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临养老: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心态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对全国五大城市1005名准老年人的调查资料,以同龄非独生子女父母为参照对象,对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心态和认识进行描述分析.结果表明,两类父母对未来养老生活的担心程度基本相同;3/4都将生病照料和日常生活照料看作老年生活中的最大担忧.但是,独生子女父母对生病照料的担心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也更多地表现出对子女赡养自己所面临的客观困难的理解.两类父母都认为,为了孩子的前途,应该让他们去更好的地方,自己的养老将主要依靠自己解决.  相似文献   

2.
社会期望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本研究采用Crodall和Katkovsky编写的儿童社会期望量表对384名城乡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儿童的社会期望总体程度适度,低年级学生的社会期望得分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城市儿童显著高于农村儿童;男生高于女生;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社会期望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本研究采用Crodall和Katk-ovsky编写的儿童社会期望量表对384名城乡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儿童的社会期望总体程度适度,低年级学生的社会期望得分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城市儿童显著高于农村儿童;男生高于女生;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已进入老龄化,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也因此被提上日程.独生子女家庭不同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多层面协同努力,由于各个层面提供的资源和承担的角色不一样,他们在实践中的地位和功能也就不一样.  相似文献   

5.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对第二性征的态度是其自我概念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对城市青少年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青少年对性别的自我接纳程度及其影响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孩对自身性别的接纳程度高于女孩,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受父母(主要为同性父母)的影响更大;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对自身性别的接纳程度提高,同时家庭因素的影响力减弱,同辈群体和媒体的影响力增强。  相似文献   

6.
教育期望是关注教育领域性别平等的重要议题,但既有研究缺乏对欠发达地区女性教育期望和准备行为的深入研究和专门考察。通过对华东地区四所“县中”高三女生的实地调查考察其教育期望及与大学准备的匹配程度发现,基于主流的期望标准,女生的教育期望高于男生,但是在期望学校层次上,女生有明显劣势。在大学准备度上,除了关键认知能力维度,女生在其他维度上的表现也较为优秀。女生的教育期望与大学准备度存在“高期望—高准备”“中期望—低认知”“低期望—低准备”三种匹配类型。影响匹配类型的因素主要是城乡、复读、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学业参与等。上述结论对于探讨“县中”女生教育表现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对第二性征的态度是其自我概念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对城市青少年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青少年对性别的自我接纳程度及其影响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孩对自身性别的接纳程度高于女孩,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受父母(主要为同性父母)的影响更大;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对自身性别的接纳程度提高,同时家庭因素的影响力减弱,同辈群体和媒体的影响力增强。  相似文献   

8.
独生子女作为未来家庭和社会的主体,其社会化状况已经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在社会学互动论的视角下,独生子女早期社会化问题有其主要表现:家庭通过互动影响了独生子女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互动空间、父母之间的互动、互动方式及互动期望对独生子女早期社会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家庭应从这四个方面来改善独生子女早期的社会化状况。  相似文献   

9.
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480名警察院校大学生,对其施测幸福感指数量表,以探索警察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警察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型、年级、学历层次和父母婚姻关系等变量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公安专业学生的幸福感水平要显著高于非公安专业学生;大二年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大一的学生;专科学生的幸福感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政法体制改革生;父母婚姻关系融洽的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都要显著高于父母分居或离异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0.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期望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以某市三所小学部分学生为被试,就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期望的关系问题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在情感温暖、过分保护干涉、拒绝否认等维度上,子女对母亲教养方式的报告明显高于父母教养方式的报告得分,但在处罚严厉上得分低于父亲,且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拒绝否认等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儿童社会期望男女差异显著,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期望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11.
运用应对方式问卷对845名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面对应激,五年制高职学生能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地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进行反应;(2)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求助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选择求助应对方式;(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自责因子上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更多地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4)父母文化程度不同,学生的应对方式也会有所不同,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学生自责水平越低,越少选择退避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2.
运用应对方式问卷对845名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面对应激,五年制高职学生能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地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进行反应;(2)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求助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选择求助应对方式;(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自责因子上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更多地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4)父母文化程度不同,学生的应对方式也会有所不同,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学生自责水平越低,越少选择退避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一个独生子女家庭往往需要赡养包括双方父母在内的四位老人,即使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帮助老人度过晚年,也很难尽生活陪伴与精神慰藉的孝道.……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养老困境界定为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导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严重不足必须他人照料的情况。前人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情况主要开始于75—84岁年龄段。根据调查数据,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主体(80%左右)出生于1949—1958这10年正负1年的范围内。因此,在2023—2032年的下一个十年中,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主体的年龄范围将处于75—84岁之间。他们都将跨过“失能拐点”,进入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他人照料需求明显上升的时期。这是中国社会在下一个十年开始面临的一种现实。而目前高龄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分布情况,可以为探讨和分析未来进入高龄阶段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可能的居住方式选择及其所面临的养老困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独生子女群体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人格水平将决定着我国未来人口素质的高低,乃至综合国力的强弱,故对独生子女健康人格塑造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每个有独生子女家庭的幸福,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塑造独生子女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人格,既是独生子女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迈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应当承担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6.
没进名校更自信 杰克出生在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不算穷,也不富裕。父母结婚16年后才有了这个独生子。与其他父母关心独生子女不一样的是.他们更关注儿子的意志提升和树立信心。母亲教给杰克3门非常重要的功课:坦率的沟通,面对现实,并且主宰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全国12城市在职青年调查数据,研究青年的不同特征与其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表明,青年的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与其意愿生育数量间关系不大;青年的婚姻状况、收入、文化程度等因素则与之关系密切.已婚青年意愿生育数量显著高于未婚青年;高收入青年的意愿生育数量显著高于中低收入青年;青年文化程度与他们的意愿生育数量之间呈现出一种U形相关状态.  相似文献   

18.
由于养老保障制度安排的缺陷,伤残或死亡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无论是生活照料,还是在精神慰藉、养老保障都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针对现有城市伤残或死亡独生子女家庭救助制度和政策存在的相关问题,通过构建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家庭父母的公共养老服务体系,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多维度立体帮扶社会帮扶机制和精神慰藉机制,化解此类家庭潜在的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的“中国城市青年状况调查”数据,对城市青年夫妻陪伴哪方父母过除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在除夕夜陪伴丈夫的父母是当前城市青年夫妻的主流选择,夫妻的独生子女属性与相对资源拥有情况会影响除夕安排,当只有妻子是独生子女时,青年夫妻并不会更倾向于陪伴妻子的父母,但更有可能单独度过除夕或轮流陪伴两方父母;而妻子拥有房产或收入更高时才会大大提高陪伴妻子父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调查发现,小学生家庭教育对其校外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家庭教育方面:父母亲对小学生子女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同,子女所受到家庭束缚的程度也会不同;面对子女和工作,父母绝大部分奉行子女优先原则。第二,校外生活方面:小学生的校外生活还是以学习为主,娱乐时间相对较少。第三,家庭教育对其校外生活的影响方面:父母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类型有显著影响;父母期望不同,小学生的校外学习方式也会不同;母亲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