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亘 《法国研究》2007,(3):38-43
《巴西红》(Rouge Brésil)是法国当代知名作家让·克里斯托佛·鲁芬(Jean-Christophe Rufin,1952-)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在2001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受到评论界的关注。让·克里斯托佛·鲁芬的创作轨迹和其社会活动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曾经作为人道援助人士被派遣到许多国家工作,担任过著名的"无国界医生"(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组织的副主席,并且刚刚于2007年8月被任命为法国驻塞内加尔大使。他的几部倍受读者关注的小说往往是自己在第三世界国家经历的折射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一谈起世界大诗人,人们的脑子里立即浮现出这样一些名字:华兹华斯,海涅,雪莱,拜伦,普希金,波德莱尔……雨果。在谈雨果时往往语焉不详,尽管文学史上说他是伟大诗人,但中国读者却几乎读不到他的诗作。中国读者对于作为小说家的雨果有了充分的了解,可是对作为浪漫派诗人的雨果却知之甚少。1985年,雨果逝世一百周年,法国把这一年定为“雨果年”。在我国,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雨果诗选》(沈宝基译),接着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另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中期 ,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学禁锢和模式逐渐被打破 ,作家的艺术创造力被解放出来 ,文学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现实主义文学主流之外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探索和实验。欣欣向荣的文苑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短、中、长篇小说。方方的《风景》便是其中之一。方方是与池莉齐名的湖北武汉作家 ,以“汉”味语言描写凡常人生见长。《风景》( 1 987年 )是方方进入成熟时期的一篇力作 ,有评论家甚至誉为“传世之作”。不过 ,从历史深度、社会广度、思想力度、艺术高度以及文化内涵上看它是无法同司汤达的《红与黑》相比的。《红与黑》在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4.
两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外国文学工作者二百多人,聚会长沙,交流研究雨果创作的学术成果。会上交流的论文有九十多篇。这恐怕是我国规模最大,成果最多的一次研究雨果的学术盛会。会议成果,是很有出版价值的。可那时,不少出版社讲究盈利价值,出论文集,自然无利可图。但参加这次会议的漓江出版社编辑刘硕良同志,却当场拍板,欣然同意结集出版,这是很有勇气的。只有具  相似文献   

5.
1、在法国历史上,1870年至1871年是法国大革命后的又一个大变革年代,巴黎公社的意义是无限深远的。这对许多作家都成了一次考验,巴黎公社好象一面镜子,他们都在这面镜子里映照出了自己的面目。某些作家认为:什么公社,不过是“巴黎人的一  相似文献   

6.
在进入正题以前,我想对雨果的文学作品谈一点个人的看法。雨果在法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是比较突出的。他不只是一个浪漫派的首领,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既是剧作家、小说家又是诗人。因此,在法国文学史教学中讲到浪漫主义时,他是重点作家,不可避免地对以上所提到的这三方面的作品都要加以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作家的让-雅克·卢梭的作品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从那以后,他的《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著作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1990年2月28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在经过激烈的讨论、辩论和争论之后,通过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土地立法原则》(以下简称新《土地法》)。该法于当年3月15日起正式施行。苏联舆论界认为新《土地法》是苏联诸经济法律中的基本法律之一,认为它的诞生对当今整个苏联社会、对国家经济尤其对农村面貌的变化,将起重要的作用。新《土地法》又是自1968年苏联通过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土地立法原则》(以下简称旧《土地法》)以来的又一部土地法。通过研究新旧土地法的不同,从中或许能发现苏联为扭转农业危机所采取的措施的走向。  相似文献   

9.
Resume:Lepatriotisme,unsentimentbienoherpouriespeuplesdumondeentier,estdepuistoujoursundessujetsiresimportantsdansiesoeuvreslitteraires.LepoemedeVictorHugo,((UltimaVerba)},estundespluscalibrespoemespatriotiques.Apartird'uneanalysesuriestyle,etparticulierement,suriecontenudecepoeme,cetarticlescdonnepourtdched'illustrercommentiepoetearrivedexprimeriepatriotismestfortementetstprofondement.《最后的誓言》收录在雨果的讽刺战斗诗集《惩罚集》中,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爱国主义经典诗作。诗歌从艺…  相似文献   

10.
战争与冲突的由来是国际关系学科的经典议题。与以往学者不同,理查德·内德·勒博的《国家为何而战?》追问了国家发动战争的深层动机,指出恐惧、利益、地位和复仇四个普遍动机推动国家发动战争,并建立了一个涵盖以往三个半世纪的战争数据库来加以论证。他发现,大多数战争源于国家对地位和复仇的追求,而非由安全或物质利益所驱使。他同时预测,随着诱发战争的主要动机已失去原有意义,未来国家间的战争将会减少。文章着重针对勒博在理论构建和研究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疏漏与不足提出质疑,指出其对荣誉动机同战争行为的关联,包括个体心理动机与集团行为倾向一致性的逻辑推导不够严谨连贯,同时,在案例选择与数据编码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和主观性。文章还就勒博所强调的激情一荣誉动机对探讨当前东亚地区秩序所具有的启发意义作了引申性讨论。  相似文献   

11.
邹琰 《法国研究》2009,(1):10-15
昆德拉的《玩笑》和萨特的《墙》都是围绕改变命运的玩笑展开。这两个来自迥然对立的意识形态的玩笑,都是人类在20世纪的命运赌博,玩笑之轻却反射出命运之重。两者体现了昆德拉和萨特对存在的终极悖谬和世界的荒诞的认识,也反映了彼此同中有异的哲学艺术旨趣。  相似文献   

12.
《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发表于1767年法国重农学派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正是在这部著作中,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学家们"的政治理论。一部百余页的论著,全部事关中国且多溢美之词,这在法国的"中国热"渐趋降温的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末是较为罕见的。因而,魁奈的写作动机值得探究。本文以文本细读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比1767年该论著的印刷版,魁奈的手稿以及作者所取用的素材,试分析魁奈创作此文的直接目的和深层意图,并举例说明作者为达成此目的而对素材及自己的手稿所作的修改。  相似文献   

13.
《罗马哀歌》是歌德在古典文学时期的创新之作。他将性爱体验纳入古罗马爱情哀歌的传统并将性爱升华。他冲破德国同时代的道德禁忌,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参照演绎性爱主题。他把基督教对性爱传宗接代目的的普遍理解变成单纯的欢愉。他还创新地改变哀歌多愁善感的普遍特征,赋予其爱情哀歌乐观幸福的基调。他反映这一现实问题:同时代的性爱文学在社会道德规约的束缚下陷入困境;人类的性爱也受性病困扰。古今性爱文学与人类性爱环境迥异。  相似文献   

14.
<春香传>在朝鲜半岛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如<红楼梦>之于中国古典文学一样.<春香传>的故事最初流传于民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文学形态,且版本繁多,既有"盘索里"<春香传>、唱剧<春香传>,还有小说<春香传>,小说还分为国语本和汉文本,等等.  相似文献   

15.
Resume:Cepresentarticleexposesonsunnouvelaspectunpointdevuetoutneufquinonsderouleavecunecoherenceplusprofondeiesetatsd'dmedeClaude.Selon'ccttcconception,M.ievicaireestunpersonnagededoublecaracterequi,d'unepart,avaitsacriflesonbonheurtcrrestrepourDieu,etl'ascetismereligieuxl'avaitplongedansl'enfermental,inalsd'autrepart,l'amoursensuelhumainestuneexistenceobjectivedanslanaturehumaine,unedissimulationinstinctive,etunbesoinessentielpourvivreetpourreproduire.Lemetterdelareligionetlapenseedel'ascet…  相似文献   

16.
作为日本战后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开高健不同于战后其他作家;他放眼社会,针砭时弊,给世人以深思及启迪,走出了一条与传统的“私小说”完全不同的道路。代表作之一的《恐慌》发表于1957年,正值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前夕。处于大动荡时期的日本社会亟需能够从正面直视并描写社会实态的作家,开高健的《恐慌》正好回应了这一时代要求。探讨主人公俊介的积极、妥协、抗争、精明等诸种性格因素,分析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普遍存在的躁动不安、无所适从的心理特征,揭示作品的主题亦即集团中的个人和官僚体制的腐败,从而发现开高健作品所蕴含的鲜明时代特征和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奥斯卡·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中花的主题,通过“露”和“看”、贞洁和欲望、斩首和失贞三方面的关系,结合古希腊和巴比伦神话以及给王尔德带来艺术灵感的文学作品,探讨了以“月亮之花”为象征的莎乐美如何完成了象征性的失贞,并论述了这一过程如何象征了美摆脱世俗和道德,最终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18.
王佳 《法国研究》2006,(2):80-82
“打开洛特雷阿蒙,整个文学便像一把雨伞般翻转过来,合上他,一切又立即恢复正常。”二十世纪法国著名诗人弗兰西斯·蓬热在评价洛特雷阿蒙时这样说道。洛特雷阿蒙(1846―1870原名依奇多尔·迪卡斯)的惟一一部文学作品《马尔多罗之歌》以惊人的破坏力对文学进行了颠覆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提出"无器官身体"的概念,描述了表达身体欲望强弱的三条线——克分子线、分子线与逃逸线,分别对应人们在欲望面前被动、犹豫、主动的不同生存状态。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最早在《沼泽》这部"傻剧"中表达了"无动机行为"理念,作品人物在死水般的生活中或麻木不知,或彷徨犹豫,或奋起反抗。本文试图用"无器官身体"理论解读《沼泽》中呈现的不同人物,总结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逃逸路线,探究纪德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和新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20.
《王浮得救记》是法国当代作家尤瑟纳尔 ( MargueriteYourcenar,1 90 3- 1 987)的中篇小说集《东方故事集》的开卷之作 ,其结局向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老画家王浮被皇帝定为欺君死罪 ,因为他的画所描绘的景象远比现实美好。但执刑之前 ,皇帝要求王浮画完年轻时未完成的一幅山水杰作。画家沉浸在创作之中 ,从他笔端涌出的水流渐渐充满了整个大厅 ,在目瞪口呆的皇帝和朝臣们的眼皮底下 ,王浮和他的弟子登上他刚刚勾画出的一叶轻舟 ,师徒二人消失在波涛之中……对于这一具有浪漫色彩的结局 ,大多数评论文章的阐释均着眼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