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钟龙彪  王俊 《美国研究》2007,21(4):128-135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中国的崛起令世人瞩目。美国作为冷战后的唯一的超级大国,出于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的本能忧虑,无疑最为关注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对国际秩序将带来的各种可能影响。正如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WilliamPerry)所言,“其他问题也占据了美国的新闻。但正在崛起的中国对美国提出了最大的长期性的挑战。”①为应对这一挑战,美国学者对中国的崛起的研究兴趣持续不减,成果层出不穷。其中,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在克林顿政府中曾任负责中国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所长的谢淑丽(Susa…  相似文献   

2.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和战略抉择。中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化潮流相结合,在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得益于有利的外部环境,而有利的外部环境是中国通过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争取到的。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顺利实现了自身的发展目标,使国家由富向强,使人民过上了富足生活,也使世界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实践证明,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正确的选择。未来中国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也将根据党的二十大部署,进一步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引领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2014年7月访问韩国,以及中韩建立成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标志着双方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关系发展现在处于一种非常有利的时机与地区环境中,要确保这种关系成为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领导人、学界、舆论界需要有一种超越朝鲜半岛的远见与远景,把动力、机遇转化为互利与可持续的合作进程。这种努力包括:在务实认识朝鲜无核化问题面临的困境基础上,寻找协调解决问题的中短期现实目标;积极协调与合理平衡中美韩、中日韩两组三边关系;严峻面对日本右倾化对东北亚地区秩序产生的战略危害,并共同采取应对措施;以战略性、客观性的胆识抓住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的倡议,推动中韩在地区框架内的全方位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4.
刘伟,著名经济学家,1957年1月生于河南商丘,祖籍山东蒙阴。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领域包括:中国经济改革问题,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企业产权制度的演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演进,制度经济学中的转轨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中的...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中国和东盟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本文引入了身份政治的分析视角,以中国的国家身份变迁为思考的出发点,来具体分析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文章指出中国在冷战期间和冷战后的身份变迁及其与东盟关系发生的相应变化,然后分析身份变迁与对外关系演变的内在逻辑机制,认为国家在对外互动中形成了新的观念体系结构,而这种新的体系结构又重新建构了国家的身份.所以,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要注意分析国家的身份,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国家的行为.文章最后指出了身份政治在进一步学理化过程中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田德文 《欧洲研究》2016,(4):131-144,8
本文按照中欧"四大伙伴关系"框架梳理了十八大以来中欧关系的新发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通过民族国家一体化实现繁荣与安全的"欧洲梦"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指出"中国梦"和"欧洲梦"在和平与发展目标上具有共同性,而这种"梦的融合"正是中欧关系未来按照"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吴建民,1939年出生于重庆。现任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原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原院长。历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以及荷兰、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大使等多个职务。吴建民大使趼.拥有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9.
10.
庄国土教授在其新著<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中,分别对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与台湾当局的侨务政策分阶段进行了评析,总结其经验教训,是非得失,为我国今后的侨务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为此书这部分内容的书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日本和东盟是决定东亚一体化发展前景的三种主要力量;它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未来东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本文试图运用国际政治理论中传统的战略三角关系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日本-东盟三角关系的四种可能结构,从而展望在不同的结构下东亚一体化可能出现的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