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8 毫秒
1.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的理论论断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历史逻辑和理论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进行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更塑造着人们共同的价值情感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南涧“跳菜”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文化也是产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在传统保护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中带领各族群众走向“共富”与“共识”。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依托和归宿,反映了一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所传承下来的特有的传统、习惯、精神、心理、情感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李书群 《湖湘论坛》2008,21(4):96-97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精神家园。繁荣中华文化,必须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不同文化的母亲节形象代表都有不同的文化个性,流淌着自己民族文化的血液,承载着自己民族的民族精神。当中华儿女吮吸母亲节的文化乳汁时,这位母亲代表却是洋妈妈。这样的事不宜再继续下去。我们要维系中华文化血脉、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自己的中华母亲节。这不是“跟着洋人走”,恰恰相反,是为了维护中华文化主体性。这是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这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统一战线》2013,(8):31-31
“文化强国”在于“文以明道”。本文论述了在“文以明道”上,注重中华文化与统战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的统一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大体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主要内容也包括统战文化,可以说统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一个部分、一个点。为凝聚统一战线智慧力量,加强对统战文化的创新探索,提升统战文化的时代内涵,推动文化统战工作向纵深发展,研究和探讨中华文化与统战文化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力量     
苟子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华民族是吐界上唯一文化没有间断过的民族,上下五千年传承至今,显示出了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力量。文化可以强大一个民族,文化可以强大一个国家,文化同样也可以成就一个人……  相似文献   

7.
李道湘 《台声》2000,(11):7-9
“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理论的正确。从其政治层面而言,它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意志,反映了香港、澳门人的回归愿望;从其文化层面而言,它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渴望、对统一的追求,表现了“和而不同”、容纳百川的气概,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一国两制”与中华民族追求统一的永恒信念 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到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它顺应了全体中国人的和平统一的愿望和要求,也说明了它符合和适应香港、澳门的实际,同时也适应和符合国际社会和平发展潮流。而从其更…  相似文献   

8.
台湾文化内涵丰富,与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相近相通,根部在祖国大陆,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祖同宗,中华文化是中国和平统一的精神基础,相同的民族文化是连结海峡两岸中国人情感的纽带。弘扬中华文化,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增进同胞之间的感情,减少敌对意识,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努力,应该成为海峡两岸同胞的共识。两岸应该采取各种形式增进文化交流,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刘清 《前沿》2012,(4):138-139
日据时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实施的“皇民化运动”,台湾同胞则以顽强、坚韧的民族认同,河洛——华夏情结与之相抵抗,这个斗争汇入了中华民族抗战的滚滚洪流,体现了台湾同胞不畏强,誓死捍卫和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风貌和河洛——华夏之根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以湘西旅游为研究对象,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个维度研究旅游对“五个认同”的民族地区实践,揭示旅游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湘西旅游构建起民族交往桥梁,互动互赏,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认同;湘西旅游提供民族交流互动空间,实现治理主体多样化,经济互动和语言互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为文化认同奠定基础;湘西旅游带动民族地区文化输出,借助服饰和旅游演艺扩大民族文化影响范围,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华优秀文化,实质既是“文以明道”的结晶和经典:也是对“文以明道”的创新与发展。中华文化的精神之本、之基、之根,就是“文以明道”,以此安邦、治国、建国、兴国、强国。“文以明道”是华夏几千年文明社会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导思想,也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铸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核心理念,由此阐发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双为”“双百”等方针,共同指向了超越“古今中西文化论争”的中华民族新文化创造实践。从“今用”与“出新”两个维度分析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对新文化发展的作用,将有助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我国文化事业推向深入,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悠久绵长的中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的力量,始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也是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实现和平发展的宝贵财富。作为中华文化四大源流之一的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14.
权俊 《传承》2014,(11):148-149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但到了近代,中华文化受到外来文明和文化的冲击,又由于在一些领域自身不注重传承,而呈现出流失、断层等现象。文化产品作为文化发展、传承的媒介,对文化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用好文化产品,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主席孙淑义在政协全体大会上提到,山东正在济宁新建“中华文化标志城”,他建议,要加快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据山东省之前发布的消息,该项目计划修建的面积达300平方公里,将至少需要投资300亿人民币。此一动议立刻遭到了115名委员的联名炮轰,众人疑惑的是,这会不会是一项打着“文化”的幌子为地方谋求利益的行为呢?  相似文献   

16.
《仁学》与中华文化重建朱汉民,吴凡明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既久的中国国门,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与此同时,东渐之西风亦汹涌而来,冲撞着积淀已久的中华文化。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文化批判与文化重建,遂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以来,中共中央全面吹响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号角,我国还要不要把西方文化“请进来”值得深思。详细梳理中国共产党91年来对“要不要向西方学习”、“怎么样向西方学习”和“向西方学习什么”等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书写了一部不断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和观念文化的“三部曲”。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深刻反思和合理借鉴我们党把西方文化“请进来”的原则、立足点、方针、方式和难点等,对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精华与糟粕的颠倒司马孺中国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科学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个重要条件。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或曰怎样对待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这既是。个认识...  相似文献   

19.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存在的根基,也是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文化认同是连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纽带与桥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仅维系着国家的和平与统一,而且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整个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因此,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成为新形势下海外统一战线工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统一战线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富于创新性,在新形势下完成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根本任务,必须开展文化统战工作。何谓文化统战?我们以为,文化统战就是以中华文化为载体,以“和而不同”为基本理念,处理好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社会各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