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越南海洋强国战略的要旨所在,是坚持所谓“捍卫海洋海岛领土主权”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有机统一.南海地区是越南海洋强国建设的最关键区域,南海争端的未来走势则是其战略实施中的最重点关切.适应海洋强国战略需要的越南南海政策已经不再单纯以强硬对抗作为首选方案,而是更多强调多措并举的应对思路,目的是维持争议现状、巩固既得利益、约束和牵绊中国的行动.这种政策变化不仅会使该地区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也会给中国的南海维权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难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印尼的渔业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与印尼在渔业领域的合作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合作前景.印尼作为世界最大的岛屿国家,拥有极为丰富的渔业资源,但本国渔业资源开发能力不足.中国与印尼之间正式的渔业合作始于2001年,两国签署了<渔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和<双边安排>等协议,在渔业资源开发、渔业技术和知识产权、渔业关联产业、渔业基础设施和渔业工程、渔业环境监测和保护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当然,两国在渔业合作过程中也发生如"福远渔132"扣押事件,但中国与印尼双方本着真诚友好、以大局为重的态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不愉快事件.中国印尼两国领导人均充分肯定了两国在渔业方面的良好合作,并强调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合作,特别是在水产养殖、合作捕捞、水产品加工和储藏、海洋渔业资源保护、禁止非法捕鱼等方面的合作,中国印尼两国渔业合作仍然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和前景.  相似文献   

3.
南海问题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左右中越关系发展的关键变量。在南海和平稳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背景下,海上民兵是越南部署在非法占领岛礁和主张管辖海域的前沿机动力量,既从事渔业劳动获取经济效益,又执行官方海上行动指令,以图在复杂的南海局势斗争中夺取主动权。随着南海复杂局势的演变,越南积极支持西方关于中国在南海实施所谓“灰色地带”战略的炒作,加快本国海上民兵力量建设,以强化在南海攫取非法利益。新形势下越南加快海上民兵力量建设,既有追求现实经济利益的目的,也有抓紧时机维护所谓“南海主权”的深层动因,呈现出重视程度提升、专业化建设增强、军事色彩更趋浓厚等特点,对中国维护南海权益构成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4.
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省渔业主管厅(局),中国渔业协会:2014年12月18日,中日第十五次渔业联合委员会(以下简称“渔委会”)就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期间执行《中日渔业协定》(以下简称《协定》)的下列内容达成共识,即《中日渔业协定暂定措施水域资源管理措施》《强化对单船有囊灯光围网(虎网)等渔船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李孝天 《当代亚太》2023,(4):94-130+167-168
在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新时期,上合组织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开创了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上合模式”。明确这种模式的核心特征、发掘该模式生成的内在动力,对整体把握上合组织的新发展、推动该组织行稳致远有所裨益。文章通过结合地区主义及其他相关理论构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上合组织的新发展已成为全球地区主义实践的一个典型案例,开创了地区主义的“上合模式”。“上合模式”的核心特征有三:践行“反霸权、制度化”的“国家主义”理念;遵循“大国引领、中小国平等决定”的“开放外溢”路径;拓展“以中亚为核心区、周边为重要延伸”的“跨地区合作”定位。“上合模式”在理念践行、路径遵循和地区定位方面均表现出超越“欧盟模式”“东盟模式”“北约模式”的新特征。“理念践行”培育集体认同、“中俄引领”构筑新型伙伴关系网络、“对外开放”强化地区代表性,这些蕴含着“上合模式”生成的内在动力,同时也隐含着上合组织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6.
2014年,新加坡政府在大选前推出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加大社会发展支出,为大选积极备战;经济方面,受外部经济放缓影响,新加坡国内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同比增长2.9%,政府推出措施推动产业转型,鼓励本土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外交方面,新加坡依旧表现活跃,继续加强区域内及与中美合作关系,同时拓展、深化与其他大国/地区的多边合作。  相似文献   

7.
革新时期的越南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6月,越共“七大”通过了一个《到2000年越南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战略》的文件,它展示了越南迈向二十一世纪的蓝图。越南的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思,是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为二十一世纪的腾飞奠定基础。1995年11月...  相似文献   

8.
李泽 《东南亚研究》2022,(3):92-113
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仍处于阶段性摇摆状态。在“印太”地区的四个次区域中,东南亚地区存在最大的战略竞争空间,其中越南是影响中美战略竞争轨迹的重要支点国家。中美战略竞争带来的结构压力,使得越南面临严峻的战略选择难题。在分析越南等亚太中小国家的战略选择时,现有研究的不足是,过于关注中美等大国对小国的影响,忽视了小国的施动性及其面临的复杂的国内、国际因素。结合战略三角理论和小国国际关系理论,文章提出了评估小国在大国之间维持战略平衡的空间的分析框架。需要评估的因素是,大国战略竞争引起的结构压力、大国对小国的影响力对比、小国的国内政治因素及其可资利用的国际支持和援助。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影响越南战略选择的这四种作用力较为平衡,越中美尚不具备由“浪漫三角”转向“婚姻三角”的现实条件。为把握中美战略竞争的发展动态,需要对重要的支点国家面临的多维作用力进行全景式扫描。  相似文献   

9.
印尼对于在印尼海域非法捕鱼的外国渔船实施"沉船"政策已有多年,近年来被炸沉的船舶数量越来越多。印尼"沉船"政策涉及渔业、渔民、渔业执法、非法捕鱼等方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印尼的"沉船"政策是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政策。作为一个海洋国家,渔业是印尼的立国之本,但是,印尼的渔业发展水平并不高,渔民是最贫穷的群体之一。由于国内资金短缺,渔业管理与执法能力不足,非法和没有受到管制的捕捞活动普遍存在,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下,印尼政府通过高调实施"沉船"政策来显示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决心。在这种背景下,虽然"沉船"政策遭到外界的众多批评,并且对佐科政府建设"全球海洋支点"战略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可以预见,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考虑,佐科在总统的第二任期内,仍将继续实施"沉船"政策。  相似文献   

10.
越南的投资环境与中国企业在越投资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越南是近几年来国际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也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的地,越南安全的投资环境,良好的自然条件,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加上政府对投资所持的欢迎态度,使越南成为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理想投资地,近年来越南的对外投资呈现一个高速增长的状态.作为越南的重要邻国,中国与越南在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消费心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这为中越之间开展经贸活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目前中国在越南的投资还处在投资金额少、项目整体水平低的起步阶段,越南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投资机遇.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及其一系列影响使得南海周边部分国家的海岸线倒退,岛礁面临被淹没的威胁,这将会使沿海国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海域的范围改变。南海海域已存在海洋权益矛盾和海权争端,加之气候变化这一变量因素,局势将会更为复杂与严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建立共同发展战略的新举措,在这一新形势下,我国应加强与南海周边国家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逐步实现共赢。本文将阐述气候变化对南海海域及周边国家的影响,梳理该区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进程,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马科斯政府时期,由于菲律宾基督教教会活跃的“入世”表现,加之马科斯政权实施军管法引起人权状况恶化,以及政府对基督教人员、财产等权益的侵犯,菲律宾政府与基督教组织的关系经历了从合作到对抗的变化。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待菲律宾基督教组织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忽视到逐步重视,从观望到接触、援助、施加影响,而菲律宾基督教组织也希望借助美国政府向马科斯政府施压,推动结束军管并恢复正常的政治局面。美国政府力促菲律宾基督教组织恪守“政教分离”和“非暴力手段”的原则,关注并默许基督教组织与反对派势力合作,最终菲律宾在1986年通过“人民力量革命”实现了政权和平过渡。  相似文献   

13.
In 2014, at the request of the Brazilian government and under the sponsorship of PAHO, the Cuban government sent 11,400 doctors to work in underserved area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programme, Mais Médico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rogramme is explored, as well as what it illustrates about south‐south cooperation as a whole.  相似文献   

14.
以史为鉴、创新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对古今丝绸之路进行地缘政治比较分析,是完成此课题的创新之举。古今丝绸之路在地缘政治客观情势中存在着机遇、国力、政策、精神、外部环境等可比较因素;在地缘政治主观能动反应上,存在着目的、动机、态度和方式上的可比较关系;在地缘政治效果上,存在着个人行为效果、地缘政治效果、全球化、民族精神、信息和地缘文化交流效果等。  相似文献   

15.
越南实行经济革新与开放已有20多年,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与起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与其他东南亚国家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越南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国家,越南拥有的后发优势与制度优势,是很多东南亚国家所不具备的.笔者预测,在本世纪中期以前,越南完全有可能崛起成为东南亚的一颗经济增长新星.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71年—2014年间日本对中南半岛四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简称CLMV)的官方发展援助(ODA)与双边贸易的面板数据,以贸易引力模型为工具,实证分析了日本对四国的官方发展援助(ODA)和双边贸易增长的联动关系,探讨了日本对中南半岛区域内相关国家官方发展援助所产生的贸易效应。结果表明:日本对CLMV的官方发展援助(ODA)与双边贸易流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其对外援助的确具有积极的贸易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7.
革新后越南越中边境民族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革新开放以后,越南党和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其民族政策尤其是北部边境地区的民族政策大力进行调整,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的边境民族政策,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中越边境地区有9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再加上中国一方边境地区客观上存在着的许多现实问题,使得越南所推行的特殊优惠的边境民族政策对中国一方的边境民族地区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不利于我国西南边境民族地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reviews three recent books on labour politics in Vietnam and China: Angie Tran’s Ties That Bind: Cultural Identity, Class and Law in Vietnam’s Labor Resistance; Jeffrey Becker’s Social Ties, Resources and Migrant Labor Conten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Peasants to Protesters, and Eli Friedman’s Insurgency Trap: Labor Politics in Post-Socialist China. These three books capture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labour unrest and labour institutions in Vietnam and China, which are accounted for by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resistance 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Their main contribution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s that they draw out the new dynamics and new venues within the state that can both enable and constrain labour resistance and struggle in these countries. However, this article also argues that these works have not adequately theorised the nature of change within the state and the role of the law in labour resistance. It therefore suggests that bringing in the law to socio-political institutions is essential to a research agenda that explores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labour politics in Vietnam and China as transitional economies.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Beginning in the mid 1990s, public criticis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government in Vietnam spread to the point that by 2014 it had become a prominent feature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scene.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critics who want to replace, nonviolently, the present regime with a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Drawing primarily on the writings and actions of Vietnamese critics themselve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y differ over how to displace the current system. Some regime critics think th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hip itself can and should lead the way; others form organizations to openly and directly challenge the regime; still others urge remaking the current system by actively engaging it; and some favor expanding civil society in order to democratize the nation. Underlying the four approaches ar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what democratization entails and how it relates to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how the degeneration of state socialist regimes and the transition to market-Leninist political economies in China and Vietnam have shape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governing welfare and its stratification effects. Engaging recent theoretical literature one welfare regimes, the article explores how the evolution of specific combination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s in China and Vietnam has affected th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welfare and stratification. The common assumption that welfare regimes reflect the structured interests of domina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ctors and thus serve to reproduce that regime is found to invite an excessively static perspective. Instead this essay argues that welfare regimes and stratifi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Vietnam require an appreciation of their properties under state-socialism and how specific paths of extrication affected their degeneration and subsequent development under a new form of political economy. The essay also probes the significance of observed differences in China and Vietnam’s political structure in light of suggestions that Vietnam’s more pluralistic political system has made its welfare regime more redistributive than China’s.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suggests China’s wealth obvi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such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