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二四年一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是由国内外各种政治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一、共产国际和苏俄的积极倡导,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形成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政府高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旗帜,对中国人民表示了极为友好的态度。一九一九年三月成立的共产国际,也密切关注中国局势的发展,不断派出代表考查中国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根据列宁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理论,共产国际积极实施东方战略,推动与其相邻的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高涨,企图建立一个有利于苏俄的东方反帝联合战线,缓解苏俄在远东地区紧张的安全压力。共产国际积极在中国寻找盟友,与中国各派政治势力的选择中,最终把孙中山确定为中国国民革命的唯一代表,给予其支持和帮助,促进其改组,指示并说服中国共产党实现党内合作,推动国共合作,促进民族联合战线的建立,加快了北伐和大革命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正王明的70年生命历程中,有近30年生活在苏联。他几乎被苏俄化,成为"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凭借共产国际的背景,他效法苏俄党内斗争的模式,步步紧跟,在中国党内制造了一起又一起冤案。子虚乌有——江浙同乡会案1925年11月,王明由上海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这个机灵的年轻人,学  相似文献   

4.
作为最早建立中共地方组织之一的广东,苏俄和共产国际给予了各种指导和帮助。苏俄和共产国际主要在建党路线、宣传工作、处理党内思想分歧等方面提供了帮助,为中共广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组织基础和阶级基础。同时,给当今党的建设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一条鼎鼎有名的交通要道,许多人耳熟能详。可若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红色之路,却鲜为人知。早在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就经常派人通过中东铁路到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中国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学习革命经验,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哈尔滨,然后通过中东铁路奔赴苏俄。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一条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际的红色之路。这条红色之路虽然形成较晚,但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进一步确立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党的方针、路线,中共中央决定在1928年6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6.
正一、苏俄渠道"苏俄渠道",又称为"东方路线",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巨大的。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的知识青年都想到苏俄感受社会主义的力量。因为瞿秋白精通俄语,所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他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他遇到了列宁,并且进行了交流。本来是作为特约通讯员来到俄国,  相似文献   

7.
苏俄和共产国际采取了包括成立专门机构、发挥"旅俄华工联合会"及旅饿共产党的影响、加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帮助建立共产主义小组、筹划并支持召开中共一大以及提供直接经济援助等方式来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之前,党的经费来源不稳定,一是依靠苏俄(共产国际)资助,二是党员自筹。随着建党工作日趋繁杂、支出增加,自筹经费难以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有些活动被迫停顿,党员生活贫困等问题也日益突出。1921年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达上海。针对中共组织发展停滞与党员生活贫困化问题,他提出由共产国际向中共提供经常性的经费援助,并发放党员薪资。  相似文献   

9.
李忠义 《奋斗》2014,(2):58-58
正苏俄十月革命之后,共产国际派人到中国帮助建党和宣传马列主义,来中国的路线除了绕道欧亚和由海参崴乘船走海路外,主要是通过中东铁路经过哈尔滨到关内去。同时,中国的一些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为了学习俄国革命经验,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哈尔滨,然后通过中东铁路奔赴苏俄。这样,哈尔滨就自然形成了一条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际的重要交通线。  相似文献   

10.
苏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由理想成为现实,为中国早期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样本和参照,奠定了中共早期妇女运动追随共产国际路线的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传播、确立和中国化,可以清晰地看到共产国际对中共早期妇女解放思想构建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炯明叛变"使孙中山遭遇了政治生涯中的又一次失败,孙中山处于一生中最低潮的时期,由于列宁对孙中山革命精神的赞赏,以及苏俄在十月革命后面临国内国外反对势力包围、封锁的严峻局势,使得孙中山成为苏俄寻找中的盟友。由此,孙中山和共产国际建立了联系,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扩充了军队,实现了国共合作,对国民党自身以及与共产党的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由于马克思主义是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后主要经苏俄广泛传入中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其理论内容、实践手段和方式都深刻地打上了苏俄的烙印。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其第一次理论飞跃的过程中,苏共更是主要通过共产国际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正>1921年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先后到达上海,并与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李达、李汉俊建立了联系。经过交谈,他们一致认为应尽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李达、李汉俊通过书信同陈独秀、李大钊商议,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创建是在共产国际指导下进行的。党对苏俄革命模式的学习和实践事实上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本文着重论述苏俄革命模式在党创建时期革命实践中的变化轨迹及其从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5.
正共产国际从1930年9月起,先后向中共派出3位军事顾问,他们是共产国际远东局驻上海"三人军事小组"组长盖利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军事代表、远东局驻中共军事总顾问曼弗雷德·施特恩,共产国际远东局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奥托·布劳恩(李德)。这3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派到中共来的?他们在指导中共军事斗争方面做了什么事情?对他们的工作做何评价?  相似文献   

16.
分析孙中山与苏俄联合的原因及目的,不难发现孙中山实行联俄政策,不仅出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更主要是自身及苏俄之间存在相互需求的利益关系,即孙中山希望借此换回英美对其的支持及借助苏俄力量完成统一中国目标,而苏俄也希望借此完成自己的“世界革命”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7.
新的革命高潮呼之欲出中共三大后,中国共产党即全力投入到国民党改组工作中,各级党组织积极动员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许多共产党员成为当地国民党改组的主要负责人,对国民党的改组工作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共产国际和苏俄也积极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1923年10月,鲍罗廷以共产国  相似文献   

18.
分析孙中山与苏俄联合的原因及目的,不难发现孙中山实行联俄政策,不仅出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更主要是自身及苏俄之间存在相互需求的利益关系,即孙中山希望借此换回英美对其的支持及借助苏俄力量完成统一中国目标,而苏俄也希望借此完成自己的"世界革命"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特别是他晚年在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帮助下,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找到新的革命道路以后,更焕发了昂扬的革命精神和斗争勇气。他坚定地坚持国共合作、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这种精神和勇气。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是在1922年夏陈炯明叛变之后才确定的。在此之前,他虽然同苏俄和共产国际的代表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有过接触,但还没有下定联俄、联共的决心。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马林建议下,表示愿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反对帝国…  相似文献   

20.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发动与共产国际的指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共产国际及时转变指导中国革命的政策和策略,对秋收起义的发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共产国际在秋收起义的酝酿、计划、发动和进行中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秋收起义的失败与共产国际指导的失误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