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非法手段取回他人占有下的本人财物行为应如何定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颇有争议。立足于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从法益角度入手进行法理分析,并且对最高人民法院编辑的指导性案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较为妥当的结论,即本人以非法手段取回他人占有下的自己财物,如果没有借此索赔等行为,不应构成相关的侵犯财产罪;如果手段行为构成其他犯罪,则按照其他犯罪处理。  相似文献   

2.
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中赵六陈七秘密取回老板拖欠工资的行为实乃当下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在我国当前刑法语境下,此类员工秘密取回老板拖欠工资的行为不同于窃取本人财物的行为,形式上构成盗窃罪。因为欠缺情况紧迫这一时机条件,该行为不属于自救行为,因而无法得到正当化。在目前公力救济无法切实保障被欠薪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劳动者无奈采取的私力救济又涉及刑事不法的困境下,刑法第13条但书规定或可为其提供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3.
在认定封缄物属性时,要结合外部特征、所指对象、作用效果三要素进行判断;封缄物占有理论共有受托者占有说、委托人占有说、区别说、修正区别说1、修正区别说2等5种学说,封缄物内容物由委托者在观念上占有应在刑法中予以评价,从而确认区别说的观点;从单位财物、占有主体、职务便利等要素出发,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获取普通货物或侵吞...  相似文献   

4.
无权处分他人之物合同的效力包括对缔约人的效力与对原权利人的效力。对缔约人而言,在缔约人为善意时,属于认识错误的问题;在转让人为恶意而受让人为善意时,合同的效力为可撤销;在双方恶意时,合同原则上无效,原权利人则有权决定其有效。对原权利人而言,权利人通过对无权处分行为的追认代替转让人成为了合同当事人,针对权利人的追认权,法律应赋予受让人撤销权。善意取得能够排除受让人撤销权,转让合同有效,但不能以此说明转让合同有效是善意取得的要件;受让人撤销合同的,将排除其善意取得,也不能以此说明善意取得是转让合同的要件。善意取得是原始取得还是继受取得与无权处分合同是否有效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间接正犯理论一般承认利用他人合法行为的间接正犯类型。然而,根据支配理论的基本观点,在利用他人合法防卫行为的间接正犯类型中,行为人并未完全对防卫人形成犯罪事实上的支配关系;利用行为的非法性与防卫行为的合法性也不具有等价性,传统观点对行为人实行行为未从法益侵害事实角度进行合理、完整的不法分析;从法哲学的角度讲,合法行为无法产生不法后果。应当重新审视利用他人合法行为的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账户内存款的性质、所有权及其占有状态的解释,应立于缓和违法一元论立场之上,持民法取向模式的解释路径。对存款债权这一财产性利益的所有权进行实质性判断,认为存款现金提供者为其所有者;对其占有进行观念化判断,认为银行卡及密码的实际支配者为财产性利益的占有者。依此对账户名义人于卡密合一、卡密分离情境下的取款行为、挂失取款行为、错误汇款领受行为进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司法实践中 ,一般将盗窃由他人占有之本人财物的行为认定为盗窃罪。理论界从两个不同角度对此进行解释 ,并引发了盗窃罪法益是所有权还是占有的争论 ,但两种理论解释均有其缺陷。实际上 ,理论和实践都应立足于我国刑法的本土资源。从我国刑事立法上看 ,盗窃罪的法益只能是财产所有权 ;从罪刑法定原则出发 ,此类行为不宜认定为盗窃罪。  相似文献   

8.
从快捷支付本质是对银行卡所记录的账户的使用上看,其具有使用银行卡的本质特征。使用快捷支付服务与使用银行卡具有同等意义,因此快捷支付是一项银行卡业务,继而其涉及的法益就是信用卡的管理秩序。首先,从对法益的侵犯角度看,行为都侵犯了信用卡管理秩序和他人的财产权利。其次,客观上四个案件的行为人都表现为对他人信用卡的冒用,符合信用卡诈骗罪的行为构造。最后,主观上行为人都表现出了对他人财物的非法占有目的。支付账户及其支付密码是支付账户借以验证客户身份的信息资料,其与银行卡的信息资料无关,只能属于个人信息,应将其认定为《信用卡解释》第5条第2款第4项的"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从银行卡卡号及其预留手机验证码足以达到使用银行卡目的的角度看,其应该被评价为信用卡信息资料,因此应认定为《信用卡解释》第5条第2款第3项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  相似文献   

9.
“占有意识”对于认定权利人对遗忘物的占有关系、区分侵占遗忘物与盗窃罪有着重要意义。财物被遗落的空间不同,对于财物的权利人的“占有意识”之有无以及强弱程度的要求相异。本文引入了“第二重控制”理论,分别探讨了私人领域和封闭场所、有特定管理人的开放空间、存在监控设备的公共空间、无管理者的开放空间四种情况下“占有意识”对财物是否“脱离占有”之认定的差别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假冒集体商标行为入刑的刑事案例,从中分析可以证明其具有现实的合理性。从教义学视角考察,集体商标是注册商标的重要构成部分,假冒集体商标同样侵犯“同一种商品、服务”的利益,具有行为规范违反性及法益侵害性。假冒集体商标的行为主体包括单位和自然人,并存在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的罪过状态。因此,假冒集体商标行为应当成为《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的打击对象。  相似文献   

11.
司法实践中,认定封缄物属性时,要结合财物的外部特征、内容物、作用效果三要素进行判断。密取封缄物构成侵占罪或盗窃罪。"占有"是区分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形式标准,刑法应有限承认观念占有,从而确认委托人对受托人控制下的封缄物之内容物的占有;"管理"是区分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实质标准,侵害有管理权限的财物成立侵占罪,管理权限的有无应以是否承担占有财物毁损风险的标准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2.
13.
引诱他人向自己卖淫的行为究竟是否属于引诱卖淫罪的实行行为,在学界和实务界都存在分歧。从形式上看,引诱他人向自己卖淫既是引诱卖淫罪规制的一种行为,也是一种嫖娼行为。依据目的解释、比较解释、体系解释,对于引诱卖淫罪应该进行限缩解释,引诱他人向自己卖淫不属于引诱卖淫罪的实行行为,其实质上属于嫖娼的一种行为。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飞速发展之背景下,我国财产保全制度已明显凸现出局限性,从正义价值理论以及现实需要的角度来看,我国民事诉讼采用行为保全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非暴力公然获取他人财物行为,是指行为人未使用暴力,在被害人知晓的情况下非法公然占有公私财物的行为。修正解释引入德日刑法有关盗窃的理论,将盗窃行为扩大至公然平和的行为方式。然而,从我国已有的法律传统出发,结合我国现有的财产犯罪立法例,及目前普通民众的朴素认识和司法实务的现状,将盗窃行为扩大至公然、非秘密的行为方式还不成熟。未对财物所有人和保管人采用人身强制,但是以为财物所有人和保管人知晓的方式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应当认定为抢夺。  相似文献   

16.
侵害他人债权的案件已在我国实践中出现 ,然而债权作为相对权能否成为侵权行为的客体 ,理论上存在争议。本文认为 ,债权同样具有不可侵犯性 ,应受侵权行为法的保护。并通过比较考察大陆法系和与英美法系处理该类案件的作法 ,认为我国应将《民法通则》关于侵权行为的一般规定适用于侵害他人债权行为 ,作为其请示权基础。  相似文献   

17.
占有是一切财产归属和财产利用的前提,是物权的起点,占有制度是物权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制度,在物权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在第五编对占有制度进行了专门规定,这是我国立法对占有制度的首次规定,弥补了我国物权立法的一个空白。但是,该规定从法条数量上看仅仅只有五条,对占有制度的规定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占有的定义、性质、效力等基本问题均未加以规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与大陆法系各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占有制度相比,我国《物权法》中的占有制度存在许多缺失。本文将从占有的历史渊源、概念、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入手,对我国《物权法》所确立的占有制度作出评析,指出我国《物权法》占有制度的立法缺失,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大陆法系各主要国家(或地区)占有制度的相关规定,提出我国民法典如何完善占有制度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当代社会的财产问题,事实上已集中表现为财产归属和财产利用这样两个相对独立的方面。中国的物权制度应当体现这两种基本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而客观地反映当代中国的财产关系。尤其是应有一套适合时代要求的财产利用制度,即由占有权制度反映和调整占有人与一切非占有人尤其是所有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当代社会的财产问题,事实上已集中表现为财产归属和财产利用这样两个相对独立的方面。中国的物权制度应当体现这两种基本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而客观地反映当代中国的财产关系。尤其是应有一套适合时代要求的财产利用制度,即由占有权制度反映和调整占有人与一切非占有人尤其是所有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蚂蚁金服无发放信用卡之权限,花呗不能被视为一种虚拟信用卡。小贷公司虽然是金融机构,但是不宜将其认定为被害人,应排除贷款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的适用。对冒用他人花呗消费或者套现行为的刑法定性,应肯定服务商能够被骗,不宜将其认定为被害人,此类行为具有三角诈骗的特征,应以诈骗罪追究冒用者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