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化安全保障是推动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的现实基础,需深刻认识网络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立足网络安全维护的现实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以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根本遵循,加强综合防治与网络技术攻关,推进新时代网信工作的创新发展,将互联网打造成为现代化国家治理的有力平台。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酝酿、形成并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建设网络强国,是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是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来源,是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也是网络治理现代化的驱动力量。在建设网络强国的实践中,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建设之路、治理之路、民本之路和合作之路。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是新时代互联网发展的方向,将引领中国不断向智慧的网络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明与信息时代相伴而生,集中反映了互联网发展、治理、运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顺应信息时代潮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亿万网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了互联网时代全球发展的新态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多个重要场合对互联网安全治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和指导意见,既有战略层面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网络强国目标,又有战术层面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建立以及在国内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深化开展网络空间依法治理等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人民为中心"是网络强国建设的核心目标,是网络强国建设的力量之源,是网络强国建设的检验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要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思考和谋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做出了一些列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创新理论,形成了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在今年的全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用"五个明确"系统阐述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主要内涵和核心要义,为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时代网络强国新征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既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便利,推动了以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为特征的经济文化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但也因此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从网络政治学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成了网络政治谣言的滋生地和传播平台。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和扩散不仅会改变民众的政治立场,还会造成社会动荡,影响国家政治稳定、国家形象与社会公信力。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谣言的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要从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和惩处机制、坚持信息的透明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网络建设、加强公民的媒介素养和政治素养、加强自媒体行业的自律等五个方面来治理网络政治谣言。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和治理,对加强和改进互联网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以"五个明确"为主要内涵和核心要义的网络强国战略思想。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我国互联网发展治理问题的重大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将网络强国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深入实施,各级党校都在积极推进党校信息化建设,大力探索"智慧党校"建设新经验与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网络强国建设重要思想对国家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体现时代性,凸显战略性,突出人民性,彰显体系性。揆诸现实,运用网络强国建设重要思想在实践中推进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需要在强化网络安全、创新网络治理、培育高端人才、发展网络经济、拓宽国际网络合作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奋斗历程,同时也是不断谋求文化强国的过程。从毛泽东对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探索实践到邓小平对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发展开拓,从江泽民对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理论创新到胡锦涛对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推进实施,再到习近平对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突破升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对文化强国战略思想不断探索、发展、创新、推进和突破的逻辑演进中,实现了从文化建设到文化建国的转变、从文化育人到文化强人的提升、从文化建党到文化强党的飞跃、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迈进、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跃升,形成了对文化强国战略思想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和宝贵经验,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理论体系,实现了对现代国家治理理念的新突破和新飞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国际战略格局变化、军事高科技发展、我国的国情和军情、我军战略思想转变等方面论述了加强质量建设是我军建设的必由之路;文章还围绕我军质量建设的目标,论述了实现质量建设的具体途径;并分析了我军质量建设的主要特色:一是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指导;二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三是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四是军队质量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五是以改革为动力。  相似文献   

13.
张景全 《人民论坛》2023,(20):26-2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我们在新时代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当前,我国海洋强国建设面临一系列机遇,国际层面包括泛海洋时代的到来、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国家层面包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和海洋事业发展、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大力支持海洋强国建设。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国际层面包括东海、台海、南海等涉海主权问题的联动、其他国家在海洋相关领域的竞争、非传统海洋安全挑战凸显等;国家层面包括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限制、海陆复合型国家的压力、海洋强国建设仍存在短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央关于网信工作的系列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的推进落实,为网信事业大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网络融合,完善网络服务,进一步发挥网络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活动效率方面的优势。地方政府需做好政策、人才、资金等多方面帮扶工作,锻造网信队伍,拓展网络强国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网络强国建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必须立足法律、尊重法律。围绕网络强国建设的目标,要始终坚持"依法治网"的法治理念。依法规范使用好互联网,依法加强对网络空间秩序的管控和引导,强化对网络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制和保护,加大对网络刑事犯罪打击的立法和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文化强国战略的支持下,我国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新时代,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和注重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等三方面着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7.
李东坡 《电子政务》2013,(2):109-116
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等方面论述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社区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阐述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社区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在党和国家全面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网络社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认同提供了新空间、为网络社区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规范、凝聚和整合功能,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社区文化。  相似文献   

18.
<正>"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随着中国互联网发展迈上新台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呼唤着新的战略思想规划航程。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改革发展全局高度提出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深入阐述我国网信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重大机遇、突破方向和方法路径。谈网信事业,号召"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首次提出了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建设网络强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立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等重要论断,强调"一体两翼"、四大目标、五大支撑、五大能力,为新时期统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相似文献   

20.
陈军 《重庆行政》2017,(4):51-52
<正>政府治理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对政府治理进行变革创新也是国家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互联网+"行动推动政府治理创新。因此,如何有效推动政府治理创新、为公众提供精准化的公共服务这一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网络已经深度渗透进入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