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宪法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总纲第一条第二款,体现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为坚持党的领导提供了强有力的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1]。为此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1]。这些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重要内涵。法律体系、法治体系、法治理论、法治文化因此成为建设法治中国的四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九大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积极探索推动地方全面依法治理是题中之意。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立法法已经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的基础上,首次在宪法中明确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他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举  相似文献   

4.
正3月7日,住琼全国政协委员在各小组参加讨论宪法修正案草案,表示完全赞成、坚决拥护宪法修改。毛万春委员在发言中表示,这次宪法修改,充分体现了党心民意,对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己完全赞成、坚决拥护。修改后的宪法,必将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实践中形成,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等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当前,在全面学习  相似文献   

6.
今年的12月4日是我国第四个国家宪法日。设立国家宪法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坚定决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强调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从明年起即将实行的"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进一步强调了法律从业者的专业资格,正体现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之决心,让"法律"二字更具分量,让"法律"的应有之义——公平、正义,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李飞 《中国人大》2020,(9):13-16
2019年,在党中央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领导下,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8.
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党的十九报告按照"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新要求,作出"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新部署。湖北省级民政社会事务工作作为法治政府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必须紧扣"四性"特征,认真深刻学习、全面准确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宪法精神,稳步推进社会事务领域法治建设。一、紧扣"根本性"特征,把住方向不逾矩。宪  相似文献   

9.
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引导全区人大代表、人大干部和社区群众充分认识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宪法修正案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更好发挥宪法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区中的重大作用,4月27日上午,西湖区人大常委会"学习宪法、尊崇宪法"主题宣传活动在里洲广场隆重举行,参加活动的有部分区人大代表,人大干部以及社区群众。活动特别邀请了西湖区人大智慧专家库政策法规专家、法学博士邵睿作为活动嘉宾。活动通过  相似文献   

10.
正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大法,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这是我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游劝荣 《人民政坛》2009,(11):32-33
宪法的每一次重大修正都推动了改革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法治恢复和发展的历史,和改革开放是密切相关、互相促进、相互推动的,谁也离不开谁。让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新中国法治建设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就是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颁布之后的四次修正,这四次宪法修正案都发生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内乡县人大常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及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县委重大决策部署,紧扣人民群众重大关切,紧扣法治内乡建设的重大问题,按照政治高站位、履职高质量、队伍高素质的要求,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3.
正宪法是立国之法宝、强国之重器,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治国理政的总规矩。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对现行宪法作出适当修改完善,对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  相似文献   

14.
文章联系中国社会变革的背景,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四次宪法修正案所反映出的中国经济制度与时俱进的历史轨迹,运用政治的、经济的和法治的理性眼光,论证了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22条规范的私有财产权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坐标,并具有抵制权力专横和确立法律权威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创造》2017,(12)
正2017年"12·4"国家宪法日暨云南省法治宣传周宣传活动期间,丽江市委党校积极组织开展法治宣传工作。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张卫东要求全体教职工全面深入系统学习宪法及法律法规;尊崇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立足党校实际,积极办好法治宣传专题培训班。市管专家、市委党校副教授和正康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为主题,带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法治内涵,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明确提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一是报告重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将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一、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今年的全国两会议题重大、意义深远,开得圆满成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为把牢政协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做好今年和今后政协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对政协章程进行了修改,对接了党章、宪法修正案,贯彻了十九大一系列重大思想、论断、举措,体现了十八大以来政协理论、制度、实践的创新成  相似文献   

18.
这次宪法修改的内容虽然不是很多,只有六条,仅仅326个字,但意义十分重大,涉及到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方针,都是关系宪法原则的重大问题。学习、领会宪法修正案,要着重把握好三个重点,一是宪法修正案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二是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了宪法;三是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肯定了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要从总体上把握宪法修正案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又要从人大工作领域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内容进行系统地学习、钻研和理解,并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指导人大工作的实践,积极探索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推进依法治市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正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宪法修改,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的里程碑,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长期执政能力,具有  相似文献   

20.
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重要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证了宪法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宪法生成发展的中国逻辑、宪法精神的政治属性、宪法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和宪法实施机制构建的实践指引、宪法制度以及向治国理政效能转换等问题,提出了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观点,涵盖丰富的宪法要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具有严密的逻辑理据,蕴含深厚的政理和法理、博大精深的宪法思想、与时俱进的宪法内容、求真务实的话语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实践,深刻揭示了宪法独有的特质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特征。一是规范性和政治性统一;二是延续性和创新性统一;三是世界性和中国化统一;四是学理性和实践性统一。这不仅标志着党对宪法和中国宪法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而且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话语体系和推动世界宪法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中国宪法理论研究,完整准确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需要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及其特征,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