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必须文明,这是对当今任何社会政治的现实要求,问题是什么样的正义理念支撑着一个社会的政治文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社会正义的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解放,社会治理的方式是使社会生活成本降到最低.唯其如此,人才能从社会关系的压制下解放出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正义目标.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只有把社会生活成本减少到人们只是受到自然解放程度的限制时,社会成本才是最低的,人才能从社会关系的压制下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与制度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新 《理论探讨》2007,1(5):50-53
制度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是在批判市民社会中提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与制度文明具有内在的历史联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从制度的设计、安排、运行和变迁着手,从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角度来整合社会各细胞的活力,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分化是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也是政治发展的基本生态环境。1949年至今,中国社会在分化过程中经历了由政治强力整合形成的政治身份制结构到法定权利基础上的经济分层结构的转型,与此相适应,政治运行态势也经历了从集权型稳定到过渡型稳定的转变。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将逐渐发展成以中间阶层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将造就一个较为成熟的市民社会,推动着民主型稳定的实现。社会分化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两次较大规模调整。“强国家—强社会”模式是保持政治控制、社会结构分化和政治稳态化三者间平衡发展的最佳可能模式。  相似文献   

4.
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议会政治是近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民主政治形态,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议会政治思想的传播,议会政治作为仿行西方政治的一种重要形态被嫁接、移植到近代中国.议会政治在近代中国的移植、运作和变异,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但影响了近代中国政治的走向,而且改变了近代中国政治的形态与内容.政治合法性、政治参与、政党政治、政治理念、政治体系等结构性的因素或被刷新,或被重塑,由此,中国政治开始了从传统政治向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和利益分化带来的社会民生问题日益突出,社会改革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并成为整个改革的基础.具体说,社会改革包括了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调整"与社会正义是社会改革的核心价值;落实社会权利是社会改革的具体内容;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和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是社会改革成败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未来改革之路:社会改革基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和利益分化带来的社会民生问题日益突出,社会改革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并日益成为整个改革的基础。具体说,社会改革包括了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以人为本的调整"与社会正义是社会改革的核心价值;二、落实社会权利是社会改革的具体内容;三、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和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成为了社会改革成败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由外而内的现代化进程也在艰难行进。自1895年肇始,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人性的思考,人性解放的大幕缓缓拉开,人的觉醒一步步深入。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人性解放的高潮来临。当然,近代中国人的觉醒的局限也很明显。戊戌变法只看到了民权,尚未重视人权。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局限在于没有继续探讨人权、理性、制度保障等深刻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2011年6月23日出版的《人民论坛》发表向春玲撰写的文章。文章称,当前我国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由温饱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化,这个发展是指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原来的生物性的温饱需求上升到安全的需求、归宿的需求、社会公平和尊重的需求、友爱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等社会性需求。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6)
任何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生活的变迁都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实质上是中国的近代化。它具有变化急剧、参与变革的力量复杂、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分析这些特点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中国的近代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简要阐明了制度变迁理论的一般含义,并通过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回顾,论证了制度变迁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将在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的变革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价值.对人的价值的理解,歧义颇多.要搞清楚人的价值,必须搞清楚入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的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人的潜在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或现实价值及人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实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马勇 《团结》2011,(4):28-30
《团结》杂志倡导对启蒙问题进行一次专题讨论,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只是笔者的专业在历史,只能从历史的向度就启蒙问题谈点浅见,而无法结合丰富火热的现实生活。从历史的大背景说,启蒙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太久远。在西方人来到中国之前,中国社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转型期法律意识变迁的基本矛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转型期法律意识变迁过程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其根源于法律意识发展变化所依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条件的巨变。社会转型期法律意识变迁的基本矛盾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意识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法律意识相对滞后的矛盾;法律意识的增强与司法权疲软之间的矛盾。而法律意识的增强与司法权疲软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法律意识变迁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执政党。这一地位使其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通过三种途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迁 ,即 :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领导全国人民实施这些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 ,中国社会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生产力状况、教育、科技、文化、生活方式、阶级阶层和社会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个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频发期。如何正确认识这些矛盾,进而树立科学的社会稳定观,并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机制来预防和化解这些矛盾,对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深入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理论因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多年来引起众多中西方学者对它研究和关注。以往的研究着重揭示市民社会的理论意义及其在西方社会引发的价值,而对中西之间的社会差异性和基础关注不够,缺少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的探讨,使人们对它如雾里看花,难窥其奥。本文通过对市民社会思想的实质及演化路径的分析,剖析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阐述了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思路,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13)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反腐败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总结我党反腐经验,制度反腐已成为我国反腐的新出路,但在重视制度反腐的同时,人的作用也不能忽略,重视人在制度反腐中的主体作用可以避免陷入制度万能论。  相似文献   

18.
匡利民 《学理论》2009,(19):60-61
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开来是错误的。我们既要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又要重视人的自我价值,二者统一的基础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禚昌浩 《学理论》2010,(5):41-42
价值是人的目的性的内在标准,目的时刻体现着价值。从价值的维度去理解人的目的性不仅能从理论上解释人在社会转型期的目的性和价值判断,还从实践层面消除了人在社会转型期的迷茫,从而为确立个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20.
构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理念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安排的经济基础和人力基础都在大大削弱甚至瓦解,社会养老保障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居民的一种具有刚性的制度需求,而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已经失效。为此,政府必须重新确立政策的价值取向,在国家基本制度层面上重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