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全国公墓建设经验交流会胜利闭幕了。会议交流的经验,是我国公墓界近年来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实践探索的成果,特别是武汉石门峰都市陵园“公墓变公园”的成功发展模式,更是我国殡葬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武汉市引进深圳特区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旧公墓改造的方法是科学的,其在造福人民的同时,给殡葬这一传统行业注入了一股改革的春风。会议倡导的“保护地球生态,共建绿色陵园”理念,把公墓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了起来,是陵园文化创新的领域,是城市文明进程的闪光点,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墓建设带有方向性的发展思路。各地公墓建设者结合当地实际,借鉴其他地方的宝贵经验,身体力行创建公墓建设绿色工程,势必会在“十五”期间为我国殡葬事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殡葬新风尚,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社会上关于“殡葬暴利”“垄断经营”的说法,中国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有关负责人回应称,殡葬行业具有公益性服务的特点,不具有充分市场化的特征。同时,由于殡葬行业的特殊性,它不同于普通服务业可以遍地开花,是自然垄断的行业。遏制暴利一要靠政府对殡葬服务和收费项目加强管理,二要靠消费者在选择服务项目时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3.
《广东民政》2010,(3):1-1
国家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12月13日发布,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殡葬改革的发展方向,即努力实现殡葬服务优质化、殡葬管理规范化、殡葬改革有序化、骨灰处理生态化、殡葬习俗文明化、殡葬设施现代化的“六化”目标。  相似文献   

4.
殡葬行业是涉及广大群众的公共事业,是为人提供终极服务的,死有所葬是民生的组成部分,因而殡葬行业具有公益事业的性质。上海殡葬行业只有进一步提高社会公益水平,才能更好地体现 “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夯实便民殡葬、诚信殡葬、阳光殡葬、绿色殡葬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韶关市的殡葬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殡葬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逐步适应社会需求,向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转变。“十一五”期间殡葬管理政、执法等管理机构与殡仪馆、公墓等服务经营实体基本实现了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各县(市、区)先后成立了殡葬执法队,各乡镇将殡葬执法纳入乡镇综合执法机构来履行职能,  相似文献   

6.
为改变殡葬服务机构的行业形象,提升殡葬服务水准,我们必须主动依靠政府、行业和社会的力量,以创新的精神逐步建立我国殡葬教育培训体系。一、我国殡葬教育培训的现实状况近年来,一些殡葬服务机构将殡葬理论研究提上日程。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殡葬的系列教材《殡葬学科丛书》在民政部  相似文献   

7.
《广东民政》2011,(4):35-35
近年来,中山市民政局通过完善殡葬配套设施、深化政务公开、实行“收支两条线”和用品招投标采购、加强内部管理等,着力为丧属提供低价格高质量的服务。完善殡葬服务设施配套,实现方便治丧。目前,中山城区主要的殡葬服务单位为殡仪馆和福荫园公墓管理处。  相似文献   

8.
殡葬业是为人生提供“终极服务”的行业,是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上海殡葬业要与上海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相适应,与上海的城市精神相适应,与上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就必须不断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9.
上海殡葬服务向信息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同样也给上海的殡葬服务事业注入了新的服务理念,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服务水平,满足社会需求,提高殡葬服务的科技含量,是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近年来探索进行的一项重点发展项目。 去年底,上海正式开通了首家为公众提供殡葬方面综合性服务的专业网站─—“上海殡葬网”(网址: fis.88547.com)。市民可以从网上了解有关的殡葬法规,查询上海殡仪馆、公墓等殡葬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这些单位可以提供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各种殡葬用品的款式及价格,网上信息…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有效推动党风作风建设,不断提升殡葬服务工作效能,兰州市殡仪馆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工作落实年”活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殡葬服务中心工作,提出“六讲”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政》2013,(10):F0002-F0002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民政局围绕服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大局,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把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与推进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型升级有机结合,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试行”政社互动”,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率先建立“民生自然灾害保险“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率先实施全民普惠殡葬服务和绿色殡葬政策:率先建立优抚对象补助、孤儿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率先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  相似文献   

12.
《广东民政》2010,(3):12-12
2009年12月,民政部先后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在全国殡葬系统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全国殡葬系统围绕“优质服务,阳光殡葬”主题,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为深化殡葬改革、推进深圳市殡葬事业科学发展,深圳市民政局于2月2日至5日以网上问政的形式向广大网民朋友征求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殡葬改革的前五年和后五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中国民政》2001,(3):17-18
“九五”回顾 “九五”期间,全国的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移风易俗、改造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殡葬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1997年6月,民政部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殡葬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殡葬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当时及以后一个时期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殡葬管理条例》,使我国殡葬管理法规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199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的意见》,使…  相似文献   

14.
有媒体称:2003年,殡葬业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榜单中,随后的几年,殡葬业继续占据着“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中的一个位置。近几年,每逢清明,各地殡葬业就屡遭舆论的“狂轰滥炸”——“垄断”、“暴利”、“混乱”……原本是公益事业的殡葬业被冠以各种恶名……  相似文献   

15.
龚丽平  楚汉 《广东民政》2009,(4):5-6,15
今年清明节前后,一些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或议论殡葬服务翻番收费,×ד市丧葬市场乱象不断”;“殡葬暴利”,在金融危机下,“殡葬行业却能成为一支奇葩,并广受大学毕业生乃至硕士博士们的追棒”;广州市基地均价三万元,“武汉墓地价格10年上涨5倍”,人们“活着买不起房,死了买不起墓”等等。霎时间似乎造成这样的舆论:现如今殡葬服务已经市场化,大城市墓地价高,殡服宰客;政府民政部门对这一市场疏于管理,以至乱象横生;普通老百姓惊叹“死不起”。  相似文献   

16.
田新朝  周雪媚 《前沿》2023,(1):128-136
殡葬设施具有公平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及外部性特征,而均等化是其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殡葬设施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殡葬服务供给与殡葬服务需求之间不平衡、殡葬行业体制机制不健全、殡葬设施供给不充分等问题。推动新时代殡葬设施均等化发展,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推进殡葬设施布局规划,提升殡葬设施运营效能,完善殡葬设施保障制度。为此,建议加快殡葬行业体制改革,完善殡葬行业管理体系,推进殡葬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殡葬低碳、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大操大办的“钱”味儿淡了,孝亲尊老的“情”味儿浓了,一个个群众反感的“旧习俗”被破除,一条条群众欢迎的“新规矩”被确立……作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之一,近年来,江苏省睢宁县立足当地实际,坚持把殡葬改革作为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构建高质量殡葬服务体系、加强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开展殡葬遗留问题整改、推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工作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18.
《广东民政》2011,(6):50-51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殡葬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强化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建设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深化我省殡葬改革,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殡葬需求,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殡葬权益,现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9.
桂林市政府确定殡葬服务行业为事业自收自支单位,其出发点主要是:一方面殡葬服务业是体现社会公益性和社会福利性的一项服务业,具有服务性、引导性、民族性和强制性,是一个特殊服务行业。同时,桂林市殡葬服务业的基本设施,绝大部分都是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投资建设的社会事业,带有浓厚的全民所有、行政管理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莒南县民政局三个方面打造“服务型”机关。一是规范管理,完善服务机制。强化管理措施,提升服务质量和为民办事的水平,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抓好低保、优抚安置、救灾救济、婚姻登记、基层政权、殡葬等服务建设。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意见箱等形式,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虚心接受各界意见,提升民政机关“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二是加强督查,提高队伍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