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早 《协商论坛》2016,(4):50-51
阿里欲收购《明报》的传闻大概是2015年底传媒圈最热话题,网友调侃马云是因为爱看金庸小说才萌生此意.在内地读者印象中,提起《明报》首先想到金庸,《明报》为金庸一手创办,他的《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名作都是在《明报》连载发表,成就了《明报》巨大的发行量,内地读者也多是因为武侠小说才知道《明报》这张报纸.  相似文献   

2.
吴俊逸 《传承》2009,(13):57-59
倪匡在《我看金庸小说》中说:"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写部分当然精妙绝伦,但比起其他精彩部分来,似乎不必专门提出来详细讨论了。"而我这篇文章恰恰要专门讨论金庸笔下的武器和武功。梁羽生认为,武侠小说可以没有武,但不能没有  相似文献   

3.
去年11月3日,74岁的金庸偕同夫人林乐怡、儿子查传倜抵达台湾,参加为期三天的金庸小说学术研讨会。金庸一入境,便立刻受到海关工作人员明星般的欢迎,除了献花、惊呼之外,不少人还拿着书本要金庸签名,在机场守候的民众更是围观争睹。金庸在台如此受欢迎是有原因的。从去年暑假开始,由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便锐不可挡。单单一出《神雕侠侣》,就有三种不同的版本播出。一时间,“雕热”四散,从电视、电脑  相似文献   

4.
<正>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王朔:我看金庸》一文,把金庸小说称为“四大俗之一”,揭开“金王之争”序幕。11月3日,《成都商报》刊登了记者采访《金庸:我与王朔没有个人恩怨》,不久,金庸又发表《给〈文汇报〉的专函》,作出回应。“金王之争”于是全面展开,随后王迷和金迷也纷纷加入,各媒体和互联网成为双方中原逐鹿之地。今天“金王之争”早已偃旗息鼓,但它所引发的问题却远未解决——  相似文献   

5.
每当提到云南大理,人们总会想起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小说中那南诏古国的清远神秘,让人掩卷遐思;也有人会想起上世纪六十年代闻名遐迩的影片《五朵金花》,随着一曲唱遍大江南北的"大  相似文献   

6.
读过金庸武侠小说的人,无不被其磅礴的气势所感染。文如其人,这恐怕与金庸先生一生正气,几经挫折而不计怨嫌的大度胸怀分不开。"一个人肚皮要大一点"金庸原名查良镛,金庸是他写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时所取的笔名。查良镛小时就读龙山学堂,是班里的作文、演讲能手...  相似文献   

7.
孙天明 《创造》2008,(12):54-54
在中国作家里,金庸拥有最多的读者。凡有井水处皆有金庸小说。然而,金庸的伟大不只是因为他是平民文学的大师。也不只是因为他是香港《明报》的创办人,更关键在于,当古典中国的“庙堂”背弃了“历史正义”时。金庸通过他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江湖”,在那里。“侠”的精神就是“不服从的精神”,这既是寻找“历史正义”的一个通道,也是迈向公民社会的一个精神接榫。  相似文献   

8.
1972年9月11日,武侠名著《鹿鼎记》在香港报章刊完最后一节,其作者金庸终于封刀。金庸于50年代中期开始在《新晚报》试写连载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此后一发不可收拾,15年写了14部武侠小说,几乎部部引起轰动,在台港澳和东南亚华人圈造就了一大批“武侠迷”和“金庸迷”。作者将14部小说的书名各取一字,成为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相似文献   

9.
曹克颖 《传承》2008,(6):70-71
《天龙八部》是金庸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佛家色彩极为浓烈,本文试以此为视角,浅析其书名由来、小说中人物苦情、苦名、闯关与修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早就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这句话也许有点夸张,但金庸的名气之大却是不言而喻的。不过,大部分人可能只熟悉金庸的小说,却不了解金庸其人——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内地,还是港澳台,甚至是海外,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凡是接触过小说的人,不要问有多少人知道金庸,要问有谁不知道金庸。如今已经八十三岁的金庸看上去还是那么神采奕奕,没有一点暮年之气,这不仅让人想起他在十七岁写的一篇文章《一事能狂便少年》,六十六年的岁月,时光已旧,却精神依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传奇。而在中国文学史上,金庸也创造了一个武侠文学的传奇。  相似文献   

12.
金庸与读者对金庸小说的影视改编基本予以否定,其原因在于:文学向影视的转换本身有难度;武侠小说的传奇性转换成具体、确定的画面有难度;影视创作者的再创作要让熟悉原作的读者接受有难度。金庸小说的改编拍摄却始终不曾终止,这主要是源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关于“侠”的文化心理,源于影视创作者对金庸小说丰厚文化内涵的认同与宣扬。  相似文献   

13.
正10月30日,武侠泰斗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是海宁查家的第二十二代孙,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金庸的武侠小说写作始于1955年,当时他在香港《大公报》上与梁羽生、陈凡开设《三剑楼随笔》专栏。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写出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随后又写出《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  相似文献   

14.
最早对香港小说有兴趣始于看徐吁的《鬼恋》,书里神秘绝色的女子,来自埃及的女士雪茄香烟,黑色帷幕的屋子,给我印象极深。上世纪90年代是个台港小说泛滥的时期,看惯了早期那些革命小说和国外名著,突然看见这些随心见性的文字,年轻一代基本都痴迷进去。少年时期的我,架上就满满是金庸武侠,和一排倪匡的卫斯理系列,还有倪匡妹妹亦舒等其他女作家的女性爱情小说。当时金庸和倪家兄妹被称为香港文坛的三大奇迹,在号称文化沙漠的香港,靠文字写作获得财富和地位而跻身香港的上流社会,确实令人敬服称奇。  相似文献   

15.
天下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杰作,汪语嫣尤是。2003年1月3日,天寒地冻,妻待产,我以为要生儿子,便早备好以故乡“桐城”命其名,未曾想生出的却是女儿,只好改名为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  相似文献   

16.
文化     
继《天龙八部》部分章节被选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之后,金庸武侠名作《雪山飞狐》也出现在了最近课改后的北京语文泛读备选篇目中。与此同时,在各地的课改中,鲁迅、朱自清等名家的作品数量逐渐减少,如鲁迅的《一件小事》、《祝福》、《药》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在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中慢慢淡出。这种变化不仅再度引发了关于“金庸能否入教材”的争议,同时也让一些人发出了“金庸要取代鲁迅”的担忧。来自腾讯网的调查显示,对金庸作品入选中学课本,  相似文献   

17.
金庸先生曾说:武侠小说就是成人世界里的童话。可是武侠、江湖毕竟是小说中的虚拟世界,现实生活中难描难画。有一位西北姑娘,却开了一家“金庸侠客岛”酒吧,以金庸小说中的江湖和大侠作为酒吧的主题,让正在做着童话梦的成年人圆了梦想!  相似文献   

18.
目前 ,王朔与金庸之争仍是文坛关注的焦点之一 ,当事人双方都表现出良好的心态 :金庸表示与王朔个人没有恩怨 ,王朔则表示无意对金庸人身攻击 ;金庸表示王朔文章中的某些观点是正确的 ,王朔则承认自己的文风“确有问题” (见《文学报》 ,1999年 11月 11日 )。这些信息告诉我们 ,他们之争并非个人之间的私见 ,而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文学审美观念的冲突。从这个角度上来讲 ,葛红兵先生的《不同文学观念的碰撞———论金庸与王朔之争》 (载《探索与争鸣》 2 0 0 0年第 1期 )一文抓住了这次论争的要点 ,突破了纠缠于是与非的简单模式 ,而上升…  相似文献   

19.
金庸三题     
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为高雅人士所不屑。我却小时候大读还珠楼主、柯南道尔,中年以后大读金庸、阿加莎,所以不能成器。金庸小说吸引我的是它的世故人情,那些匪夷所思的武功倒在其次。  相似文献   

20.
桃花岛重出“江湖”金庸笔下的武林世外桃源——桃花岛,将以浙东著名旅游胜地的面貌重现“江湖”。桃花岛因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而名闻天下。它位于舟山群岛东南部,与普陀山、朱家尖、沈家门组成浙江沿海旅游“金三角”,全岛面积31平方公里,碧海金沙、奇峰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