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屌丝"文化的形成,是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形成的一个缩影,其形成的机理与互联网的特点密不可分,同时"屌丝"文化又是当代青少年青春情结的再现,体现深层的社会原因与群体心理机制的形成。探究"屌丝"文化生成与流行的根本原因,有利于把握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少年流行文化,更好地了解与理解当代青少年群体,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屌丝及其社会阶层固化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流行语,"屌丝"体现了特定青年群体的真实存在状态,该群体的典型特征是"矬穷丑",其在物质积累、社会地位、爱情婚姻及向上流动等方面都遭遇了较大阻力,属于较为低下的社会阶层。"逆袭"是屌丝突破阶层固化限制、实现身份翻转、进入社会上升通道的过程。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不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屌丝群体自身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共同合力于这一过程,造成屌丝逆袭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宁迪 《就业与保障》2014,(11):24-25
正最近,一份报告触动了一些年轻人的"屌丝情结"。《2014屌丝生存现状报告》(以下简称《屌丝报告》),以研究者的角度,给屌丝画了一个像。这份由赶集网和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共同制作的报告把屌丝界定为:男屌丝一般在21~25岁,女屌丝在26~30岁。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部分离开家乡外出打拼,还没找到另一半,用着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月平均收入为2917.7元,基本没有存款,过着一日三餐在39元以内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屌丝"爆红现象引起了社会舆论的热切关注,而为改善"屌丝"生存状况、提升"屌丝"幸福感而进行的学理论证却相对缺乏。"屌丝"的群体困境并不仅仅是个人自身天赋不足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结果,同时也是公正规范的社会阶层分化秩序缺失的结果。因此,提升"屌丝"幸福感的主要策略是加强"屌丝"的自身素质和改革政府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屌丝”现象的后现代话语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屌丝"是典型的网络亚文化,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网络语言文化,其边缘性、批判性、反抗性、开放性和娱乐性等都彰显了后现代社会文化特性。"屌丝"这种近乎"变异与狂欢"的网络语言,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底层群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及生活状态的嘲弄和反讽,是对转型期我国社会分层现实的一种解构;同时,它又是青年反抗传统文化、彰显自身个性特点的工具。"屌丝"族期待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政府和社会应给予"屌丝"族更多的包容与关爱,积极引导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屌丝逆袭是指原先的"矮穷丑"经过奋斗、涅槃,最终完成翻盘,成功获得高富帅资源的行为。然而,现实中屌丝自身面临诸多困境,在与高富帅的对决中,仅仅只有极少数屌丝能逆袭成功。广大屌丝要改善自身的生存现状,不仅需要提升个人素质和充分利用社会支撑,更需要政府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不少年轻人之所以自称"屌丝",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既不能改变社会又难以改善自身。我们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是屌丝文化的代表性群体,他们有认同其身体属性、心理属性、工作属性和群体属性消极面的倾向,愿意将自己归类于社会底层。不过到目前为止,大学生群体对"屌丝"一词所内涵的各种属性还没有达成整体性认同,其认同区间值在30%-60%之间。大学生逐步热衷于使用"屌丝"一词,实质上是其底层化的言语表达。然而,大学生的这种底层化表达不利于社会结构优化,有害于和谐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8.
热词是"成人"难题借尸还魂的载体,"屌"非人,"丝"非人,"屌丝"亦非人,育人课堂上有"混"饭吃的教师,也有吃"混"饭的学生,二者合流,共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了"屌丝"人;后"屌丝"时代,要防范"教材化"风险、"奴化"风险,选一本经典,读她一百遍,能观其变。  相似文献   

9.
“屌丝文化”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气质,透视了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屌丝”称谓放大为自我审视的精神符码,其传播具有庶民叙事的特征,网络亚文化由下而上的“话语革命”方式表达话语权的获取与崛起。“屌丝文化”是自嘲中的解构与身份认同中的建构。它意味着青年草根阶层或弱势群体更多地获得了诠释自己生活的角度与权利。“屌丝文化”所反映的集体焦虑,折射了社会内在的深层次问题。其代表的自嘲韵味是解构文化中的快感和胜利,这和“阿Q精神”有着内在传承性,网上的“愤青”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屌丝”。“虐骂”和“求虐”心理是“屌丝文化”集体喷射的快感。  相似文献   

10.
"屌丝"作为青年网络群体性话语迅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屌丝的逆袭即是自称弱者的青年群体部分成员,为了满足内心诉求,成功获得高帅富资源的行为。研究表明,屌丝逆袭的原因在于其同高帅富群体差异性基础上的代际流动非公平与代内机会非公平。逆袭的实现条件包括:提升个体人力资源、建立沟通平台、增强社会示范效应、完善公平制度与法律。  相似文献   

11.
汉代著述盛行引文,我国早期社会思潮及汉代特定的历史环境是促使这一风气得以盛行的重要原因。早期"法先王"思想是引文风气形成的心理根源;官方的崇儒、考选制度的变革以及由此形成的宗经思潮是促使引文风气流行的外在能源;学术上求博学、重训诂以及"述而不作"、尊崇师法等风习是推动引文风气流行的直接动力;在文学层面,说理文的发展和说理技巧的日益成熟,是引发这一现象的又一诱因。武帝以来,引文风气愈演愈烈,主要体现在引文数量的激增和引文范围向儒家经典的集中。  相似文献   

12.
论跨世纪之际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文化的塑造吴文勤政治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①它要解决的是政治认同与政治参与问题。那么政治参与文化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一个民族流行的对政治参与的态度、信仰和感情。政治参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视角分析Hip-Hop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流行现象。本文认为Hip-Hop的本土化是它流行的前提,与青少年心理的契合是它流行的主要原因,文化工业的推动是它流行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4.
从“解构”之风在大学校园流行这一特定现象入手,分析原因。作者认为诉诸解构是年轻人在东西方思想碰撞的夹缝中寻求摆脱两难处境的一个途径。是他们成长的必由之路。教育工作者应该因势利导,帮助他们重构颠覆后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实施、而后来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在这个极简化的意义上,流行时尚就是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上的各种流行因素,像季风一样吹拂校园。流行的不一定是  相似文献   

16.
王森 《湖北社会科学》2022,(10):164-168
在网络交际中,网络语体不断涌现,并且几乎每一种网络语体都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得以流行。网络语体的产生,在于某种情绪的表达,而网络语体的流行,深受群体力量的影响,群体力量则源于集体心理的建立。青年为代表的网民群体借助网络语体可以在网络世界中更好地传情达意、完成交际,同时,网络语体的娱乐性可以帮助网民们缓解压力。但作为表达某种特定情绪的网络语体,它的流行,直接导致了大量“失语者”的出现,是一种缺乏语言创造力的表现。此外,网络语体开始渗入现实交际,与其他语体相互渗透,这会进一步扩大“娱乐至死”精神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权威。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发展是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决定性因素,经济越发达、社会越开放,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规模越大、程度越深、周期越短。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新生代”青少年的自身特点是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内生性因素。同时,研究表明,随着青少年年龄的日益增长,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流行文化的参与愿望就会降低,并逐渐趋向稳定和固化。其他因素是影响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选择性因素,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化速度越快,带动并形成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可能性越多,更新替代的速度越快,对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反作用也越大。  相似文献   

18.
欲望的平衡     
领导者在某一方面的欲望很强烈,往往要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水平;对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目标的强烈渴望,是领导者前进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构成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展现出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应当代代传承的精神宝藏。  相似文献   

20.
武小莉  武小庆 《前沿》2011,(3):147-149
2009年,中国的网络化进程又向前迈了一大步,网络流行语成为人们的生活风向标,网络媒体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被××"结构,如"被就业""被死亡"等。和传统的被动句不同,"被××"有特殊的语用功能,它的流行兴盛有其特定的社会认知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