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尚志慧 《学理论》2010,(13):220-221
要使美术特长班的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必须做到"因材施教",用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学会学习。教师在哲学教学中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美术生释疑解惑,提高美术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就如何在美术特长班哲学教学中突破难点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2.
焦金波  程春萍 《学理论》2009,(25):185-186
卢梭是自然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建构于自然教育理论之上,又贯穿其整个自然教育理论的始终。他关于道德教育要适应人的天性的发展和培养具有善良本性的"自然道德人"的教育目标,突显了人的自然主体性,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发展,初步奠定了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这对我们在实际道德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实施体现其主体性的教育方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春莲 《学理论》2009,(26):137-138
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素养人"具有相应的特质及要求。更新学校的信息教学观念、改善学生的信息知识结构、营造良好的信息学习环境、加强文献检索课教学和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是对我国高校培养"信息素养人"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武新文 《学理论》2009,(29):140-142
在教师教育中,把教学简笔画作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但往往在实际训练中效果不甚理想。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手段和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提高教学筒笔画技能,是值得师范院校进行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教师的角度提出教学简笔画的教学步骤及有效训练方法,指出教学简笔画的学习是一项综合的学习,应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分类练习及临摩和写生相结合的练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小学生是学习美术的主体的角度,阐明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并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启发创造性,以达到美术教学优化,提高美术教学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由于美术课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美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改变.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改变以往那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能够了解并熟练地运用科学教学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我市的教育部门对美术老师进行了集中的培训,提高了我们美术老师的教学素质,而且美术教研员多次组织了美术观摩课,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巧妙的沟通各学科教学的联系,从而赢得各学科、学科教师对自己的支持和理解,这种相互沟通、相互开放、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即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态度。美感迁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方面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美术和其他各学科教学的促进关系是相互的,各个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资源。这些美育资源要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恰当的引入到美术教学中来,那将是非常完美的事,而且直接促进他们学科的教学,也间接地促进了美术教学。  相似文献   

8.
"研究型教学理念"在《民法学》课程中的贯彻落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雷 《学理论》2009,(28):237-238
当前,我国高校的《民法学》课程教学模式正在由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向"研究型"模式转变。在此过程中,积极树立"研究型教学理念"并将其切实贯彻落实到课堂中去是当务之急。本文拟就如何在《民法学》课程的具体教学环节中贯彻落实"研究型教学理念"的问题做一简要分析,以期对相应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辛琦  王存记 《学理论》2009,(28):111-112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职院校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后勤与教学一线之间;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抑制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严重影响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因此,我们重点从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问题、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问题、学科间的和谐发展问题、"五育"的和谐发展问题、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问题等五个方面对构建和谐校园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效果不错。  相似文献   

10.
景君 《学理论》2010,(13):183-183
正确认识"给予学生适度压力"这个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程度。从转变传统的升学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构建和谐的教学情景三个方面阐述了在中学日常教学工作中,通过给予学生适度压力,促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12.
当今学界关于儒家“超越性”的争论,因言说方式缺乏分层,故多有混淆。实际上,该话题肇始于明清之际,是耶儒双方围绕着“因性”与“超性”问题而展开的交流实践。重回明清之际,梳理阿奎那关于“超越”术语的几种用法,比较耶儒双方关于“超越性”的言说方式,可以发现儒家并非以神为中心进行自上而下的言说,而是从现实出发,对“超越性”问题进行自下而上的回溯。  相似文献   

13.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4)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须守护的价值。这些不同的理解表明了对礼的认识,由形式转向实质,由外在转向内在,礼的含义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5.
白琳 《理论导刊》2007,(9):104-106
2005年初查韦斯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新社会主义",是思想来源多元性和混合性的、立足委内瑞拉国情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出现和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的出色表现,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涨潮的重要标志。要以新眼光来观察和研究这种"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承接传统"孝道"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年的思想道德研究中,关于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进行理论探讨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以一个具体的传统道德观念——“孝”为例,从理论上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和阐释,使其富有传统的魅力和时代的特征,成为全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新观念,为新的思想道德体系提供养分,从而实现传统美德与新思想道德体系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在不同关系上有不同的涵义,从归根究底的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世界的根本目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准。它不是本体论命题,也不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本命题。它只是体现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重要方面的价值观命题,在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和要求。  相似文献   

18.
19.
"异端论"客观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其与"正统论"辩证对应.以实践标准检验它们正确与否.是处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有正常形态和非正常形态,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临界转型的表现.立基于实事求是的根基性原则,要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临界转型中的"异端"和"正统"问题.  相似文献   

20.
"Cost-Benefit" as the New Utilitarianis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