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用典型引路,做好民族工作,昭通地区民族宗教部门按照上级的要求,设立了11个民族工作试验示范点。通过一年的努力,各试验点已见初效,为指导全区的民族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昭通地区11个县(市),除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的绥江县外,其它10个县(市)和地区民族宗教部门都各设了一个民族工作试验示范点,这些试点中,有1个乡10个行政村,试点辖区内的总人口3872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7961人,少数民族占46.4%。在昭通重中之重的工作是扶贫攻坚,而攻坚的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和高寒特困山区的群众。从这个现实意义上说,昭通地区民族…  相似文献   

2.
从1997年初昭通地区永善县马楠山向思茅地区送去第一批异地开发扶贫人员起,昭通地区的异地开发扶贫工作拉开了帷幕。现全区永善、鲁甸、大关三县搞得风风火火,巧家县正在加紧行动,彝良、昭通两县市正积极准备。一场远距离、大规模的异地开发在本世纪末的两年内掀起了高潮。对异地开发扶贫这项工程,笔者前期直接接触启动工作,中期作过几次跟踪调查,最近,又借随昭通地委书记杨应楠率团赴思茅看望异地搬迁的群众之机,作了一些调查。异地开发初见成效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昭通地区异地开发人员被安置在思茅地区的思茅市和江城县。思茅市由开…  相似文献   

3.
昭通是云南省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贫困人口占全省总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有30余万已基本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就地脱贫无望,需要采取移民扶贫才能解决温饱问题。回顾昭通地区的扶贫工作,我们深感加速实施异地开发扶贫势在必行。首先,实施异地开发扶贫,让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尽快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需要。其次,实施异地扶贫,是基本失去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广大群众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在历史上,为了逃避战乱,躲避瘟疫,寻求富裕生活,有的不得不躲进高山峡谷。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虽…  相似文献   

4.
为了用典型引路,做好民族工作,威信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按照上级的要求,设立了双河苗族彝族乡茨竹坝村民族工作试验示范点。通过半年的努力,试验示范点工作已见初效,为指导全县民族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威信县是一个汉、苗、彝等十四个民族杂居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少数民族8162户,38412人,占总人口13.8%。在十一个乡(镇)中有十三个民族村八十二个纯民族社。茨竹坝民族村民族工作示范点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是一个典型的高寒特困民族村。目前,威信县重中之重的工作是扶贫攻坚.而攻坚的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和高富特困山区的…  相似文献   

5.
新家园 新生活——来自跨地州异地开发扶贫区的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萍  朝霞  贺薇 《今日民族》2003,(11):12-26
在我国摆脱贫困的伟大实践中,“异地开发扶贫”是卓有成效的扶贫措施之一。据云南省扶贫办介绍,作为全国4个国债异地搬迁试点省区之一,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本届政府内筹集25亿元资金,解决云南基本已丧失生存条件的50万特困农民重建家园的工作。从1996年10月开始实施至今年8月,云南累计已投入中央国债6.66亿,省级8.84亿元专项扶贫资金,在全省16个地州市的94个县实施了异地开发扶贫,已经安置特困人口达23.88万人。其中,县内转移安置15.78万人,跨地州转移安置2.3万人,劳务输出5.9万人。跨地州转移安置的这2.3万人,大部分集中在思茅地区的思茅市和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他们分别来自昭通市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中有1.4万是苗、傈僳、彝等少数民族群众,占跨地州转移人口的60%左右。从滇东北、滇西北到滇西南,从高山峡谷到热带河谷,在全新的环境里,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初秋时节,本刊记者分别到思茅、昭通寻访了几户移民,在收获的季节走近他们,体会他们面对恶劣生存环境的抗争,与他们共同分享着新家园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6.
近年 ,红河州把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个县6万特困群众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山区搬到易解决水、电、路及有后备资源的地方进行开发脱贫。据统计 ,至今全州已有3万特困群众通过异地开发解决了温饱问题 ,向“全州2000年内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迈进了一步。在异地开发扶贫工作中 ,州政府在总结元阳呼山开发扶贫取得成效经验的基础上 ,启动金平朱大伯、绿春李仙江、红河凹腰山三个地方作为转移安置开发区。实行移民搬迁与产业开发结合 ,产业基地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结合 ,采取统一规划 ,连片开发 ,分层经营的办法 ,妥善安…  相似文献   

7.
昭通地区民委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0年建立的机构。十五年来,在昭通地委、行署的领导下,我们凭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对山区各族人民的朴素感情,在大力宣传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推进民族散杂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维护民族散杂地区的团结和社会稳定等方面,不断探索、总结、创新,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做好团结的表率昭通地区有20多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440981人,占全区总人口10%,是全省民族杂散地区的一个缩影。昭通地区又是一个贫困地区,全省700万贫困人口有150万在昭通,而少数…  相似文献   

8.
昭通地委、行署从1990年起,设立民族地区发展基金,以帮助民族地区解决经济文化建设中的特殊困难。几年来,这笔基金在昭通民族地区起到了团结各族人民群众,稳定社会,促进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效果,受到民族群众的拥护,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肯定。昭通地区有23种少数民族,46万多人。除部分回族居住在坝区外,大部分居住在高寒地区。尤其是苗族,越高寒、越边远的地方,居住的越多。由于受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民族贫困地区面临与发达地区差距拉大的严重形势。自1990年设立“昭通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教育发展基金”,实行计划…  相似文献   

9.
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问题由来已久,但至今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将精准扶贫理念引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之中,分别形成了旅游精准扶贫、金融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精准扶贫三种实践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扶贫效果。通过比较,这三种模式在实施条件、主要路径、困难性和扶贫成效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得出几点启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时,需尊重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做好精准操作工作、完善各项扶贫工作机制、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才能真正发挥出精准扶贫的效果,更好解决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位于大理州东南部的弥渡县,境内居住着汉、彝、回、白、傈僳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有2.6万多人,占总人口的9.4%。全县山区占总面积的91.34%,有1个彝族乡和17个特困民族村公所,全部分散在高寒贫困山区。1991年弥渡县被省政府列为教育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之一。为此,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山区的民族教育和人才开发工作,把发展半寄宿制教育作为加强山区民族教育,培养人才,振兴山区经济的重点工作来抓。1988年全县对半寄宿制学校进行了校点布局调整。目前,17所省定半寄宿制高小,38个教学班,均已合理地分布在17个山区特困村公…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指导思想。研究表明,科学发展观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略的内在理论支撑,是指导连片特困地区有序高效发展的方法论,是检验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成效的理论工具,还是创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政策、制度环境的基本理念。为应对新阶段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挑战,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略应坚持连片开发与具体扶贫项目的有机衔接,坚持各项利贫资源的有机整合,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并重,增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科学性、统筹性、公平性和人本性。  相似文献   

12.
今年4月2日,马楠苗族彝族乡举行了马楠至兴隆村公路的通车典礼。5月1日,马楠至冷水村的公路又全线竣工,于5月13日举行了通车典礼。作为一个高寒山区的特困民族乡,一月之内通了两条乡村公路,这是民族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的具体体现,全乡各民族群众,无不欢欣鼓舞。马楠乡辖6个行政村,在公路建设上,以前只依靠昭(通)永(善)公路横穿马楠、虹口两个行政村,其余四个村都不通公路。1998年马楠乡党委、政府把修通马兴公路和马冷公路作为扶贫攻坚的大事来抓。党政两个一把手各承担修建一条路的的第一责任人。马楠乡的两条公路是在异地开发搬…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为加快民族贫困山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建水县委一直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中心工作来抓,从各个方面进行重点帮助、扶持。为推动扶贫工作任务的完成,县委办公室根据县委领导的指示,对民族贫困山区水塘寨村公所的扶贫工作进行立项督查。在整个督查过程中,县委领导亲自参与,调研督查,狠抓落实,效果显著。水塘案是建水南部青龙乡一个村公所,海拔近3000米,属高寒山区。全村共9个自然村11个农业生产合作,380户1840人,全部为彝族。耕地面积4030亩,人均2.2亩,全部是旱地。长期以来,这个村“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  相似文献   

14.
昭通地区是一个有47万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杂散地区。区内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高寒边远、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地方。为此,省民委、昭通地委、行署对民族贫困地区十分关心、重视,从1989年起,省民委采取以项目带经费的形式对昭通进行扶持帮助,随后,专门设立了“昭通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教育发展基金会”,与省的经费配套使用,重点帮助贫困民族山区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年的实践证明,省、地民族经费在贫困民族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脱贫步伐,缩短发展差距,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一自1989年至今的10年中,由昭…  相似文献   

15.
为帮助杂散民族地区、高寒山区、干热河谷、革命老区尚未解决温饱的170万人脱贫致富,曲靖地委、行署在加强扶贫开发工作中,把贫困乡、村、户作为扶贫攻坚的目标,动员和组织地直80个单位定点挂钩扶持78个贫困乡(镇),并制定挂钩奖惩责任制,开创全社会扶危济困新局面。曲靖地区地直各单位把扶贫工作纳入部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单位领导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访贫问苦,与基层干部群众一道,制订脱贫致富奔小康规划。地区经济研究中心帮助富源县古敢水族乡制定《古敢乡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打好两个基础,发挥三个优势,开…  相似文献   

16.
曲靖市有、回、苗等少数民族3.5万人,大部分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和高寒边远地区,分布在212个自然村,具有典型的散杂居特点。近几年来,该市政协在市委、市政的领导和省、地、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做好民族工作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采取调查研究提建议、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民族工作、挂钩扶贫等方法,分期分批地扶持了一批散杂民族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民族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使这些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群众生活有了较大提高。截止1994年底,全市少数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17.
10月9日至12日,中国残联在四川省巴中市召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残疾人扶贫工作研讨会”。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联、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全国11个连片特困地区的19个省残联和省扶贫办、全国5个被调研县负责残疾人扶贫工作的同志共计120余人参会。  相似文献   

18.
搞好特困地区减灾推动全局扶贫工作林文明,王运启(河北省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河北省灾害防御协会)1开辟扶贫工作的新途径我省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太行山、燕山、恒山、坝上高原和黑龙港流域。这些地区偏僻边远、交通不便,大多为自然灾害多发区。“七五”期间,我省共...  相似文献   

19.
1993年秋,对于生长在山区的王玉珍等50位苗、彝、回族青年来说,做梦也没想到他们会坐在昭通师专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专学生。这是昭通行署民委、地区教委为提高昭通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干部和教师,缓解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缺乏的矛盾,促进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举措之一。从1993年秋到现在已招收了三届共150名学生,他们全部都是来自昭通地区各市县的少数民族乡村高考落榜的青年。师专校长彭文虎对办民族班很有一番感慨:如果不采取“特事特办”的措施,让他们(指民族班学生)…  相似文献   

20.
杨大生 《创造》2002,(6):18-19
昭通地区巧家县小河乡,历史上曾是森林密布、溪水欢流、景色秀丽的世外桃源。然而,现在却是我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小河乡总面积140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219个生产合作社,居住着汉、彝、苗、回、布依、白六种民族,属典型的偏远高寒山区。 全乡海拔701米至3950米,所辖10个行政村中除小河、嘿格两村在沿江河谷一带外,其余8个行政村呈扇形分布在陡峭的二半山以上,交通极为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