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西方近代哲学将理性看做是人的本质。人在这种理解下成为超时空的、非历史的和去文化的空洞而抽象的存在。赫尔德认为,这种对人性的抽象理解是虚构的,无法真正说明现实人性的丰富性与具体性。在反思西方近代人性观的基础上,赫尔德开创了被以赛亚·伯林和查尔斯·泰勒概括为“表现主义”的人性新观念。这种新观念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给定的,而是在人实际生存的过程中,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创造和形成起来的,并因此深深植根于他所生活的世界和所归属的文化。这种表现主义的人性观主要体现在赫尔德的语言哲学中,并以他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性·德性·品性——兼评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险峰 《求索》2012,(5):164-165,119
对人性观的考察,是一切伦理哲学研究的理论起点。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观包括求知乃人之本性、人是理性动物、人是政治动物等三个重要命题,这三个命题分别从人的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和社会政治认知等三个层面对人的本质作出了哲学解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理性实现对人类实践的规约,理性规约的结果形成公民之"德性"、城邦之"善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论是一种以德性论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当下,正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的使命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道德品性的培育,这是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的品性之思。  相似文献   

3.
王春风 《前沿》2002,(6):21-22
人学问题贯穿于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全过程 ,只是在不同的时期 ,人学研究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理性人学是古希腊人学的主旋律 ,但也涉及到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等人性思想 ,发掘这些人性思想的萌芽 ,便能理清西方人性思想发展的脉络 ,把握哲学与人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孟子心性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健康 《求索》2008,(12):114-116
孟子建构了以心性论为基础的道德哲学体系,是中国哲学的理论起点,更是宋明理学解决伦理学上达致道德理想境界的可能切入点。孟子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意义上把心规定为一种纯粹的自然情感和日用理性,这种本然之心与人的存在合一就构成了人的道德本质之源。而人性则以人心之善为根据,体现人之道德本质。人心与人性在人之感性存在与理性本质上合而为一,实现了人心之本然到人事之当然的内在联结。  相似文献   

5.
在人性自觉这个内在性平面上,对两千多年以来的中、西传统哲学和马克思及西方后现代哲学思想进行一个简单的勾勒,得出一个概略的哲学地图是有意义的尝试性努力.哲学从人性的"混沌"中开展出不同向度的理性平面,为人们带来了由我理解的观念框架.西方古典哲学对人性的理性自觉,中国传统哲学对人性的德性自觉,马克思和后现代哲学对人性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比较中西人性观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思想家主张性善,西方思想家主张性恶;中国人性观是感性的,西方人性观是理性的.比较的目的主要不在区分其优劣长短,关键在于搞清人性的真相是什么.找出中西方思想家在人性的言说中有哪些理念具有超越性价值.中西人性观的比较应从其动态的历史嬗变中通过性善性恶、感性理性、人的超越性这三个维度加以考量.中国的人性观建立在自然血缘和宗法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中,是在宗教、政治与哲学三位一体结构中言说;西方的人性观建立在神祗、契约、自由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上,是在神话、宗教、政治、哲学的社会结构中言说.西方把人性是什么的决定权留给理性和信仰,最后的裁决权在上帝;中国把人性的决定权交给人自己,是试图在人间建立精神王国.西方人认为,意志自由和创造力是从上帝那里获得,中国的儒释道则认为,从"天道"中同样能够获得生生不息的创化能力和内在超越的自由品格.  相似文献   

7.
赵磊 《前沿》2010,(21):59-63
中国哲学对人性的探索与开发滥觞于先秦多元人性的创构与争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对中国人性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是中国传统人性论的主流思潮。全球化语境下人的发展问题、生态文明与人的和谐发展问题、人性问题研究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问题是中国当代人性论理论建构的重要内容。中国哲学对人性的传统追问,为当代人性论的建构提供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理论支撑:当代人性论植根于传统土壤的人性探索,在和谐的人的塑造、爱的现代诠释和完美人格的现实考量上赋予了人性以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宁刚  张珺 《求索》2013,(5):93-96,195
康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存在者,他的哲学目标是作为理性主体的人如何实现至善,也即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人如何实现自身的自由。席勒则认为,一个服从道德律的人由于感性受到压迫仍是不自由的。真正的自由只能通过感性与理性在美的艺术中的和谐一致才能实现。因此人被规定为美的人性,只有具有美的、完整的人性,人才能够算是真正的人。康德的自由的当下在于道德法,席勒的自由在于美的交往。康德的美是形式规定,席勒的美则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美在康德那里是特殊性的环节,对于席勒则是思想的尺度,具有完整的知的形态。  相似文献   

9.
张广森 《长白学刊》2006,(2):47-49,96
中国非典型性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性催逼之下开始的。由于中国现代性缺乏内在的积极主动性,因此,中国现代性人性矛盾不仅仅是表现为一个精神与肉体相分离的现代性矛盾,而且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消极抗拒西方现代性所导致的性善与非性之恶的矛盾,传统德性人性与西方理性人性的矛盾,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如何对待这个人性矛盾,保证中国现代性真正具有“中国印”,是中国现代性哲学担当。  相似文献   

10.
司法宽容作为一种司法的伦理实践,有其深厚的伦理哲学根基。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和价值的多元性构成了宽容的本体根据;人的认识的相对性、有限性与可错性本质,是宽容获得合法性空间的认识论前提;人性凡俗性、有限性和矛盾性,是宽容意识生长的人性保证。  相似文献   

11.
张艳涛 《桂海论丛》2008,24(3):26-29
马克思在直面现实、直面现实的人、直面实践、直面问题中终结旧哲学,从而实现了哲学观的革命变革,创立了一门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哲学。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从根本上说是以哲学的方式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和实践发展过程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眼日常生活向度的家庭意识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家庭教化中的担当从学理和现实层面进行剖析。作为当下中国建设的指导性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样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照日常生活,关照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因此,立足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及其精神实质,科学揭示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常生活中、家庭中的传播、指导功效机能,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精神、主体精神、人文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生活化。  相似文献   

13.
Gu Xin 《当代中国》1995,4(8):1-27
This article is a study of Li Zehou, a significant Marxist cultural theorist in contemporary China, focusing on his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 of Kant's epistemology, ethics and philosophy of history. It argues that Li is actually a Hegelian, not a Kantian Marxist as h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e Kantian principle of subjectivity, cognitive and moral, is reconstructed by Li within a Hegelian discourse of historicism and based upon a Marxist concept of practice. In holding an intellectual presupposition of the teleological view of history, Kant's notion of “the history of reason,” as a subjective faith for regulating an agent's moral actions, is misunderstood as an objective. Hegelian idea of historical necessity. The end of the inevitable process of history, according to Li's practical philosophy of subjectivity, is in the aesthetic realm, that is, an ideal state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freedom.  相似文献   

14.
双重价值取向:文化产业运行的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昭元 《桂海论丛》2006,22(6):91-94
文化产业是以市场机制为载体运行的文化,它的有效运行是产业的一般特征与文化自身特殊性的有机结合,是市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文价值取向的互动。文化产业运行机制的创新,其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是市场价值规律。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与核心价值,民族个性和文化安全是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创新的重要社会人文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基于现实和理性的考虑,认为解决现实德性问题的依据来源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逻各斯。逻各斯解决了亚里士多德只有实在本身存在的理论,那么在属人的存在里,逻各斯是唯一一个不同特征。人生存在世界的意义就在于寻找真实的自己,因此逻各斯成为了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体系建构的核心。《尼各马可伦理学》实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和同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它表现出了当时的哲学思辨水平,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孔子赋予"和"、"同"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这一思想日益显示出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深厚的文化哲学底蕴,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文化哲学底蕴的内在根据。在文化哲学视域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文化张力的显性化过程,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文化哲学的渗透与追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有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深厚底蕴,它集中体现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点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8.
杨志明 《思想战线》2002,28(3):52-55
哲学与文化原本就是互生、互动的 ,只是在学科分化后才被人为地分割开来。这种相互疏离和分割 ,既不利于准确、完整地把握特定民族国家的哲学和文化 ,也不利于各民族的自我认识、相互理解以及哲学、文化自身的发展 ,因此民族哲学研究、民族文化研究需要重新结合。即 ,民族文化的完整研究必须用哲学研究来统摄 ,民族哲学的完整研究也必须以文化研究为依托 ,二者相互补充、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古希腊苏格拉底之死为切入点,探求哲学的本质、使命以及哲学的生存发展问题.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大案”.导致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有起诉因、政治因和哲学性格因,而苏格拉底的哲学性格,即“牛虻精神”是苏格拉底之死最真实的原因.苏格拉底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哲学的三大使命:求善、授法和批判,这三大使命是哲学的生命之本、动力之源、发展之基,也是苏格拉底以死为代价给后来、当下乃至未来的哲学指明的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对于文化问题的关注日益升温,这既是黄楠森先生晚午开拓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又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详细介绍了黄先生的主要文化哲学思想.包括文化的本质、古今中西文化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等内容。黄先生的文化哲学思想,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样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