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印两国政府希望加强双边关系。本文旨在评估政府的这种热情能否对两国大众、政治参与者以及专家间的相互认知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对民意调查、出版物和官方文件的分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两国间的相互认知明显地表现为矛盾心理和不信任情绪。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日之间历史问题和现实利益、传统友好和相互需求、国家意识和少数极端民族主义作祟等因素的交织,我国民间的对日本的认识是复杂的.近年来民间对日认知问题逐渐凸显,呈现前所未有的多样化,青年学生对日态度显现出鲜明的群体特点.分析民间对日认知的现状和中方影响因素,提出积极改善民众认知现状的构想,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复杂性"与中美关系结构的新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东晓 《美国研究》2006,20(2):34-59
本文着重考察布什政府上台以来,中美关系的“复杂性”特征在两国关系结构的三个方面的体现和演化。作者认为,近年来中美之间的相互认知模式正经历转型。中美两国对双边关系的全面性和重要性的理解日益接近,但双方在把握中美关系的基本形态和内涵上将继续保持一定的认知差距和不对称。其中,美国通过不断提出新的中国意象/中国观,力图继续主导中美关系的话语权。与此同时,中美两国的利益互动模式面临新一轮重组,双方利益层面上的契合与矛盾又有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美经济网络间谍争端的根源在于网络空间发展与经济社会运行深度融合、中美网络战略的结构矛盾,以及两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竞争特性。挑起中美经济网络间谍争端是美国寻求绝对安全的国家安全观和网络安全观的体现,也包含平衡中国实力增长的意图。随着对网络安全认知不断加深,相互政策不断碰撞磨合,中美两国管控分歧意愿逐步增强,及至达成各自承诺不从事、不支持经济网络间谍活动的共识。中美关系竞争面的上升,促使网络空间控制权和网络治理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常态,因而围绕经济竞争与安全博弈的网络争端仍将不断出现。未来中美能否有效管控分歧,避免引发新的冲突,还在于两个互联网大国网络战略理念的相互塑造和网络空间利益的相互调适,并在网络安全领域展开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5.
李明博政府上台伊始,采取了亲近美日、全面追随美国的外交战略,不仅使中韩经贸关系由热转温,而且使两国之间在地区安全问题上的相互协调难以为继。目前,尽管中韩关系被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度,然而由于对这种关系的不同解读与需求,双边关系虽可保持稳定,但并未见实质性突破。此外,中韩政府应高度关注两国民众的情感对立,以阻止相互负面认知的螺旋上升。  相似文献   

6.
中日经济相互依存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日本经济交往密切,两国只有积极合作,不断提高相互依存程度才能实现共赢.本文利用两国贸易相互依存度、投资相互依存度和生产相互依存度三个指标对中日两国经济相互依存程度的变化趋势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发展中日经济关系,进一步提高两国相互依存程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2011年3月31日至4月2日,由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山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中山大学历史系和亚太学院承办的中国与美国:相互认知与两国关系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这也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主权是欧洲人发明,中国人被迫接受的概念;今天,主权是欧洲人试图埋葬,中国人极力捍卫的原则。中欧在主权概念上存在明显的认知分歧。主权观分歧对于中欧关系的影响总体上是消极的,使中欧之间容易孳生误解和争端,使中欧更难在很多双边问题上达成一致,并使中欧在第三方问题上的多边国际合作复杂化。但主权观分歧并未妨碍中欧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鉴于强化还是弱化国家主权对于中国和欧洲来说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双方应积极携手管理在主权问题上的认知分歧,通过相互避免、相互保证和相互适应,打破中欧关系中的主权僵局。  相似文献   

9.
新书架     
<正>大国关系:中美分道扬镳,还是殊途同归?王缉思编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本书是王缉思教授领衔撰写的论述中美关系未来前景的政论著作。本书指出,中美两国能否避免对抗,实现稳定的合作与发展,不取决于两国的外交和相互认知,而在于中美各自的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本书认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融合内政、外交和第三方力量等诸多因素,全方位地开展工作。本书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的政策思路,对于加深对中美关系的理解和思考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0.
笛卡尔身心关系学说是(?)的二元论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由身心二元论和身心交感说这两个方面所构成。这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学说:一方面,根据身心二元论,身心是相互独立,互不相涉、互不影响和决定的两个实体;另一方面,身心交感说却正是讲的身心间的结合,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笛卡儿把这两种矛盾的学说结合在一起.身心二元论与交感说的矛盾、是笛卡尔“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与其“物理学”的矛盾的典型表现,也是他哲学中唯心主义、二元论和唯物主义之间的矛盾的体现.本文所要讨论的,正是这种包含矛盾的身心关系学说对笛卡尔认识论学说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很大的,也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