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势宏伟、波澜壮阔的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它的胜利,对后来进行的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但是,在辽沈战役前和战役发展过程中,作为东北局、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主要领导人的林彪,却对率领部队南下北宁线作战,尤其是对攻克锦州作战曾几度产生犹豫和动摇,险些失去大决战战机.1948年,全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都出现了更有利于我党我军而不利于国民党军的重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同志于2月7日在给林彪等东北  相似文献   

2.
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同国民党在军事上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这次战役,其参战兵力之多、战场规模之大.人民支前之踊跃、取得胜利之辉煌,都是空前的.它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篇章.辽沈战役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攻克锦州,造成关门打狗的有利态势,是取得整个战役胜利的关键一仗.1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要求东北野战军首先南下北宁路作战,攻克锦州、山海关各点,封闭东北大门,尔后将东北国民党军就地歼灭.9月10日,东北野战军领导根据毛泽东提出的作战方针,确定了南下北宁路作战的具体部署:以第三、第四、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一等6个纵队和炮兵纵队主力及第二兵团指挥的热河3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1个炮兵旅,分别围歼义县和北宁线锦州至唐山段各孤立据点之敌,相机攻取锦州、锦西、山海关各点,切断东北国民党军与关内的联系;以第一、第二、第十等3个纵队于沈阳以西地区,以第五、第六等2个纵队于沈阳以北地区,共同对付由沈阳出援或一旦由长春突围之敌;以第一兵团指挥6  相似文献   

3.
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东北野战军按预定计划,千里奔袭北宁线,在锦州至昌黎段发起攻势,拉开了辽沈决战的序幕。解放绥中连接华北和东北的交通命脉北宁线是东北国民党军的输血管、生命线。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确定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后,把战役的第一步放在了切断北宁线上。9月12日,冀察热辽独立第四、第八师分别包围了绥中、  相似文献   

4.
半个世纪前在东北大地进行的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主战场在锦州,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辽沈战役的序幕揭自昌黎.众所周知,辽沈战役开始的时间是1948年9月12日.当时,根据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东北野战军必须集中主力于北宁线作战,而在北宁线歼灭敌军主力部队,必须先行切断北宁线,切断关里和关外敌人之间的联系通道;而切断北宁线的最佳地点是在夹于山海关与唐山之间的形胜之地——昌黎.昌黎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地当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交接地带的要冲,位于昌黎城北的碣石山群峰如一道天然屏障横遮要道,与古榆关一起形成极难逾越的雄关险隘.自明朝政府将古榆关移至今山海关重建后,这里的军事地位依然显得非常重要.明末,清军曾派兵攻打昌黎,因昌黎久攻不破,山海关才得以保存.为此,顾炎武在清初考察山海关、昌黎一带时,在《咏昌黎》一诗中叹道:“列郡谁能比,雄关赖此存!” 到本世纪初叶,京奉铁路(国民党统治时期改称“北宁铁路”)修通以后,昌黎又成为山海关内的第一个重要车站,军事重地的位置有增无减.第一次和第二次直奉战争,这里都成了双方交兵的战场.在解放战争时期,靠近  相似文献   

5.
李炳侯 《党史纵横》2014,(10):39-40
正在东北中长铁路沿线德惠以北哈尔滨以南,其间有座古城叫双城堡,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11月,中共领导的东北人民自治军辽东支队进驻这里,使之成为中共"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最早进驻的北满地区南部县城。1946年初,南满地区国共两党为争夺东北,在北宁线展开激烈战斗;而在北满哈尔滨,敌我斗争也异常尖锐复杂。3月9日,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李兆麟将军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暗杀。4月1日,中共满洲省委在双城堡东南郊双城中学,为李兆麟将军举行隆重的追悼会。会上展出了李兆麟将军的血衣;追忆了李兆麟将  相似文献   

6.
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的接收,是在其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之一。在接收的过程中,由于国民党的各级机关和人员惊人的掠夺和腐败行为,把对沦陷区的接收变成了“劫收”,从而成为国民党政权走向衰败的转折点。一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了大捞一把,国民党内的各派系,展开了对受降权的激烈争  相似文献   

7.
<正>1948年初,全面内战爆发已一年半,晋察冀野战军主要在冀中地区作战。虽然取得许多胜利,战绩却不突出,也较少成建制地歼灭国民党军。中共中央军委对此甚为焦急,要求学习刘伯承邓小平野战军、陈毅粟裕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集团、林彪罗荣桓东北野战军,实行宽大机动作战,取得更大的胜利。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晋察冀野战军发起平绥铁路东段战役,向察南、绥东、晋北方向进攻。尽管晋北应县战役打成消耗战,但整个平绥铁路东段战役目标基本达到了。更重要的意义是,该战役打破陈旧作战思想,极大地锻炼部队,堪称宽大机动作战的习作。  相似文献   

8.
正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主力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举行全国性的反攻。毛泽东指出,到国民党区域作战取胜的关键,第一是在善于捕捉战机,勇敢坚决,多打胜仗;第二是在坚决执行争取群众的政策,使广大群众获得利益,站在我军方面。只要这两点做到了,我们就胜利了。  相似文献   

9.
吕春 《世纪桥》2010,(14):53-55
<正>从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伟大决策,为进一步巩固胜利成果、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3月23日凌晨,  相似文献   

10.
辽沈战役自始至终是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亲自领导和指挥下进行的.中央军委、东北局、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和全体指战员,忠实地贯彻执行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作战方针及一系列军事原则.这是辽沈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辽沈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一)毛泽东的战略决战思想,是辽沈战役胜利的保证.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时,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变化.虽然在数量上国民党军仍优于我军,装备也精良,但是,国民党军已处于单纯防御、被动挨打的不利地位,军心动摇,指挥混乱.而我军则处于主动进攻的有利地位,土气高昂,指挥自如,可以进行广泛机动,选择敌人的薄弱部分进行围歼.根据全国战局的这种态势,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及时决定我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而且选定东北战场作为决战的初战场.  相似文献   

11.
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追击阶段后,十兵团奉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进军福建。这是我军对防守在福建境内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等重要城市及其沿海岛屿的国民党军,进行攻击作战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井取得辉煌胜利,在我军作战史上写下光辉篇章。48年来,十兵团福建军区  相似文献   

12.
刘鹏 《党史文汇》2012,(7):40-43
"三浦"(即南京市所属的江浦、浦镇、浦口)战役是渡江战役的前奏和重要组成部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阶级力量的对比.国民党"军事、政治、财政、外交皆濒于绝境"①,尤其是军队主力丧失殆尽,能用于机动作战的146万军队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和漫长战线上,已无法在战略上构成有效防御.与国民党统治集团江河日下的形势相反,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蒸蒸日上.  相似文献   

13.
福建的抗日战争和全国一样有两个战场:一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所开辟的敌后战场;一是以国民党的正规军所承担的正面战场。这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击着侵闽的日军,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要全面了解福建的抗日战争,必须对我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和福建国民党当局对日的态度和作战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解放战争后期的三大战役结束,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以后的军事活动,主要是解放江南广大地区。面对迅速扩大的解放区和新解放的城市,后方机关还要迅速做好整合工作,以巩固既得战果,更好地配合前线作战。其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尽快接管和改造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官营和私营报纸,使之立即结束对反动舆论的传播,尽快成为人民政权的喉舌。一、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组织出版的几份新报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这是震惊中外的大事。中共中央对接收北平的工作十分重视,早在双方谈判期间就已做好准备,一方面组建北平市…  相似文献   

15.
大山 《党史文汇》2023,(1):39-42
<正>1948年3月上旬,西北野战军在陕西省宜川取得歼灭国民党军1个整编军部、2个整编师的胜利。国民党胡宗南为确保西安,急调驻守陇海铁路潼关至洛阳段的第五兵团主力西援,洛阳仅留青年军第二〇六师驻守,洛阳以西、潼关以东200余千米铁路沿线只有非正规军守备,为解放洛阳创造了机会。一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为配合西北野战军作战,并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休整,  相似文献   

16.
关于渡江作战任务、时间、部署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第二野战军及第四野战军一部举行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大中城市,这是一次关系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解决国民党军队残余势力,解放全中国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这次作战的成功,促使国民党军全线崩溃,实施战略退却,我军则实施战略追击。决定这次战役胜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我军经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已歼国民党军主力,在力量对比上我占绝对优势之外,科学的战略决策,从实际出发,把握军事与政治、敌与我等各方面情况,正确地确定渡江作战的任务、时间、部署,则是取得胜利的重要的甚至是决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福建党史月刊》2012,(17):44-46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1933年6月13日,中共苏区中央局转发了中共临时中央的《对今后作战计划之指示》,要求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中央苏区北部的抚河、赣江之间积极活动,破坏国民党军“围剿”中央苏区的作战计划;另一部分组成东方军人闽作战,打击驻福建的国民党军。  相似文献   

18.
辽沈战役时,罗荣桓(见题照左1)作为东北百万大军的政治委员,整个战役的胜利,不能不与他的一言一行息息相关.他在党中央和东北局的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作战方针,在政治工作、作战指挥、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上党收复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以"受降""接收"为名调动军队向中共抗日根据地大肆推进。但是,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发动的进攻,在上党地区遭到严重打击。上党战役的胜利,给进犯抗日根据地的国民党军以迎头痛击,不仅巩固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后方,而且加强了中共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1936年7月,美国记者斯诺在宋庆龄先生和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冒险越过国民党的军事封锁线,来到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所在地陕北保安县城.在陕甘宁的4个月中,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同斯诺(见照)进行了一系列谈话,在谈论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事务这个问题时,谈及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如何对待外国资本的投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