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前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制度创新的基本取向主要有市场取向的制度创新、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创新与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制度创新等。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创新措施,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汉忠  朱进 《长江论坛》2007,(5):69-71,95
城市公共事业存在着多种经营制度模式。从经营主体上可以划分为政府垄断经营的单一模式、政府和私人部门合作经营的二维模式以及政府、私人部门和民间组织共同经营的多元模式。相比较而言,三种模式中多元模式是最有效的模式。但是,现有的制度安排存在的种种缺陷,阻碍了多元模式的有效运作,需要依据多元模式有效运作的制度需求进行制度创新,最为关键的是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私人部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民间组织的身份;政府职能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快速增长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了2006年的43.9%。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5.5%、第二产业增加值的64%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6%都来自城市。2006年中国共有建制城市661个,城市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1.7%。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城市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4.
我国环境治理制度创新的基本取向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市场化和治理主体多元化是我国环境治理制度创新的两个主要取向。市场化创新是在建立环境资源的产权制度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达到环境治理之目的。市场化并不是环境治理制度创新的唯一选择。环境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实质在于建立新的制度形态,使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形成更节约交易成本和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相形之下,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创新取向更值得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5.
环境问题、环境治理和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政治之间存在关联。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选择有其政治上的动因,也需要考虑政治因素。这之中所蕴涵的逻辑关系就是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选择的政治逻辑。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向度上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选择的政治逻辑主要表现为提升中国城市政府环境政策能力、环境监管能力、环境正义维护能力和环境制度创新能力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城市环境治理过程中采取了各种措施和手段,包括环境行政措施、环境经济措施、环境立法措施、环境技术措施和环境教育措施。这些城市环境治理的经验留给人们诸多启示,值得中国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当前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单一追究致污企业的民事和行政责任不能遏制这一问题。行政机关负有监管职责,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成为环境污染的催化剂。有权利必有救济,有责任必有担当。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构建环境治理责任清单制度,在严格落实行政、司法路径的同时融入公众参与,唯此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行政监管等问题,更加充分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推动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北京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提高了北京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系统总结和归纳北京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内在逻辑,对于我们理解和进一步发挥现有优势,从更高水平上推动北京经济社会新一轮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构建一个北京城市建设制度创新的分析框架,深入探究北京城市建设制度创新的独特形态和发生机制,挖掘北京城市建设中具有一般性、普遍性和可扩展性的制度创新经验,并将北京城市发展的制度创新纳入到公共管理的理论框架,探讨北京城市建设制度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未来城市管理变革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城市环境治理模式主要包括政府直控型环境治理模式、市场化治理模式与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等几大类。发达国家在治理过程中,先后采取了环境行政、环境经济、环境立法、环境技术与环境教育等措施(或手段),有效地控制了主要污染的肆意蔓延,从根本上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李娟  赵峥 《桂海论丛》2011,27(4):117-1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治理理念日益明确,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增强,环境治理法制不断完善,环境治理机构不断健全。但中国在环境治理能力、治理机制、治理法律、治理手段等方面仍然面临着挑战。需要借鉴国外经验,从环境立法执法、市场工具运用、发展绿色经济、提升治理科技水平和扩大公众参与等方面加强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成员的分化成为不争之实。目前,考量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主要基于经济利益分化。虽然分化过程显失公平,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方面却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在阶级阶层关系中,干群关系、新老阶层关系值得关注。因此,需要倚重以党和政府为主导形成的合力,着力解决收入分配等问题,破解干群矛盾,促进阶级阶层关系的和谐,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相辅相成的现代化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新旧体制的交替和对外开放加大的背景下,经济结构、社会阶层、伦理观念道德准则的巨大变化,都在促使社会文化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对我国公民个体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动摇其原有的信仰,使其深刻地体验到了信仰缺失带来的困惑与迷茫,导致民众的自律力和判断力削弱,道德准绳和善恶标准模糊不清,加剧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影响了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本文通过对公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分析,提出重构对策,期望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中,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将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利用2007年中国统计科技年鉴的数据构建因子分析评价模型,分别对全国30个不同省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然后,再次构建因子分析,进一步对比各地区制度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数情况,从而获得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制度效率的基本评价,并构建出制度效率指数得分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得分的线性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环境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国环境状况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与各地放松环境管制有关,因此很多人主张国家环保总局应该对各地的环境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以加强对地方环境执法的监督。然而,垂直管理可能是一剂过于简单的药方,由于受地理距离、各地区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以及污染类型的转变等因素影响,垂直管理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地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冲动,促进地方环境执法状况的改善值得仔细分析。同时,垂直管理与世界各国环境行政执法上的分权趋势也不相符合。事实上,专门的执法监察机构一样可以强化上级环境行政机关对地方环境执法的监控,实施起来也比较简便和可行。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转型期化解社会冲突的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宁 《探索与争鸣》2007,3(3):32-34
转型期发生社会冲突,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的内在联系。努力使冲突的运行不脱离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使冲突的本身合理化、健全化和人道化,才能不破坏社会整合和大多数人的幸福,使社会和谐,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6.
公共管理理论浪潮的兴起推动着公共管理的创新,构建我国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是必需的选择。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第三部门的兴起和公民民主化诉求的高涨是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构建的动力;"板凳式"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是推动我国今后公共管理创新的理想模式;从体制、利益、理念三个层面来寻求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构建的策略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萍 《前沿》2010,(14):105-108
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是我国经济成功转型和创造社会和谐安定局面的重要保障。本文以经济转型为背景,分析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及其成因,从而提出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对策的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才中介组织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茂松  周婷 《湖湘论坛》2007,20(3):66-68
人才中介属于社会中介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产物.目前,知识和技术变革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主导力量,人才构成了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才中介组织对人才开发和配置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北民族地区正经历着急剧的社会转型,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呈现出形态多元的发展态势。多元文化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关系到西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面对复杂多样的文化形态,我们要立足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现实,正确对待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构建,建设先进的、符合西北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求、满足西北民族地区人民需要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对一般制度变迁与创新方式进行分类,对制度变迁方式组合模式与制度变迁任务及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变迁与创新的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