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吴瑞  李彬 《公安学刊》2009,(2):48-53
公安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公安工作和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中国先进公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对文化乃至中国公安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分层探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中国先进公安文化的层次与功能,并对公安亚文化这一特殊现象进行初步探讨,最终归纳出建设中国先进公安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趋势是中国文化向西方流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东方文化圈”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向西方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悠长,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处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之中,正是通过交流,经过冲突、消化、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只有在不断扩大的中外文化的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吴润平 《前沿》2013,(4):115-116
文章从中国传统体育的产生渊源、中国传统体育的分类以及传统体育蕴含的民族文化元素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在探讨其文化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袁聚录 《前沿》2009,(8):187-190
民主文化指人们的民主取向、民主行为和民主效能的总和。全球化对民主文化转型构成基本规定,并从总的趋势上作用于民主文化转型。全球化给中国民主文化转型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中国民主文化转型有赖于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化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助力中国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以文化为内核构建话语权内容,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提供路径线索。文化自信自强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能凝聚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的人民力量,夯实文化话语权建设的思想基础,展现中国文化话语独特的风貌形态。要聚焦文化自信自强的路径线索,建设强大的中国文化话语权,需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保障文化话语权建设方向、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推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等方面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邱曙东 《人民论坛》2023,(7):104-10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结而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书法文化传播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承载着文化、政治、宗教、传承、审美和教化等功能。中国书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推动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当前,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播需要积极推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案,重点克服一些行业不良现象,树立正确的行业发展导向。  相似文献   

7.
潘祥辉 《人民论坛》2023,(2):100-103
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语言词汇,处处可见土地的印记。“恋土情结”使中国人形成了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以及重视乡土情谊等民族心理和性格,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文化中“恋土情结”的传承和转化十分必要,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三才合一”的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当前文化问题的分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现实,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文化强国目标,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向必须清晰。文章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分析指出中国文化发展基本路向的三个维度: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二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三是外国文化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概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三个主要因素,三个方面协调发展,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先进文化联接经济和政治,共同组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六个基本特征,才能驾驭好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全面认识、把握“一个代表”思想统一性的基础上,增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正确总结党领导思想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用“三个代表”思想武  相似文献   

10.
李媛媛 《岭南学刊》2012,(2):125-128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开创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崭新局面,对中国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先进文化建设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之情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进步因素为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准备了文化前提;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亚玲 《前进》2006,(8):54-55
当中国近代社会封闭的大门被西方列强一炮轰开以后,西方文化就蜂拥而入,关心中国命运的人们开始了文化上的思索。中国文化的命运如何?它将如何发展?这是近百年文化论争的核心问题,直到如今,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空前广泛,许多海内外学者就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不一,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房广顺  祁玉伟 《长白学刊》2023,(1):140-146+2
近代以来,中国所开启的现代化历程实际上是一部中华文化的伟大发展史。中国文化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基本国情,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科学性、开放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文化现代化。当前,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陷入文化困境,文化扩张主义也困扰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现代化进程。充分认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对于坚持我国文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走好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通过物质文化把古代科技传到西方,许多重大发明开启了近代的文明。  相似文献   

1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支持与引导,这个观点通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检验,已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党的十五大首次高度概括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的科学命题,并将其与经济、政治并列,确立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之一。紧密结合现阶段的国情,准确领会、认真把握这一命题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准确理解“文化”内涵,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有…  相似文献   

15.
王福明 《春秋》2012,(1):41-43
中国传统文化自先秦以来,无论是本土的儒家、道家学说.还是东汉南印度传入中国的佛家文化。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均衡互补,源远流长。儒家、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理论体系.而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不断增强了中国的特色,形成了“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16.
“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范畴,凝结了祭祀制度、政治制度、典章制度、道德规范、社会规范等多重标准,它既在塑造中华民族礼仪之邦、民族性格上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也对中国的等级制度和“官本位”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总的说来,它可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杨龙波 《前沿》2012,(3):179-182
研究中国模式,一般从经济、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展开,在这三条研究路径中,最关键的是挖掘中国模式的文化内涵,使其能真正成为当代人类可以共享的发展经验。中国模式有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它是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中发展的;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模式提供内源性动力,又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模式提供当代发展所需的价值取向。这些因素正是中国模式成功所不可或缺的,也是中国发展道路最终对人类文明贡献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文化空前活跃的世纪,冲突与兼容既是世界文化舞台上演的主戏,也是我国国内文化发展演进的持续主题。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现象、文化问题保持深入观察、研究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通过观察剖析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探讨把握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对我国一定时期内的文化发展战略进行一些对策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冯丽娟  姜永志 《前沿》2013,(1):142-144
心理学的自然品性作为心理学的一种追求或品质,已经不能深入、完整和全面地揭示心理学,它只揭示了人类心理的一个有限的侧面,忽视了人类心灵自觉和主观体验的一面。因此,以自然品性为参照,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道路,同时也应该注重心理学的中国文化品性,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有价值的心理观,如心智观、管理观、心理卫生观、人格与思维、忍耐与和谐等问题,并对其进行中国文化框架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巫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巫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底层,不但以其原生或次生形态存在于中国少数民族中,而 目以其各种升华、变态形式保留在汉文化中,对中国社会数千年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着广泛的 影响。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对待民族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