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国学研究中有一本书很受公众的关注——《了凡四训》。这本书被研究者和读者认为是修身积善、种德立命、指引人励志上进并达到成功的思想宝典。新近面世的由资深媒体人马宇彤撰写的《跟着了凡学修身》,就是一本对《了凡四训》深入研究并具有独特建树和独特表达方式的好书。《了凡四训》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学者袁了凡教导儿子的文字,可以视为袁家的一  相似文献   

2.
天普集团董事长李先航和总经理程翠英,是“修德谷”的缔造者,同时也是“修德谷”的常客,学习、养生、修行、做义工……享受着《弟子规》《孝经》《了凡四训》等带来的精神食粮,同时程翠英现身说法鼓励并带动亲朋、员工、经销商及经销商的家人们来“修德谷”感受、学习。  相似文献   

3.
“舍得”一词,最早出自于佛经的《了凡四训》。在传人我国后,与中国传统的思想相互融合,随着时代的更迭,逐步演绎成为一种哲理。“舍得”在哲学范畴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佛家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  相似文献   

4.
《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是部队组训的基本遵循和依据。严格按《大纲》规定的内容组训施训.把时间训够、人员训满、内容训全,是确保训练质量、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基本途径。近年来,绝大多数单位能紧紧围绕胡主席的重要指示.始终将军事训练摆在中心位置.科学组织、严格施训,极大地推进了我军战斗力的跃升。  相似文献   

5.
“汉语词汇内的反义现象和同义现象相比 ,差不多同样普遍和丰富。”①语言实际中大量的反义词就是最有力的说明。何九盈、蒋绍愚二先生通过对先秦五部经典进行典型调查共得 2 1 6对反义词。② 反义词的数量虽然不少 ,“但是引起学者们的观察研究比较晚 ,也比较少。”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已经注意到了利用反义词的否定形式来训释词义④,但遗憾的是许慎并没有对反义词作深入的研究 ,理论的探讨就更谈不上了。此后 ,从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引出“反训”现象到宋、元、明、清这段时间 ,虽然也涉及反义词 ,如“凡大小、长短、是非、美恶之类 …  相似文献   

6.
“高薪养廉说”不应一概否定──兼与胡训珉先生商榷复旦大学闵明在《探索与争鸣》第8期,读到胡训报先生的《高薪养廉非良策》一文,但笔者认为“高薪养廉”有其合理之处。在整饬政风、廉政建设的过程中,“高薪养廉说”不是一个新思路。大约10年前就有人在全国政协会...  相似文献   

7.
作为“典谟训诰之文”的《尚书》,其实是“殷商时代的政治文件的汇编”,但因其艺术成就而成了中国散文的开端。《尚书》的影响颇大,它不仅启示了先秦散文,而且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护身符。  相似文献   

8.
《弟子规》原名叫做《训蒙文》,是清代儒生李毓秀所作。这位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是山西绛州人。根据《新绛县志》的记载,李毓秀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一共活了八十三岁。在中了秀才以后,李毓秀没有考取更高的功名,他创办了私塾“敦复斋”,毕生致力于教育讲学,被人们尊称为李夫子。根据儒家传统的精华思想,本着启蒙养正、通俗简洁的想法,李毓秀参考《童蒙须知》《三字经》等相关文本,结合自己的任教经验编写了《训蒙文》。  相似文献   

9.
黄向民  陈晖 《公安教育》2005,(12):23-24
随着2001年《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的颁布实施,特别是2004年5月中旬大练兵活动开展以来,教育训练作为公安机关队伍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建立规范、有效和长期的教育训练制度也日益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南昌铁路公安局党委审时度势,推出了“培训准入制”,不仅为公安局的教育训练长效机制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也有力推动了当前大练兵活动两个基础载体——集中训练和岗位练兵的科学发展。何谓“培训准入制”?简单地说,就是凡公安局组织的培训,参训人员训前必须通过规定的考试科目方可参…  相似文献   

10.
在整理萧老遗稿的过程中,一篇《“祖国之恋”放歌》是他写好后未曾示人的原作。看着那最普通、粗糙并有些泛黄的七页白纸上熟悉的笔迹,和铿锵作响的真情诗句,一股热流,在我的胸中涌动。  说到萧军,凡年纪稍长些的人,不知道他“大名”的大概不多。在中国的“文坛”,他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了——他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器重他,光给他写的信就有五十几封;还亲自为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作“序”,适时地将这部“于‘心的征服’有碍”的小说介绍到国际;鲁迅先生以《三月的租界》为题的一篇檄文,痛斥了“狄克”之流对这部作品的…  相似文献   

11.
孙有祖 《今日海南》2008,(11):46-46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宝典。有道云:古人“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今人“半篇《论语》可以护一生”。  相似文献   

12.
秦伯未先生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是一位近现代德高望重的儒医大家。先生一生致力中医教学、临床、著述,晚年正值十年动乱,颇为坎坷艰难,颇有司马迁“意有所郁结,发愤著书”之风范。先生1901生于上海市浦东,1970年卒于北京。其字之济,号廉斋,出身儒医世家。他的祖父笛樵,名乃歌,毕生研究诗辞古文,余事攻医,著有《读内经图纪》、《玉瓶花馆丛书》、《俞曲园医学笔记》等。他的父亲锡祺,伯父锡田,均精医通儒。秦先生出此门庭,耳濡目染,幼年即好读经书,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  相似文献   

13.
《福建乡土》2010,(2):F0002-F0002
林培松,笔名霏松,福州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民盟书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高级美术师。2003年荣获韩国文化艺术研究会“艺术成就奖”奖章。已出版《林培松山水画集》、《林培松山水画精品专辑》、《中国书画百杰林培松作品选》、《学画宝典——松树》等多部画集。  相似文献   

14.
《白虎通义》是《释名》之前较系统地运用声训的著作,它由先秦正文训诂中零星的声训发展到大规模集中地使用声训。《白虎通义》以声训释词265个,被释字与所用声训字在语音上的关系主要有八种情况,其中韵部、声调皆相同的所占比例相对最高,可以看出作者在运用声训训释时释字与被训释字主要是以韵部、声调的相同为条件的。通过对比《白虎通义》声训条例在两汉音系与先秦音系的韵部上的不同之处,可以发现作者是以先秦语音为标准而声训的。  相似文献   

15.
谢从荣 《福建乡土》2012,(2):2-F0002
艺术简介:1944年生,原福建教育出版社美术主编、编审。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美协颁发的一等奖、二等奖,已出版《中国实力派画家十杰·谢从荣》、《谢从荣中国画作品集》、《学画宝典·墨竹》等,并有多集《岂止斋艺丛》刊行。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东方画院常务副院长、福州林则徐画院副院长。  相似文献   

16.
信息动态     
刘文典与古籍校勘1917年,先生经陈独秀介绍进入北大教书.那时北大人才太多了,尤其是国学方面,辜鸿铭在北大,刘师培、黄侃都在北大,都是些了不起的人.所以,先生就决定要下苦功搞出点成果,认认真真地校好一部书.经过比较,他选定先秦诸子作为校勘的主攻方向,而且一出手就是比较难弄的《淮南子》,所以叔雅先生真正搞起古籍校勘是从《淮南子》开始的.他就找傅增湘先生帮助搞《淮南子》,为什么找傅增湘先生呢?这里有一个缘故,叔雅先生念书有个特点,就是很讲究版本,这是受刘师培、章太炎先生治学的影响."只要刘叔雅教授看的书都是好版本,不是好版本他不看."钱穆先生如是说.事实如此,即使在生活很困难的情况下,只要发现好版本的书,哪怕借钱,他都要买到手中.我看过他手中收藏的方苞的手稿,有4个夹子,就是通过傅增湘先生介绍花了200块大洋买的.傅增湘先生是著名的藏书家,也是版本学家.藏书很多,而且版本也好.先生说:"没有傅先生不行,因为好多版本找不到."傅先生借书给他看,并且把《淮南子》的好多种版本都找来了,《永乐大典》原本都给他看过.还有像王念孙的手稿他也看过.所以他对傅先生很感激,说傅先生是他的版本学老师.他还爱抄笔记,搞校勘更是亲力亲为,抄了很多东西,像《文选》、《太平御览》、《治要》、《道藏》等书中凡引及《淮南子》原文或许(许慎)、高(高诱)旧注者,一字一句,都一一抄录.有人说先生是道家,其实不然,他是杂家.先生博览群书,而融会贯通应用于治学.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词语札记李景泉暇日就王季思先生校注本《西厢记》及王季思等四位先生《元杂剧选注》本(以下简称《选注》),注:涉及词语之未详或未尽确切者,随手札存。兹略记几则,以内蒙清水河县方言印证之,以就教于方家同仁。一了诗云:一了他一贫如洗,专与人家挑土筑墙,...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15,(6)
《道德经》又称《五千言》,仅五千余言,文简义丰,博大精深,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这是中国的伟大先哲贡献给人类文明社会的一部智慧宝典。《道德经》所囊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各个领域都具有指导意义并具有契合时代的管理智慧。从管理的角度解读《道德经》中的思想,其对企业管理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去年11月9日,香港著名作家、《明报》创办人查良镛(金庸)先生偕夫人林乐恰、儿子查传倜来到阔别了半个世纪的故乡浙江嘉兴市访问。在四天时间里,他们游览南、北湖,观赏钱塘江潮,投资办企业,忙个不停,获得了乡亲们的赞誉。东山再起金庸先生于1993年3月退休。他辞去《明报》董事局主席,将艰辛经营32年的《明报》出售给于品海为首的智才集团。尔后,他却依依不舍这心爱的“江山”,准备东山再起。去年72岁的金庸老当益壮,一次在杭州香格里拉酒店对记者说:“人生总是无常的,生命也不知道哪一天结束,任何事情是没有永远的。”金庸先…  相似文献   

20.
张我军 《台声》2013,(2):95-99
2012年,为纪念台湾文学家张我军先生110周年诞辰,北京台海出版社增订出版《张我军全集》。在增订编辑过程中,张我军先生长子张光正先生(何标)收到台湾文学研究学者秦贤次先生,发来的两篇张我军佚文。一篇是1949年7月刊登在台湾《台旅月刊》的散文《关西镇上看采茶》;另一篇是1928年9月发表在北京《新晨报》文艺副刊的小说《老北京》。遗憾的是,这两篇佚文发来时,新版《张我军全集》己付印,而未能收入。现将这两篇佚文分别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