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刑法修正案(八)》等关于禁止令的规定较为抽象和原则,故对禁止令的理解存在很多争议。关于禁止令的内容,需通过在实践中摸索以法律解释的方式作出更明确的规定。关于禁止令的性质有监管革新性质、辅助性质、保安处分性质、义务性质的观点之争。关于禁止令的适用原则也有不同观点,总括起来有必要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均衡性原则。被判处管制和缓刑的犯罪分子违反禁止令的法律后果不同,这种不同是否失衡也是有争议的。  相似文献   

2.
禁止令的刑罚性质是以惩罚为主的惩罚、预防相结合,禁止令有具体化管制和缓刑考验内容的功能,就应尽量广泛适用禁止令。禁止令的规定、非直接强制性以及重刑主义和偏重监禁刑的刑罚现象,是当前禁止令适用难的主要原因。在构建禁止令时,要形成制定科学合理的禁止令的机制;执行禁止令要贯彻人权原则和有效原则;创新多种执行措施,严格违反禁止令的后果;完善检察机关对禁止令的监督。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对被判处管制和宣告缓刑的罪犯执行监管措施进行革新,创设了"禁止令"制度。在禁止令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应在理清禁止令与社区矫正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加强禁止令执行机构和执行工作队伍建设,改进禁止令执行的方法措施,完善禁止令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强化对禁止令执行的考核与监督。  相似文献   

4.
禁止令是指强令管制犯或者缓刑犯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实施某种行为的一种法定不作为义务。管制禁止令具有限制人身自由的特性,缓刑禁止令具有与监禁刑关联的属性。禁止令适用的基本原则有"必要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后者包含关联性、可行性和不得重复禁止等三层意思。管制禁止令的法律后果与缓刑禁止令的法律后果不可相提并论。对管制禁止令的违反是对刑罚执行义务的违反和抗拒改造的表现,不属于犯罪行为,故不可能引起刑罚后果;对缓刑禁止令的违反,表明不执行原判监禁刑的法定条件消失,从而引起执行原判刑罚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刑法修正案(八)》对我国非监禁刑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中禁止令是值得关注的制度创新。《刑法修正案(八)》中,禁止令判决所涉的罪名较为多样化,一些罪名禁止令的内容较为统一,缓刑与禁止令的结合多于管制与禁止令的结合。禁止令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对犯罪人的有效监管,促进其教育矫正,防止其再次危害社会。斟酌是否应当判处禁止令时,应依据犯罪情况综合判断,其中最核心的依据即是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合理的判决对于禁止令的实行效果而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环境保护禁止令是及时制止生态环境侵权行为、预防生态环境损害发生或扩大的重要制度举措。我国司法实践中主要将环境保护禁止令作为一种民事行为保全措施适用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基于对行为保全框架下环境保护禁止令制度的反思,禁止令在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并没有充分发挥及时制止生态环境损害的制度功能。为了突出对环境利益保护的重要性和生态损害救济的及时性,我国应当突破现有的行为保全制度框架,规定独立的环境保护禁止令,并增设与其相适应的民事程序。在此基础上,将环境保护禁止令与行为保全制度、环境民事诉讼妥当衔接。在程序法上,对环境保护禁止令的申请主体、审查规则、法律效力和救济方式等适用规则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7.
为发挥禁止令在我国刑罚制度中应有的作用,必须辨明禁止令的性质。尽管在一些规定中已有禁止令的官方定性,但并没有触及禁止令特殊刑罚执行制度的实质。禁止令不是刑罚,也不是保安处分,而是一种特殊的刑罚执行制度。  相似文献   

8.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刑事禁止令折射出我国刑罚体系从报应一元论向报应和预防一体论的转变.在西方刑罚史中,刑事禁止令曾遭遇的生态困境为我国提供了借鉴经验,其风险评估模式为我国刑事禁止令的实施提供了理论进路与制度基点.我国刑事禁止令的理论进路应从个别预防论中的人身危险性预测转向以风险管控为目标的人身风险性评估,并在此基点上从评估、监控、干预三个环节完善我国刑事禁止令制度.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禁止令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取保候审决定书中对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入选择适用的禁止性规定,其在取保候审制度中具有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适用刑事诉讼禁止令的前提条件为被决定取保候审;适用刑事诉讼禁止令的实质条件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实施特定行为存在着诱发社会危险性及妨害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从内容来看,职业禁止对于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和违反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人进行从业限制;缓刑和适用于管制的禁止令包括"禁止从事特定活动",亦有禁止从事特定职业的内容。从性质来看,在国外立法例中职业禁止包含在禁止令之中,其性质有的是附加刑,有的是保安处分;我国的职业禁止与禁止令则是两种制度,其性质类似保安处分但又有区别。从适用来看,职业禁止不适用于缓刑,其与缓刑中的禁止令没有竞合关系;职业禁止适用于管制的刑罚执行完毕之后,而管制中的禁止令适用于管制刑执行期间;职业禁止也可以适用于管制的刑罚执行期间,与管制中的禁止令产生竞合,有助于扩充管制刑的内容,扩大管制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当警察接到家庭暴力案件报警后,可据案件发生的情节,在紧急情况下,给受害妇女开具“保护令”,或给施暴者开具“禁止令”。受害者在人身权利受到威胁或侵害时,可向法院申请禁止令,如果施暴者接到禁止令后仍实施侵害行为,法院通常以蔑视法庭罪将其拘留,时间为6个月至1年;同时,法院给予受害者适当保护,如为受害者提供抚养费,以保障其今后的生活。 “禁止令”的主要内容包括:禁止威胁妻子、禁止伤害妻子、禁止靠近妻子(如妻子的汽车、住房、办公室)、禁止打电话与妻子联络,如果施暴者违反了禁止令,则很可能因违法而面…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首次确立了禁止令制度。这一规定实施以来,各地法院陆续发出禁止令,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如浙江海盐县一男子被判禁用信用卡一年;上海市长宁区计某和叶某被判在缓刑考验期内禁止在外过夜、进入酒吧、游艺娱乐场所;郑州4名被判缓刑的学兄被判处半年内不能见被他们打伤的学弟;南通市港闸区法院以盗窃罪判  相似文献   

13.
《当代广西》2012,(22):59-59
古代中国,不但有房屋限购令,更有官员购房禁止令。至明清,官员禁止在任职所在地购房。  相似文献   

14.
《时代主人》2012,(9):21
1.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2.禁止令。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判处管制或宣告缓刑的,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或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相似文献   

15.
正入选理由围绕国家政策、着眼民众关切,人大代表履职才能成效显著。张胜强代表提出的建议,推动了法院发挥出更强的环境保护司法功能,正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精准履职,推动"一府两院"工作获得重大推动、突破的典型案例。2015年2月初,万州区法院环境保护庭对从事着危险废物生产经营活动的保杰废油回收公司发出首个环境保护禁止令。该公司地处三峡库区腹地万州天城镇工农村一个隐蔽山坳中。  相似文献   

16.
介绍2000年以来我国社区矫正的研究概况,从社区矫正概念、社区矫正性质、社区矫正对象范围、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社区矫正评估、社区矫正具体措施、禁止令、社区矫正立法以及社区矫正比较研究九个方面梳理社区矫正的研究成果,总结我国社区矫正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近代回族知识分子依不同的时代背景所展现的不同价值追求作了分类和梳理。以论述他们在近代命运多变的中国紧跟时代步伐 ,作出不同的历史选择 ,为国家的新生以及回族的觉醒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虽然对取保候审制度进行了较大完善,但仍存在诸多实践难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取保标准不够具体、保证金标准不够细化、三项“禁止令”执行困难、惩罚措施有而不用、监管执行不力、保而不侦现象犹存等六大方面的问题。对此,公安机关应从明确取保候审标准、明确保证方式适用标准、监管措施落实到位、聚合资源形成合力、放大威慑效应五个层面提出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19.
发展经济学历来十分关注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但不同的对外贸易发展观又有不同的战略取向与政策主张。本文试图在对不同贸易发展观作出述评的基础上,探讨其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法律文本是独立于人们之外的客观实在.与同属于客观实在的自然客体不同,法律文本是符合目的论的产物,其目的在于供人们在解释之后得到适用.在对法律文本进行解释的问题上,近年来国内法理学界已形成了几点共识:其一,与对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的解释一样,不同的解释者会对同一法律文本作出不同的解释,同一解释者在不同的情形下可能对同一法律文本作出不同的解释.其二,解释结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