人性决定论等,逐步确立了文化动力观的唯物主义基础。晚年的恩格斯又批判了“经济决定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文化动力思想。  相似文献   

18.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系统知识,技术是改造世界的工艺手段。科学与技术在整个生产力系统中的有机结合,推动产业革命和社会发展。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就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历史地考察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论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包括在生产力中。在《经济学手稿(185 7- 185 8年)》中就明确指出,在固定资本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固有属性,它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  相似文献   

19.
一、人权、人权宣言和人权公约  人权从实践到理论,从一个国家的人权文件发展到国际人权文书,从有政治和道义价值的国际人权宣言发展到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人权公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这场浩劫的世界人民迫切感到维护人权的必要,也积累了促进人权的经验。体现人民要求和政府政治意愿的《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了现代人权思想。《联合国宪章》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1948年,由联合国第三届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是有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校科研信息》1990年第30期发表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经历一个‘科学假说’阶段》一文,认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经历了唯物史观的形成、《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这样三个阶段”,“在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之前,唯物史观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种科学的假说”。据此,作者认为马克思在19世纪60年代创立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