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人论茶     
他们爱茶,所以被称为茶人。他们观山览茶,远离尘嚣闹市,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之中,心旷神怡。品香茗,观茶艺,谐趣笑谈,品味人生。他们为茶的兴盛发展而喜,也为茶的品质侵害而忧。也许,他们这一辈子都离不开茶了,演绎着各自的"茶"样人生,清醇而芬香。  相似文献   

2.
里正 《福建乡土》2015,(2):61-63
"中国绿茶数天山",可见天山绿茶在中国茶界及蕉城人生活中的地位。吃茶有道在中国早期茶艺中,曾把茶叶碾成碎末,罗细,然后冲水将茶末调成糊状喝下,因而叫做"吃茶"。但焦城人将茶叶叫做"茶米",将喝茶叫做"吃茶",含有以茶当饭当酒之意。蕉城自古城乡民众均有饮茶、品茶习惯,每当清晨、夜晚或工暇时间,人们多有冲茶品饮之习。农民、工人在田间或工场劳动、生产,均用陶瓷罐  相似文献   

3.
美丽的南明河畔萦绕着悠悠的茶香。市民们通过以茶写诗、以茶作画、以茶歌舞、以茶会友等形式,共同营造了"知茶、赏茶、品茶、喝茶"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4.
农家二首     
张士龙 《云南人大》2006,(12):47-47
自明初以来,茶从煎煮改为沸水冲泡,品茶已慢慢地成为一种仪式,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精神享受。茶也从日用品转变成休闲品。如今,劳作之余,亲朋往来,谁不喜欢泡上一壶,边叙边品,喝上三、两杯呢?  相似文献   

5.
茶在西周时期是作为祭祀品使用的,到了唐朝,才成为大众饮料。唐朝的刘贞亮把饮茶的益处表述为“以茶散都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朝的陆羽写就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专著——《茶经》,茶就这样慢慢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成了文化载体,成了文化的使者。“客来茶敬”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习惯。  相似文献   

6.
梁兆得 《当代广西》2010,(20):58-58
巴马民间的酒文化,堪与江浙一带的茶文化相提并论。当地无论是城镇或是乡村,不管干部还是群众,都对酒极有兴趣,有的还颇有研究。尤其是对于先富起来的居民来说,尝酒是一种极好的休闲消费方式。江浙人兴“品茶”,而巴马人则兴“尝酒”。“品茶”与“尝酒”,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获得殊途同归感觉和效果的饮食形式。虽然“品”与“尝”的对象有所不同。但“品”与“尝”的方式及方法几乎一样。巴马人尝酒,往往是先倒上半杯,然后用嘴唇呷上一小口,汲到嘴里慢慢品尝,让它徐徐润喉.最后自然流往咽喉深处……  相似文献   

7.
产品     
趣味品茶: 喝茶是一种健康的时尚,品一壶好茶更需要一个愉悦的心情。当这些可爱又讨巧的小设计用在茶具上时,也许会让你会心一笑。  相似文献   

8.
余昂 《中国保安》2012,(19):52-52
一抹书香,一杯花茶,蕴含着大千世界,五彩人生。惬意的生活本不过如此,因为这真实地还原了生活的本质。读书与品茶一样,只有在慢慢交流中才能品味到妙处,感受到精髓。  相似文献   

9.
蜀之味     
有滋有味 荟声荟色栾永平 徐骥二十世纪,激荡百年,川味文化(川戏、川酒、川菜、川茶)也随之潮起潮落。辛亥革命后,扫除了“贡酒”、“贡茶”、“贡菜”等名目,川味文化回归平民,川味就是平民之味。“五·四”新文化运动波及蜀中,更是涤荡了封建的礼教,“酒礼”、“茶礼”、“宴席之礼”,逐渐消失。川味文化的草根性,是它能不断发展的底气。老百姓的广泛参与,是它能传承的保证。川味文化,以“味”为灵魂,品味就是审美,体味人生。川味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化,艺术的生活化。蜀中方言,有个“晕”字,更为传神。川人称品戏、品酒、品…  相似文献   

10.
欧阳林夕 《创造》2006,(11):I0001-I0008
在昆明金实小区茶叶市场,中古茶堂的门脸上风上水。其古色淳朴的门额上隐有一匾,上书“品味人生”,墨迹笔触厚重扎实,亦不失醇柔之感,观之必觉茶堂的文化茗香。当然,要看见这笔字迹,需要走进茶堂,悠悠然品得简崇军奉上的老茶,细细听得其人之茶缘。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9,(5)
正2月18日,"十万青年同饮一杯中华茶"活动在台北举办启动仪式,吸引了两岸逾60位各界人士参加,为茶与文化的系列推广活动揭开序幕。随着两岸往来频繁,产自云南的普洱茶以特殊的茶香与浓郁的茶色吸引了不少台湾品茶爱茶人士的目光,也培养了一群普洱茶爱好者。  相似文献   

12.
正11月16日至18日,第十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本届茶博会以"缘聚武夷、茶和天下"为主题,以"茶文化""茶养生""茶器具""茶食品""茶设备""茶旅游"等为博览会主要内容。茶博会特设"一带一路"展区,其中来自台湾参展商  相似文献   

13.
大师的茶道     
《世纪行》2015,(11)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国人的骄傲。一杯好茶,清幽质朴中,有花的香气,诗的情愫。细细品味,感怀浮生得失,洞悉沧海桑田,心灵回归宁静,此为茶道之境。鲁迅先生生于茶乡绍兴,喝茶是他的爱好。他对品茶有自己独到见解,并且善于借喝茶来剖析社会和人生的弊病。他的文章和日记中记述了不少饮茶之事、喝茶之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要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鲁迅先生在  相似文献   

14.
廣東人‘飲茶’的風氣由來已久,坐茶樓是他們特有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愛好。人們常說‘食在廣州’,這裏也包括了茶樓的美食,這是廣東的茶樓與中國其他地方的茶館、茶棚都不相同的地方。後者有時也供應一些點心,如舊時江南的茶館裏可以吃到‘湯包’之類,但同廣東茶樓比,那真是小巫見大巫了。人們進入茶樓一落座,第一件事就是品茶。茶的品種有烏龍、鐵觀音、香片、普洱、壽眉等十幾種。喝完一壺,把壺蓋半開,服務  相似文献   

15.
有些文章,如酒如茶,越品越醇,渐渐上瘾。有些人,亦师亦友,读其文便心折不已,等到见了面又可以无所不谈,这种机缘往往可遇不可求。在茫茫书海中偶遇童元方,是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16.
沙子 《小康》2018,(13)
正仔细喝茶,可以衍生出来很多人生哲学,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至今依然深得民众的喜爱,但是,既会喝茶又会品茶的年轻人,到底在哪里啊?最近朋友推荐我喝一款茶,据说是网红茶,排队两小时才买到,喝下第一口,我就"呵呵"了——不就是茶和果汁、芝士、奶的混搭么?比较贴合现代人较强的自主意识的是,你可以自由选择各种搭配方式,既能冷喝,还能加热。  相似文献   

17.
正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清清淡淡一壶茶,玲珑剔透小杯盏,细斟慢酌品幽香,尽显人生真功夫。而当茶遇上中医,刹那间,便能折射出别样的火花。在清朝宫廷,茶方非常盛行。尤其是清朝中晚期,用中药茶方调理身体备受王公贵族推崇。清宫原始医药档案中记载了百余个茶方,涉及内、外、妇、儿及五官杂病等防治与调理。说到清朝宫廷茶方,就不得不提为清朝八代皇帝、后妃、阿哥、格格做医疗保健御药供奉的乐氏家族了。乐家的药材可以免检送进皇宫直供皇帝和后妃,还曾获得慈禧太后亲赐的"金腰牌"。  相似文献   

18.
峨山随笔     
童箪 《今日民族》2001,(8):12-15
云茶山庄 近几年爱喝茶,到处寻找云南各地不同品味的茶。于是有朋友推荐到峨山的云茶山庄去,说产自那儿的峨山白毫味道不错,在云茶山庄不仅可以品茶,还可以自己采茶制茶,定能够玩出些兴味来。我向来对山庄不感兴趣,实在难以想象能够在山庄玩出兴味,但想到可以采茶,这也许会有点意思。 大约在1999年9月份。从昆明出发,沿昆玉高速公路过玉溪,然后再沿213国道走40公里的老路,然后再拐进盘山而建的公路走8公里左右就到云茶山庄。路不算近,我心里直嘀咕:这么倒腾,就是为了到一个山庄?眼下的山庄都一样,不过是人为地制作一个所谓…  相似文献   

19.
<正>喜欢品茶,更时那种清幽淡雅或悠长回甘的气氛,于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我走进了素有"东方红茶之都"美称的云南省凤庆县,切身感受茶的神秘。凤庆是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凤庆人的祖先百濮人就种茶以作贡,并将其运用到医药、祭祀、食用  相似文献   

20.
李媛  胖头鱼 《台声》2004,(6):90-93
喜好品茶的人不少,懂得茶餐的人却不多。其实,以茶叶为原料制作的茶菜、茶点数不胜数,它们的奇妙之处并不在于茶叶的多少,而是巧妙地借着茶的清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更难能可贵的是以闲谈之心体会其中不可言说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