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学者贾公彦以其所著《周礼注疏》、《仪礼注疏》而名世,成为唐代礼学大家,学术成就向为后世所推崇。其礼学二疏之作书征引诸多文献,其中引礼图凡五条,然所引礼图内容的真伪迄无考论;礼图撰者或为阮谌,或不详,有待进一步考证。现对勾稽史料、出土实物等进行考释,知贾公彦所引礼图内容有商榷之处,撰者不详者或为郑玄,或为汉代以前学者。  相似文献   

2.
魏涛 《理论月刊》2013,(3):64-68
朱熹与司马光的关系成为准确把握和理解司马光思想历史影响问题非常重要的环节。据考,过去在有关司马光与理学之关系中被引以为证的《六先生画像赞》和《沧州精舍告先圣文》不可纳入到朱熹道统理论的发展脉络下予以解释。以二程学说作为儒学正统,其它各家在他看来可能都不够纯粹,故弃置不录。此乃朱熹未将司马光列入儒家道统的最为重要的因缘。经史观及在对孟子理解上的分歧,只能说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朱熹那里司马光认同的重要影响因素,却不能成为朱熹未将司马光纳入到其道统理论谱系中的重要缘由。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文化典籍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一颗是与《史记》齐名青史的《资治通鉴》。前者是司马迁编纂,后者是司马光编著。司马迁与司马光,都崇尚名节,光明磊落,忍辱负重,忠君爱国,为丰富和充实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宝库,做出  相似文献   

4.
春秋之际的礼学"内在化运动",其目的是给外在的礼寻找内在于人心的根据,同时期的《孔子诗论》呈现出礼的内在化特色,侧重内心感受。其特征有:一,其价值基准是"和",追求和谐的美感和人事的协调。二,性情色彩鲜明,情与礼平等,情是礼的内在根据,这不同于传世文献的儒家诗教的礼重于情的倾向。三,论诗方法以审美为宗旨,着眼于诗意的感受,不同于传统儒家诗教实用主义的教化目的。  相似文献   

5.
《论语》郑玄注已经失传。敦煌吐鲁番出土了30多个唐人抄写的《论语》郑玄注,可以恢复一部分郑注的面貌。郑氏注体制短小,文字简明扼要。礼学思想是其注《论语》的主要依据,但郑注政教、礼法并用,这也是郑氏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之一,所撰《资治通鉴》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巨著。本文拟从《资治通鉴》和《温国司马文正公集》中的论史部分,对司马光的史学思想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孙玉茜 《求索》2013,(9):78-80
《诗》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文学载体。作为儒家修身养性的经典教材,《诗》对礼的道德承载起于孔子。孔子是周礼的坚决维护者,他对《诗》的阐释一方面基于其“发乎于情”的文学特质,另一方面则基于《诗》中所蕴含的周礼精神。孔子在与弟子授诗、论诗的过程中,将《诗》之情自觉地引向“礼”之情,即通过对诗情的体味升华到对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孔子不仅开启了中国《诗》学阐释的先河,同时也打开了两汉《诗》学礼化之通路。  相似文献   

8.
胡适     
胡适,原名洪驿、嗣糜,字希疆、适之,安徽绩溪人。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5岁那年,中日马关条约的订立,使得胡适的父亲胡傅不得不离开台湾台东县太爷的职位,不久就客死厦门,母亲谆谆教诲胡适遵循父亲的遗愿,“以学为人,以期作圣”。1904年,不到十四岁的胡适来到上海求学。在这之前,他已从《水浒传》开始接触了三十多部小说,又点读了朱熹的《小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前者,他  相似文献   

9.
佐人 《现代领导》2008,(10):33-33
宋代的邵伯温写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谈到司马光,司马光曾问康节道:“某,何如人?”答曰:“君实(司马光的号)脚踏实地人也。”后来宋朝有个宝谟阁学士刘甲,也常对人说:“吾无他长,唯脚踏实地。”由此看来,古人是把脚踏实地看做一条事业成功的很重要的长处。  相似文献   

10.
老子其人老子的生卒年月至今不详。《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也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  相似文献   

11.
顾迁 《求索》2011,(4):194-196
黄式三《论语后案》、刘宝楠《论语正义》,都是清儒诠释《论语》的名著,但学界的研究却并不充分,尤其缺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实际上二书诠释经义的方法不同,《后案》汉宋兼采,且有礼学化倾向,《正义》则是纯汉学,侧重章句训诂。《正义》采辑古说虽较《后案》广博,但忽视义理建构,以致于训诂亦多失误。黄式三作为史学家,阐释方式更加灵活,发挥义理也更精彩,《后案》较《正义》杂入更多史家的议论。在体例上,《正义》本当以疏解《集解》为首务,但太多篇幅却用于郑玄《论语》义的解释,因为郑义的残缺,所申又不尽当。《后案》以"礼意"建构《论语》义理体系,于郑玄经学思想往往能偶合,但在某些问题上也会延续郑玄的失误。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充满了浓郁的"礼"文化气息。《水浒传》中的"礼"文化主要表现在相见礼、夫妻道德礼、祭祀礼、秩序观念、规范意识等方面。梁山好汉因为内部重礼、讲礼,为自己筑起了精神情感的堡垒,打造了梁山事业的辉煌,但由于他们对"礼"的认识的局限,最终导致其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严铭 《人民论坛》2010,(6):250-251
《水浒传》充满了浓郁的"礼"文化气息。《水浒传》中的"礼"文化主要表现在相见礼、夫妻道德礼、祭祀礼、秩序观念、规范意识等方面。梁山好汉因为内部重礼、讲礼,为自己筑起了精神情感的堡垒,打造了梁山事业的辉煌,但由于他们对"礼"的认识的局限,最终导致其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妇学》篇素有争议,文章针对袁枚的激烈抨击尤其引人关注。但从清代中期学术史发展的内在理路来看,章氏《妇学》篇关注的是女性写作是否有利于阐释儒学经典的问题,并在"三礼"中寻找于己有利的证据。其论证方法与所得结论与章氏本人的历史哲学密切相关,亦符合清中期"道问学"的潮流。《妇学》的价值,主要在于抛开社会性别角色而论女性写作,为女性"言公"开辟了空间;然而又将女性写作固定在生理性别之上。其内在矛盾的实质是清中期儒学发展的新动向与传统思想的纠缠和冲突。  相似文献   

15.
瞿明安 《思想战线》2012,38(3):6-11
儒家礼学中的"礼"其实就是象征人类学的基本概念"象征"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是一套具有中国化或本土化特点的象征符号体系。而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对儒家礼学文本的多种象征表达方式作相应的解释和分析,则可以在儒家礼学与象征人类学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儒家礼学和象征人类学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提供新的观察和认识视角。  相似文献   

16.
曾小梦 《求索》2007,(8):217-219
《礼记》作为一部礼学文献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引《诗》例证。通过对《礼记·坊记》一文的引《诗》研究,可以看出《诗》的功能的扩展,它由政教工具、交际工具而演变为儒家阐发、论证其礼治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也证明了《诗》的丰富意蕴是由其文本自身特征和读者的接受、解释过程共同造就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解释者不断“重铸”所赋予的。  相似文献   

17.
张君  李薇 《民主与法制》2020,(12):50-52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耳熟能详的人生格言出自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它的意思是,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司马光也以此训诫子孙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8.
史海一勺     
《乡音》2007,(11)
古代廉吏佳话身教言传北宋名臣、知名史学家司马光,一生以"俭素为美"、"不喜华靡",他还以自己的"慎言"、"慎行"时时告诫子女,要懂得:"俭则久,久则平,平则稳"的道理。在《训俭示康》一文中,司马光提出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堪称治国治家警语名言。  相似文献   

19.
自孔子著《春秋》,特别是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传世以后,史学已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门“显学”。历代王朝将历史列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从皇帝到王公大臣都把前朝的历史典籍作为必读书。有的皇帝不只读史,还组织学者编纂史书。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就是宋神宗指令司马光编纂的。  相似文献   

20.
"30而立"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历来注家对"30而立"之"立"有众多注解。古代注家对"立"主要有两种解释,也就是立于学和立于礼。梁代皇侃《论语义疏》认为立是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