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李刈 《人大研究》2002,(3):25-26
一、普法教育是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行了法治 ,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一个法治国家中 ,公民都有较高的法律意识 ,人们知法、守法 ,甚至把法律作为一种生活的需要和信仰。因此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 ,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和执行而起不到作用甚至形同虚设。而公民法律意识中的知法守法观念、法律情感、法律信仰及法治信念是可以通过教化而现实的。在公民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是法治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我国自 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应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让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做一名知法、守法、懂法的先进青年,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护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知法、用法、守法的重要主体之一,农民法律意识与法律思维的建设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因此,需推动法治体系构建,健全农村法治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普法宣传,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4.
微时代的发展离不开青年群体的参与和支撑,青年群体的发展也无法摒弃微时代的背景和依托。依法治国是当下社会发展的重要方略。如何从观念上、制度上,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对接,使青年在网络社会里的行为,与在现实社会一样,受到来自法律和道德的制约尤为重要。在微时代环境下应帮助青年培育法律意识,坚守法律底线,增强法治氛围,传播法治文化,认识到扮演好网络社会的角色,与扮演好现实社会的角色同等重要,形成人人学法、懂法、知法、守法的法治微理念,形成微时代视域下依法治国的微平台、微机制。  相似文献   

5.
司法是法实现的必然途径,是法治建设的核心环节。司法通过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宣示法律,引导民众知法、懂法、守法,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培养司法公信力。选择性司法和过度司法现象源于我国的现实土壤,其背后凸显的是司法权力的滥用。它们扭曲民众对法的认知,妨害民众对法的认同,损害司法公信力建设。司法需要尊重和权威,更需要谦抑和自控,只有通过制度建设才能抑制司法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6.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于各种法律现象的相对固定的认识和思维模式,法治目标的确立实际上也同时确立了一个社会的法律观念的基本取向。独立的社会主体意识、对法律的信仰与崇敬之情、积极参与社会法律活动这三个方面是法治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需要积极倡导和培育。  相似文献   

7.
范进学 《探索与争鸣》2022,(8):47-57+177-178+2
不确定状态下如何认真对待权利与法治,无疑是我们每个人应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作为公权力,其发布的法令或采取的措施,只有遵循合法原则与比例原则,才能合乎合法行政与合理行政的法治要求。重申“认真对待权利”之目的在于,权利作为法律的本质与目的,它既构成了法律的道德基础,亦构成了人们对法律尊重与忠诚的基石,进而成为政治道德的来源。通过重申“认真对待权利”这一经典命题,有助于社会公众对权利保障、法律信任、法治信仰以及政府公信力获得持续有效的普遍认同并达致共识。只有公权力认真对待并善待权利,方能体现其理性的政治道德;只有公权力公平对待社会每一个个体的权利,法律才能获得人们对它的接受与尊重,进而使人们相信法律、尊崇法律、信仰法治,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当法治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时候,法律的形象也在悄悄甚至公然地贬值。人们一边在享受着法治带给的光辉,一边在法治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暗暗哭泣;一边在唯法是遵,一边是对法律的恶毒攻击和咒骂。乱象丛生的原因很多,诸如媒体不正当的宣传,人们对法律的过高期盼,司法人员的贪赃枉法,但  相似文献   

9.
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除了要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最基础、最关键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符合法治要求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法治理念。只有全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素质增强到足够的水平,社会才能进入真正的"法治"状态,法治社会建设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具有保障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遵守和执行的重要职责,推进法律的有效实施是人大  相似文献   

10.
张逸帆 《公安学刊》2010,(2):103-103
公民良好的法律素质是法治社会建构的基石。只有社会全体公民普遍理解法律、信任法律、尊重法律,法治大厦才能恢弘建立。然而,如何将一项项抽象的法律规范.一条条艰深的法律原理植入公民的心田,扫除几千年人治模式遗留下的阴影,培养健康积极的法治意识,不仅是法治建设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且是中国法律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互联网参与个体保护意识、网络监管机制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使得个人信息保护在法治化建设的进程中遇到众多阻碍。只有通过个人、社会与国家多元合作,完善个人法治意识与法律体系,才能实现网络社会秩序的规范,也才能为社会与国家的和谐稳定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法律的含义和显著特点,了解我国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认识青少年学法知法的重要性。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懂得社会生活离不开法的道理,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都应该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的自觉性、积极性。教材分析本课由两个框题组成,围绕着学法知法这个中心环节展开内容,让学生懂得法律的最基础的知识,懂得青少年学法知法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树立和增强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13.
法律浓缩了社会的基本底线共识,蕴含着诸多不能触动的价值观念。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运用法治手段才能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与法治都是动态的,二者都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改革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进行,法治也要回应改革的成果。通过不断试错与纠错的改革过程,获得最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能体现广大群众根本利益、最接近社会共识的方案,最终将其转化为法律。  相似文献   

14.
当法治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时候,法律的形象也在悄悄甚至公然地贬值。人们一边在享受着法治带给的光辉,一边在法治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暗暗哭泣;一边在唯法是遵,一边是对法律的恶毒攻击和咒骂。乱象丛生的原因很多,诸如媒体不正当的宣传,人们对法律的过高期盼,司法人员的贪赃枉法,但让我思考更多的是司法的过程本身。  相似文献   

15.
今天的中国,改革已到关键时刻,中国的改革大业必以形成法治共识为前提,在法治轨道内进行。我们的社会遍布法律,但法治效果并非理想,这是因为法律未被信仰,遵法守法尚未成为自觉行为。法治不是冰冷无情的规则、裁判与惩罚,法治的实现需要唤醒良知、重建道德和确立信仰。坚持依法治国,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需要深刻认识人本身,以法治凝聚道德,通过法治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使人“知耻服礼”,让凝聚道德的法律成为信仰。唯其如此,方能形成改革所必需的法治共识。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法治,只有坚持法治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调和各方分歧,才能为各种社会利益提供稳定和可靠的预期,才能汇聚起共同奋斗的巨大正能量。  相似文献   

16.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我们不仅需要全面推进浙江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我们同样需要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建设一个办事有法可依,公民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法治浙江",是人大代表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越来越高,法律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法律的粗略性往往让人们不知所措,此时,法官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其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直接关系到冲突能否得到良好解决。由此,需提高法官的素质,以便提高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法律观念是某一时期人们对法律的认知、态度以及理念。宋代人的法律观念无论从普通百姓还是士大夫甚至到最高统治者都与以往不同,人们知法、讲法、用法,造就了宋代别样的法制,达到中国历史上法制的顶峰。就此现象,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是根本原因,国家政策的适时调整也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统治者重视、民众思想观念转变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何震欣 《传承》2010,(36):92-93
近年来,随着国内法学界对前沿法学研究的转向,法律方法在我国法治实践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法律方法在社会主义法治视野下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在从总体上关注法律方法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意义的同时,逐步开展了对具体的法律方法的研究,形成了多种法律方法的方法体系。法律方法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民主法治建设不可或缺。在现代社会中,文明秩序的构建需要法治精神的推动,和谐社会要建立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上。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尤其要注重发挥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核心作用。宪法是依法治国的首要依据,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法治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只有弘扬宪法精神,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保障社会成员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依法行政,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