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闸北区委在加快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加强和创新党组织引领下的社区共治和群众自治工作,通过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健全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构建社会化共治平台等途径,有效整合社区各方力量,积极构建群众自治机制,为进一步提升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黄浦区老西门社区(街道)党工委在推进社会建设和社区管理过程中,面对二元结构、多元需求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社区共治新途径,努力搭建社区共治新平台,建立健全居民自治新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区共治自治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经济市场化和住房私有化的发展,推动我国城市社区空间的扩张和社区事务的增加,进而带动社区治理结构的转型。从19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先后发生了两次明显的调整,即行政主导下的社区重构,实现街居管治体制向社区体制的转变;再由社区体制走向社区自治体制。随着社区利益多元化和矛盾凸显化,社区日益成为各类矛盾的集散地,从而要求社区治理结构进行第三次转型,即由社区自治转向社区共治。为了达成社区的和谐与稳定,应当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居委会、业委会及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城市社区的治理。  相似文献   

4.
党建引领是基层自治共治的主线,决定着自治共治的方向。在基层社会治理日益复杂化的情况下,本文立足上海松江区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的实践创新,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的内涵、机制、载体进行了全面梳理界定,对松江区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工作的现状做了总结分析,以期进一步明晰党建引领的基层自治共治的平台与路径。  相似文献   

5.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显著的本土特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不是“统合”社区、“管控”社区、“包办”社区,而是“激活”社区,推动社区自治迈向党建引领社区“共治”。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形成“联动”治理、“委托”治理、“情感”治理、“自主”治理、“兜底”治理的创新模式。“结对帮扶”“多方联动”的方式,党建引领商业型社区“联动”治理模式有效解决了社区单元楼“无人管”的难题。党建引领安置型社区“委托”治理模式增强了居民的主体性意识,明晰了治理主体间的权责边界。以“情感”为联结机制和治理要素,党建引领过渡型社区治理模式推动“陌生人”社区向“共同体”社区转变。党建引领老旧型社区“自主”治理模式以供需有效对接为核心,社区党组织引导社区自组织主动对接居民需求,促使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党建引领院落型社区“兜底”治理以“连片捆绑”为核心机制,推动院落型社区的整体性治理。  相似文献   

6.
李鹏飞 《求实》2017,(9):69-82
社会联结是村民在日常交往中形成的紧密关系,对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选择有着深刻影响。社会联结越紧密、越频繁、越持久,则越有利于开展村民自治。然而,不同的村庄范围大小和村民交往机制会导致不同的村庄社会联结类型。伦理联结在自然村较强,对自然村自治的影响最直观;制度联结在行政村较强,对规模适中的行政村自治的影响最鲜明;契约联结在合作社较强,对合作社自治的影响最突出。因而,可以利用强伦理联结,开展自然村自治;依托强制度联结,深化行政村自治;借助强契约联结,探索合作社自治。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基层细胞——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近年来,巴州区大力推行城市小单元管理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8.
杨海峰 《前线》2020,(4):82-84
“广阳经验”是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南广阳城村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创造的,是首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成功探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拱辰街道将广阳经验转化为工作法宝,从“自治有招、精治有方、共治有效、善治有度”入手,对无居委会、无物业、开放式小区开展分类治理,严把社区防控,注重柔性善治、人文关怀,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相似文献   

9.
中原油田第九社区管理中心下辖18个居民生活小区,拥有居民近8万人,辖地面积277万平方米。在创建文明和谐社区的过程中,社区管理中心积极探索管理新途径,在组织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方面狠下功夫,形成了以社区管理中心为主导,以群众性组织为依托的居民自治管理模式,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政府一元管理的社会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多元社会的发展.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的社会管理体制,从而提高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已成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居民自治是社区治理的基础,但是居民自治面临着资源缺乏、参与不足等困境,而社区共治强调的是政府、社区组织、其他非营利组织、社区单位、居民协商合作共同参与和维护社区公共产品生产与供给的过程,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优势就在于其在保持社区自治活力的前提下,调动更多主体参与到社区共同体的维护和发展中,以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优化基层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2.
当前,如何有效推进社区居民自治业已成为我国社会建设领域的核心主题。在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安徽省合肥市滨湖世纪社区打造了"五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新架构,引入社会工作全面介入社区居民自治,探索"以服务促自治"的居民自治新路径,形成了社区自治特色的"滨湖经验"。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持续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提出了展望与思考,即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资源整合主体,从推动居民自治主体多元化、建构居民自治的介入焦点、孵化为居民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以及推动居民自治评估机制的建立等层面来打造社区居民自治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1,(1):59-61
近年来,深圳市罗湖区委、区政府积极适应当前公民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和基层民主发展的新趋势,把社区自治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实现罗湖区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作来推进,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希望上海"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构建党建引领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一体的基层治理格局"的新要求。嘉定新城(马陆镇)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通过搭建社区共治平台,深化民主自治建设,扩展社会参与渠道等方式,不断完善"行政、共治、自治"三元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形成了"和谐、互补、高效"的新型社会治理合作关系,加快推动单一行政型的社会管理向多元参与型的社会治理转变,有效地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嘉定新城(马陆镇)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通过搭建社区共治平台,深化民主自治建设,扩展社会参与渠道等方式,不断完善"行政、共治、自治"三元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形成了"和谐、互补、高效"的新型社会治理合作关系,加快推动单一行政型的社会管理向多元参与型的社会治理转变,有效地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6.
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改革是社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基础性工程,也是全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支撑。为了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基层工作机制,必须探索建立适应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的社区管理体制新模式,本文以铜陵社区体制改革为蓝本,在客观评价和分析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旧有模式及现行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创新建立新型城区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构想及其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正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创新是参与型政治到来的必然结果。在管理模式下,主体的单一性和资源配置机制的封闭性使得管理缺乏竞争性,管理效果的低水平可想而知。在行政力量主宰下,社会组织生长缓慢,自主性不强,社会治理力量呈现出碎片化特征。虽然行政化力量有利于资源调度,短期内可能会造成高水平的管理绩效,但长期而言却无法保证管理的质量,也无法有效回应民众的需求偏好。在社会治理创新模式下,首先,原先行政主体的垄断性将被打破,市场逻辑和社会逻辑进入到社会治理领  相似文献   

18.
王颖 《唯实》2003,(9):133-137
以民主自治为特征的现代社区,是城市由政府管制走向共同治理的重要社会基础.为了城市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我们必须培育社区的民主自治,让社区成为能够代表市民利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参与城市治理、具有独立组织地位的民间社团组织,成为沟通政府、社会组织与社会团体的中介桥梁,成为现代城市治理的结构性力量.  相似文献   

19.
王颖 《唯实》2003,(Z1)
以民主自治为特征的现代社区 ,是城市由政府管制走向共同治理的重要社会基础。为了城市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 ,我们必须培育社区的民主自治 ,让社区成为能够代表市民利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参与城市治理、具有独立组织地位的民间社团组织 ,成为沟通政府、社会组织与社会团体的中介桥梁 ,成为现代城市治理的结构性力量。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二○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石家庄市社区治理在实现整体推进的同时,仍存在党建引领效用不突出、多元治理碎片化、社区服务高效供给不足的现实困境。探索石家庄市社区治理多元共治的实践路径,需要着力增强党建引领的能力,构建集体行动的基础,实现社区服务的高效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