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影响缅甸民主化进程的主要政治势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晨阳  陈茵 《当代亚太》2006,42(4):19-26
军人及其所控制的政治势力、民盟及其支持者、少数民族武装和政党在目前缅甸的社会结构中呈三足鼎立之势,但军人占绝对优势,而且后两者不具备取代军人主导缅甸政局的能力。外部势力对缅甸民主化进程的影响很大,但在对缅政策方面,中国、印度、东盟不会采取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完全一致的行动。因此,相当长时间内,军人将继续直接执政或在幕后主导缅甸政局。  相似文献   

2.
张添 《东南亚研究》2020,(1):33-68,155,156
缅甸进入后军人时代后,国内呈现由军人集团和文官政府组成的"双头政治"权力格局,这种格局是前军人集团政治设计的结果,对现在缅甸的外交政策有很大影响。在外交政策的制定、落实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过程中,"双头政治"的博弈因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而变得更加复杂,体现为军人、文官政府和少数民族的"三方博弈"。在缅北民族和解进程中,各方政治力量的博弈使得缅甸陷入既需要外部帮助斡旋而又让外部难以有效参与的困境。在中资大项目问题上,这些博弈导致缅甸对华政策出现"依赖"与"反依赖"纠葛,而中缅关系无法有效推进的局面。在若开罗兴亚人问题上,各方博弈更使缅甸陷入国际道义、政治与法律围攻的窘境。究其根本,缅甸仍停留在"求稳定"与"求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国内长期存在的政治认同分歧与族群割裂,使其在后军人时代可能进入另一个"乱局"。军人势力仍然强大、文官政权软弱、少数民族各自进行不同程度的国际动员,各方"自助"而"不得助"的客观形势,使得民盟政府初期良好的外交环境日益恶劣。因国内政治而不断引发外交危机,缅甸孜孜以求的独立自主、中立主义和韧性外交受到极大影响,缅甸的复兴梦与发展梦未有穷期。  相似文献   

3.
陈宇 《当代亚太》2021,(2):109-156
自现代国家建立之后,缅甸便致力于走议会制民主政治道路,但其发展却屡遭挫折.纵观缅甸跌宕起伏的政治发展进程,其命运始终与军人集团紧密关联,军政关系是直接决定缅甸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军政关系既是塑造缅甸政治结果的核心机制,也是理解其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密钥.在1988年"缅甸之春"之后,军人集团开启了"渐进性脱离"模式的政治民主化转型,军人集团全面领导、设计和构建了"有纪律的民主"这种具有缅甸特色的政治体制.事实上,缅甸"有纪律的民主"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西方式民主政体,而是一种兼具威权统治方式与民主政治规则的"混合政体".军人集团构建"有纪律的民主"这种特殊"混合政体"的根本目的是要继续维持自身对国家的领导,其缘起、形成及建构与缅甸的军政关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有纪律的民主"也是缅甸探索走具有本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结果.文章通过结合军政关系来理解缅甸在1988年后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机制,这将丰富对于军政关系、"混合政体"及军人政权转型等方面的研究,也有益于认知当代后发国家自主探索走具有本国特色发展道路的特殊规律和前沿动态.  相似文献   

4.
缅甸在2010—2011年间发生了政治转型,接替军人执政的吴登盛政府在初期较大幅度地调整了对华政策,但是这种调整是有限度的,缅甸并没有完全倒向西方国家,而是继续和中国保持较为密切的政治接触。实证分析说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是影响吴登盛政府对外政策的关键因素,政权的合法性、基于地缘政治的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导致2011—2016年间中缅关系经历波动期、回摆期和稳定期的根本原因。这三方面因素也是后来民盟政府处理对华关系时的主要考量。  相似文献   

5.
缅甸全国民主联盟在选举获胜以后,把缅甸的政治发展作为自己的优先日程:放弃自身坚持的修宪立场,实现政府权力的平稳交接,组建由各族群和各党派力量参加的联合政府,对议员进行素质和能力培训;努力突破既有的限制,艰难推进困扰缅甸多年的民族和解与和平进程;提出十多项经济政策,努力促进公共资源在各领域的公平分配;依法处置中缅关系中的棘手问题和突发危机,这些举措都有利于缅甸的政治发展。但由于受到2008年宪法的限制,民盟政府在推进缅甸政治发展方面也十分艰难,而且由于军队的一意孤行,缅甸的政治局势还呈现某种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军人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人政权,这是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据统计:目前世界有53个军人执政的国家。一般来说,军人执政国家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如下几个共同规律:1)政治纲领和主张变化无常;2)长期政局不稳和政治、社会动乱;3)政权更替的主要方式是军事政变。但是缅甸的奈温人政权却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首先,奈温政权长期奉行缅甸式社会主义,且一直旗帜不倒;其次,缅甸政局自1962年奈  相似文献   

7.
缅甸军人上台执政,标志着缅甸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缅甸局势如何发展?(一) 高压下的“平稳”政局。 缅甸1988年8月8日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导致这场运动爆发的原因在于26年来奈温政府的高压统治。缅甸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和缅政府  相似文献   

8.
2016年缅甸民盟政府在短时间内确立了昂山素季在党内第一权威和国务资政的政治地位,组建了精简、团结、廉洁、高效、亲民的新政府,推动"21世纪彬龙大会"的召开,在国家治理上取得一定成效。然而,民盟政府与军方围绕以国家强制力为实质内容而展开的博弈、罗兴亚人问题的国际化和若开族群冲突引起的内外风波削弱了民盟政府国家治理能力的建设。民盟政府后续执政仍需在统领、濡化、再分配以及吸纳和整合等国家治理能力上实现突破和进步。  相似文献   

9.
政治发展理论观照下的缅甸2009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政治发展的角度对2009年缅甸发生的主要政治事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本文认为,2009年缅甸军政府对果敢地区武装的强制收编为未来政府权力的规范运行扫清了一个主要障碍;军政府与昂山素季及其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之间关系的缓和则为缅甸人民带来了福音.二者都有利于缅甸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从2007年以来,缅甸社会政治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新媒体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在2007年"藏红花"革命和2008年纳吉斯风灾中,缅甸人民利用互联网、移动电话等新媒体技术向世界传递了政府镇压和掩盖的真相。缅甸军人政府也明显感到了新媒体技术对其统治的压力,因此在2010年缅甸大选之前,严格控制国内的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出现虽然没有导致缅甸社会权力结构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但是新媒体技术打破了原来军政府对信息的封锁,逐渐促进了缅甸的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缅甸的殖民历史使国家安全成为缅甸独立后外交政策中最重要的因素,也使得军方长期掌握缅甸外交政策的决定权。对军方而言,外交的核心目的在于保证缅甸主权独立完整,因而军方赞同并坚守吴努确立的中立、不结盟的外交原则。缅甸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其内忧外患的战略环境,限制了其外交政策的腾挪空间。由于不同时期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缅甸中立外交原则的具体实践有所调适和妥协。1988—1992年短暂弃用中立政策、"一边倒"向中国后,缅甸一直在努力摆脱对中国的过度依赖,力争实现外交多元化。但是,缅甸长期经济发展落后,国家治理能力低下,当面临严重的外部冲击或内部危机时,往往只能依靠中国提供政治保护和经济支持,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外交的中立主义和多元化产生不利影响。民盟政府执政后缅甸的中立和多元化外交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12.
缅甸军政府的转型出于国内外压力。转型后的文官政府在政治体制上有民主化变革;在行政人事上实行文官主导、军人公务员并存的体制;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扩大了民族自治权;在宗教治理上延续了对佛教的控制;保留了军人的主导作用。缅甸文官政府政治前景不容乐观,但其对民主制度的规定与对合法性的追求,也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3.
2009年8月,美国参议员吉姆·韦布访缅无疑是美国调整对缅甸政策的重要信号.这一方面是因为缅甸经济发展令人刮目相看,另一方面,也是美国重返东南亚的需要.而缅甸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民主联合党的异军突起,也让美缅关系的关键结点--昂山素季及其领导的民盟重要性有所降低,缅甸政治民主化也由此有了希望.  相似文献   

14.
2015年的缅甸总统选举、2014年的缅甸人口普查和2014年缅甸首任东盟轮值主席为2014年缅甸政治发展的三个主题——修改宪法以削弱军人对权力的控制、赋予少数民族更多的权利、修改国籍法让更多多年居住缅甸的人享有基本的公民权——的展开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从目前的进展看,缅甸政治发展的前景并不让人乐观,甚至让人有些绝望。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缅甸政府与国内外精英的互动有力地推动了缅甸的政治发展。通过与政治反对派的互动,政府修改了政党登记法,赢得了政治反对派的初步信任,为更广范围分享政治权力扫清了障碍。通过与少数民族武装的互动,政府赢得了少数民族武装的信任,与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武装签订了和平协议,为更公平地在民族间分享资源创造了可能。通过与外国政要的互动,政府赢得了西方国家的信任,西方开始逐步解除对缅甸的制裁,为缅甸生产和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提供了条件。政府叫停密松电站建设可以看做是缅甸政府与国内外精英互动的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2011年缅甸的精英互动与政治发展表明:即使为结构所限,精英的认知和互动也可以推动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执政以来,缅甸民盟政府尽管倡导并积极推进“21世纪彬龙会议”,但目前取得的成效有限。缅甸持续近70年的族群冲突问题是多种因素不断累积造成的。整体而言,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根源性的历史一殖民因素,结构性的国家制度因素,不同时期累积起来并得以持续的族群政策,以及族群武装组织本身的一些因素。目前来看,缅甸尚未完全具备通过政治谈判来解决族群冲突问题并真正实现族群和解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族群冲突的有效规制,创造各种支持族群和解的条件,对于继续推进缅甸族群和解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钟小鑫 《东南亚研究》2023,(5):119-133+157
在传统缅甸华人社会中,“在商言商”、“远离政治”的诤言与理念成为其族群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准则。缅甸老一辈华人一直向后辈灌输参与政治的危险性,以及华人曾经卷入政治运动的惨痛记忆与深刻教训。这种角色定位与缅甸华人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然而,在近年来缅甸云谲波诡的政治变幻中,缅甸新生代华人表现出与其父辈完全不同的政治风貌与政治姿态。特别是在2021年缅甸军人再次接管国家政权的背景下,许多新生代华人纷纷涌向街头,积极表达民主诉求。新生代华人的身份认同也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探讨缅甸华人身份认同和政治参与的变迁,是理解缅甸华人社会以及缅甸政治发展趋势的重要维度,并为进一步探究缅甸民族国家建构中新生代华人的身份与角色提供了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8.
2015年缅甸议会选举中全国民主联盟的大胜出乎专家学者们的意料,这是因为专家学者们太注重理性分析,对选举政治感性的一面估计不足。民盟虽然大胜,掌控缅甸新政府组建的主导权,但依然面临一系列的政治变数。即便如此,依据昂山素季目前表达的相关立场和观点,缅甸新政府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将稳定向好。  相似文献   

19.
2021年缅甸局势变化的一个直接导火索是,缅甸的多数决选举制度容易造成“赢者通吃”式的一边倒胜利。在简单多数制下,1990年以来凡是有全国民主联盟参与的选举,皆以其大胜告终。选举制度具有“黏性”,一旦有政党稳定从中得利,选举制度改革通常难以推动。缅甸选举制度修改的条件为,缅甸军人及联邦巩固与发展党面对选举结果的“冲击”,利用政治优势造就“机会窗口”,且具备足够的政治发展知识来反思选举制度的设计。1990年选举至2008年新宪法颁布是第一个修改选举制度的机会窗口期,2010年缅甸重启选举至2015年选举是第二个机会窗口期。但是,缅甸军人及巩发党没有得到充分的国际知识输入,选举制度未能在正常的机会窗口期内被改变。2021年的新局势可以视为“创造”了非常规的机会窗口,选举制度预计将被改为比例代表制。缅甸的案例说明,在政治发展知识匮乏的条件下,即使是自利的决策者也未必能够“理性设计”出于己有利的制度。同时,知识流动的不完整性是西方民主推广过程的副产品,政治发展的曲折性或许内生于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20.
缅甸目前正处于从军人执政向民选政府过渡时期。然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佛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暴力冲突却越来越严重。宗教冲突首先是在缅甸西部若开地区爆发,然后扩大到缅甸的其他地方。众所周知,缅甸是一个佛教为主的国家,穆斯林仅仅是少数。而且,一般认为,缅甸国内的穆斯林是东南亚地区最不激进的群体之一,而佛教教义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和平与非暴力。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缅甸佛教徒与穆斯林的暴力冲突?笔者认为英国殖民统治政策造成的佛教徒与穆斯林之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是缅甸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缅甸政治转型过程中日益高涨的佛教民族主义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