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关于殖民地时期柬埔寨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其特点,朱昌利同志在其《柬埔寨独立前土地制度的演变》一文中,曾作了精辟的论述。本文只是想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近来接触到的一些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对这个问题,即殖民地时期柬埔寨那种以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再作一点补充性的论述。一在柬埔寨历史上,以租佃关系为特征的那种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法国殖民统治政策和殖民地经济形势的产物,在法国人入侵以前,柬埔寨尚不存在这种地主土地所有制。  相似文献   

2.
俄国农民问题由来已久,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不归土地使用者所有。俄国的土地随着军事扩张而逐渐扩大,并历史地形成了村社土地所有制、僧俗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国家土地所有制。俄国土地所有制反映了社会政治关系,并形成了统治与服从的特点。随着俄国的西方化,这种关系逐步加强,并引发社会对抗。解决俄国农民问题不在于自上而下确立个人土地所有制,而是让农民安居乐业。农民安居乐业必须从思想和法律上确立劳动的崇高地位开始,壮大社会力量,改变社会关系,进而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3.
一、缅甸悉档及其史料价值 封建时代的缅甸,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土地所有制是农业中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它的性质和特点不仅能反映农业生产中各种经济关系的一般性质,而且必然影响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面貌,决定封建国家组织形式的某些特点。因此,研究缅甸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分析其特点,是我们全面认识缅甸封建社会的基础和关键。研究缅甸封建土地所有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必须占有相当数量的缅甸本国历史资料,否则,就不可能作出具体的、符合实际的分析,而只能流于一般化的空谈泛论,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1986,(4)
土地制度是农村社会经济制度最重要的部份,它的形式如何,对农村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在缅甸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尤其如此。缅甸独立以后,政府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对独立以前的土地制度作了重大的改变。是什么原因促使独立后的缅甸政府进行这种土地改革?这种土地改革的具体过程、内容及性质如何?土地改革以后土地制度的状况又如何?这些都是深入了解缅甸独立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和缅甸独特的社会发展道路及其特点所必须弄清的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请曼加汉村的一位农民领袖谈谈他对村社土改及其影响的看法时,他说,“如果没有日本人占领时期,我们可能仍然是奴隶。”他认为,如果没有由于日本人入侵而形成的权力真空,依附于大地主的分成佃农将永远不可能成功地对国家施加压力,改变土地租佃状况,更不必说成为土地所有者。“在1942年这个混乱的时期,我们能够组织起来进行斗争,我们不再害怕地主了,而他们却害怕我们。”尽管战后该地区的历史显示,地主又重新获得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1993,(3)
土地问题是指作为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由于特定的所有制形式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即大量土地集中于为数很少的大土地所有者中,广大少地或无地的农村劳动者只能以佃农或农业工人的身份在这些土地上劳动,这种关系导致了农村社会分配不公,农村失业人口相对增多,进而不断引发农村“骚乱”和爆发政治危机,同时也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20世纪初以前中缅之间贸易及人员往来的过程,认为双方交往虽发端于汉代,但直至元代时,才有华侨定居于缅甸。到了明代,华侨社会开始在华侨人口较为集中的上缅甸的部分地区形成和出现。清代是华侨大规模移居缅甸时期,既有陆路迁移也有海路迁移,随着华侨大量移居缅甸,一些能够聚合缅甸华侨的纽带,如地缘组织、血缘组织和业缘组织纷纷成立,华侨社会则在缅甸较多地区形成。  相似文献   

8.
菲律宾水稻平原的村民再也不是主要从事农田耕种了。由于少地或无地的家庭数目日益增多,他们便依赖于农村雇佣职业与非农工作。这些情况归因于人口增长、土地碎散,以及当地经济的日益商品化。伴随着这些变化而来的是,由土地占有不均和农村商人崛起(他们形成了与原有地主权贵并驾齐驱的新的有势力阶层)所导致的农村家庭进一步分化。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获得独立的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大都面临着严重的农村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妥善解决,各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将是一句空话。农村问题涉及各个方面,其中重要的是进行土地改革,改变农村传统社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为此目的,各国政府都制订了不同的政策,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和平方式进行土地改革,印度就是一个例证。一、土改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农村严重形势迫使印度统治者加紧推行土地改革。从五十年代初开始的这一改革有多方面的目的。首先,缓和业已紧张的地主和农民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立法适当满足农民的某些要求;其次,改革田赋征收制度,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经济建设计划积累资金;第三,废除包税制,让新型地主取得土地所有权,成为农村的支持者;最后,通过土改促使地  相似文献   

10.
俄国在1861年改革后半个世纪的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主经济落后于农民经济发展水平。地主经济的特点是资本主义与半封建关系交织在一起。地主经济在农业生产总规模中所占比重较低,且不断缩小;绝大多数土地集中于少数地主手中,地主向农民出租土地;过高的租金与地租成为农民的主要负担,严重阻碍了农民经济的发展。在整个资本主义时期,农民经济是俄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形式;在资本主义农业进化过程中,地主经济压迫了农民经济的发展,正如列宁所论:地主经济在经济上是起反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前言迄今为止,东南亚的种稻地区至少可以说有着两种地主和佃农的关系。一种是基于大地主制度下的地主和佃农的阶级差别所建立的保护人和受保护人的关系;另一种是以血缘和地缘为中心的小规模地主和佃农之间的比较互惠的关系。马来西亚的租佃关系可以说是后者的一个例子。在这种互助的关系下,佃耕契约不仅是取决于土地这种生产要素的经济契约,而且是一种取决于农村社会结构的富有通融性的租佃关系。  相似文献   

12.
1988年以来,随着缅甸新军人政权上台,大部分少数民族武装基本实现停火,新的市场经济导向政策的实施,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商业精英开始形成。精英集团是在特殊时期形成的政治资源与商业资源的结合体,反映了缅甸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在各个经济领域的垄断排挤了中小民营企业的空间,对缅甸现代化进程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蒲甘时期的缅甸宗教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蒲甘王朝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蒲甘时期宗教的发展,不仅确定了缅甸封建社会宗教发展的基本面目,而且也很大程度上确定了缅甸封建社会文化、艺术和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不了解蒲甘时期缅甸宗教的发展及其特点,就难以认识缅甸封建社会的宗教和文化,甚至难以认识缅甸封建社会的基本面貌。蒲甘时期的缅甸宗教研究,是个很大的课题。本文仅从三个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缅甸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建立过孟人、骠人、掸人、缅人的国家或政权。从1044年到1885年,是缅甸的封建社会时期,经历了蒲甘王朝、实阶、邦牙、阿瓦王朝、东吁王朝、贡榜王朝等几个封建王朝的更迭,逐渐形成了与其历史发展相适应的独特的行政制度。本文通过对缅甸各封建王朝行政机构的组成、行政建制的变化、行政决策与运作以及官僚体制等的宏观考察,试探求与把握缅甸封建社会行政制度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脉络。一、蒲甘王朝和分裂时期行政制度的形成缅甸封建社会的行政制度,开创于蒲甘王朝时期,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形成了…  相似文献   

15.
缅甸封建社会政权与教权(上座部佛教)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缅甸是佛教国家 ,佛教在缅甸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缅甸封建社会(1044~1885年)是佛教传入缅甸 ,发展壮大并与缅甸世俗王权逐渐融合的时期。封建时代的缅甸同中世纪的西欧一样 ,政权与教权的关系也有一个消长变化过程。政、教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关系 ,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缅甸封建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一、佛教的传入及其对缅甸政治的影响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 ,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分裂为上座(悉罗婆多)和大众(摩诃僧祗)两派。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至公元前一世纪中叶 ,又分裂为十八部派(一说二十部派)。…  相似文献   

16.
《和平与发展》2021,(3):93-114
本文通过梳理冷战后缅甸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和领导人战略偏好来分析缅甸对华政策。丹瑞执政时期中美在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竞争较弱,缅甸卷入大国竞争的风险较小,但缅甸将安全威胁置于首要地位,强调反抗外部干涉、维护政权独立,形成进攻型战略偏好,缅甸因而采取对华合作战略,试图借此平衡美国威胁。登盛执政时期,中美在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缅甸卷入大国竞争的风险和利用大国竞争获益的机会增大,但缅甸将经济利益置于突出地位,安全威胁感知急剧下降,形成调和型战略偏好,因此缅甸既通过对华合作获取利益,又通过改善缅美关系降低对华依赖。民盟执政时期,缅甸面临的美国压力增大、对华合作机会增多,延续调和型战略偏好的缅甸领导人通过强化对华合作削弱美国威胁,同时开展多元化外交平衡中国影响力。军方再度执政后,缅甸面临的美国压力急剧上升,持调和型战略偏好的缅甸领导人将更加靠近中国以抵御美国压力。  相似文献   

17.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越南历史上主要的土地占有制度,是研究越南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旨在探讨越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等问题,以就正于学术界前辈。 一、越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和确立 越南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在交趾地区属于中国郡县,直接受中原封建制影响的历史条件下,从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阶段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何平 《东南亚》2006,(2):59-64
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这在学术界已经没有争议。但是,缅族的先民是什么时候迁到今天缅甸这片土地上并最后形成今天我们见到的缅族的?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致的意见。本文打算在所掌握的资料的基础上,对缅族先民的迁徒与现代缅族的形成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缅族既然是从古代的氐羌族群中分化出来的,而据中国史书记载,氐羌族群早期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中国西北地区或青藏高原一带,那他们的先民一定是后来才迁徒到今天缅甸这片土地上的。那么,缅人是在什么时候进入今天缅甸这片土地的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人们的看法还不一致。英国…  相似文献   

19.
一、殖民地緬甸农民失去土地和地主所有地的集中。殖民地的統計掩盖了緬甸农民失去土地的真正原因,也縮減了农民分化的速度和数量。殖民地緬甸的土地占有統計的重大的方法上的和事实上的毛病只能縮減,而下能完全掩蔽半封建地主和高利貸者(他們是英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和社会支柱)剝夺农民土地的巨大規模。表一的资料表明,在1976-1940年这一时期,緬甸耕地的增加越来越迟緩,可是相反地,屬于「非农戶」卽地主、高利貸者、商人、磨坊主人等的上地面积却大大地增加了。  相似文献   

20.
1988年以来的缅甸:发展、稳定和开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8年夏秋之交缅甸发生的政治动荡 ,曾经震惊了世界。由于 196 2年起长达 2 6年的封闭 ,世人对缅甸所知甚少 ,对那场长达几个月的动荡也众说纷纭。在我看来 ,有一点是肯定的 ,那就是 1988年夏秋之交是当代缅甸发展的一个分界线 ,从此缅甸告别了“缅甸式社会主义” ,开始了新的发展 ,尽管在这一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当代缅甸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什么是当代缅甸社会的主要特点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就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而言 ,缅甸还处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传统社会色彩相当浓厚的发展阶段。 1999年缅甸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